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諸葛亮的主要兵學著作與思想,軍事理論論文

  摘    要: 諸葛亮的兵學思想主要包含在《隆中對》《便宜十六策》《將苑》《兵要》《兵法》《軍令》《陰符經注》等著述中。這些著述表現了諸葛亮注重人謀、建立穩固根據地、避免兩面作戰、嚴明賞罰、避實擊虛、嚴擇將領、精選士卒、完善裝備、注重心戰的軍事思想 (兵學思想) 和對將領時刻保持清醒頭腦, 節制情感的要求。

  關鍵詞: 諸葛亮; 《草廬對》; 《便宜十六策》; 《將苑》; 兵學思想;

  Abstract: The ZHUGE Liang's military strategies are mainly involved in his works like Dialogue in Longzhong, Sixteen Strategies at One's Discretion, Commanding Art, Military Essentials, Military Art, Military Orders and Annotations to Yinfujing.These works have shown his military thoughts of emphasis on human planning, establishment of base area, avoidance two-sided fighting, strict encouragement and punishment, striking the weakest enemies, strict choice of commander, perfection of equipment and stress on psychological war.Besides, the commanders are required to keep sane and refrain their emotions.

  Keyword: ZHUGE Liang; Dialogue in Thatched Cottage; Sixteen Strategies at One's Discretion; Commanding Art; military thoughts;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兼軍事家。陳壽認為其政治才干優于軍事才能, 這導致許多學者對諸葛亮的兵學著作少有問津。如他在《進諸葛亮集表》的評價:“然亮才, 于治戎為長, 奇謀為短, 理民之干, 優于將略”[1]10, 又在《諸葛亮傳》中稱:“然連年動眾, 未能成功, 蓋應變將略, 非其所長歟。”[1]12筆者不揣冒昧對諸葛亮兵學著作了一番梳理, 以研究其兵學思想。

  一、諸葛亮的兵學著作

  關于諸葛亮兵學最早的著述見于陳壽《進諸葛亮集表》。據其《諸葛氏集目錄》 (以下簡稱《目錄》) 載, 諸葛亮著作共二十四篇, 茲抄錄如下:《開府作牧第一》《權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下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瑾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

  文集總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經其“刪除重復, 以類相從”后可知, 此二十四篇乃是總目, 其中的詔、表、書、議、教、戒、令、論、記、碑等內容是“以事類相附”, 而不是以“文體次比”的。比如, 張澎稱“《絕盟好議》《正議》《答法正書》《答惜赦書》等文, 宜在《權制》篇……《南征詔》《南征教》《薦呂凱表》《諫喻書》等文, 宜在《南征篇》”[4]13, 最后他又說:“其余有不能縷分并入者, 未知系陳氏刪芟, 抑仍在二十四篇之內, 莫得其審也。”因此, 《目錄》所分的二十四篇是概而言之的, 每一目下又有若干小的篇章, 所以現存的諸葛亮著作和陳氏所作的目錄并不能完全對號入座, 因為某些小篇章可能包括在大的分類之內。這就為諸葛亮著作的辨偽工作帶來了困難。從陳壽的分類可知, 諸葛亮的兵學著述主要集中于《兵要第十二》《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等章。另外, 《權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訓厲第六》《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也部分地包含了諸葛亮的兵學著述。陳壽由蜀入晉, 距諸葛亮時代較近, 所說應當可信。
 


 

  據清人姚振宗考證, 《隋書·經籍志》載:“梁有諸葛亮兵法五卷”, 然實際上并沒有。《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都沒有關于諸葛亮兵法的記載。最早的關于諸葛亮兵法記載的史志目錄是《宋史·藝文志》:“諸葛亮行兵五卷, 又有兵法一卷。”[2]5278又記:“諸葛亮《將苑》一卷, 《兵書手訣》一卷, 《文武奇編》 (此即《便宜十六策》) 一卷, 《武侯八陣圖》一卷。”[2]5281《崇文總目》又記:“諸葛亮兵機法五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兵家類存目》記載諸葛亮的著作包含《永樂大典》本《十六策》、天一閣藏本《將苑》、山西巡撫采進本《心書》, 然《心書》 (陶宗儀認為應作《新書》) 與《將苑》名異而實同。所以說, 《將苑》是很晚才被記錄到史志目錄的, 但不應輕易斷為偽書。而《兵書手訣》一書似遺失了。

  諸葛亮集的最好版本是《諸葛忠武侯文集》, 由清代張澎編撰。段熙仲、聞旭初對該書作了編校, 于196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本文即以該書做底本。該書將諸葛亮著作分四部分, 包括文集四卷, 附錄兩卷, 故事五卷, 計十一卷。文集四卷是諸葛亮的著作, 是我們的研究重點。而文集四卷之中, 《便宜十六策》《將苑》《兵法》《兵要》 (十條) 《兵法秘訣》《作木牛流馬法》《陰符經序》《陰符經注》等章節包含了豐富的兵學理論。其中《草廬對》 (即《隆中對》) 和《便宜十六策》《將苑》內容豐富, 體系完整, 較能體現諸葛亮兵學思想。筆者將以此為研究對象, 對其兵學思想進行梳理。

  二、諸葛亮的主要兵學思想

  (一) 《隆中對》的兵學思想

  據《三國志·蜀志》記載, 《隆中對》的背景是, 劉備駐新野時, 由徐庶舉薦, “由是先主遂詣亮, 凡三往, 乃見”[3]912, 因屏人問計。當時劉備新敗, 急需智謀之士, 諸葛亮作為一個富有眼光的年輕政治家, 為劉出謀獻策, 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隆中對》本是一篇政論文, 但軍事是政治的延續, 軍事服從于政治, 因此也可解讀其軍事思想。《隆中對》主要蘊含三條軍事思想:重視人謀, 建立根據地, 避免兩面作戰。

  1. 重視人謀

  《隆中對》開頭, 諸葛亮便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勢。“自董卓叛亂以來, 豪杰并起,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然操遂能克紹, 以弱為強者, 非唯天時, 抑亦人謀。”[3]913很明顯, 諸葛亮認為較弱的曹操能戰勝實力雄厚的袁紹, “人謀”是最關鍵的因素。所謂“人謀”, 指將領能據客觀實際, 發揮主觀能動性, 掌握戰爭主動權。眾所周知, 劉備是魏蜀吳三方中實力最弱的, 但他最終能逐漸壯大, 三分天下有其一, 根本原因就在于重人謀。有學者稱, 三國中“曹操占天時, 孫權占地利, 劉備占人和”, 此觀點不無道理。然最初提醒劉備重“人謀”的, 就是諸葛亮。而諸葛亮重人謀的思想, 其實是繼承了《尉繚子》。《尉繚子》第一篇《天官》開頭就是:“梁惠王問尉繚子曰:黃帝刑德, 可以百姓, 有之乎?尉繚子對曰:刑以伐之, 德以守之, 非所謂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也。黃帝者, 人事而已矣。”[4]194可以說, 《尉繚子》軍事思想的核心就是“重人事”, 此“人事”與“天命”相對。先秦兵學有兵陰陽一派, 該派認為兵事即“順時而發, 推刑德, 隨斗擊, 因五勝, 假鬼神而為之助者也”[5]。這種觀點盛行于戰國時期, 是將偽托的黃帝“刑德”思想與天官時日和陰陽數術相聯系, 認為戰爭與五行有關。該說雖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但把戰爭勝敗歸結為天命, 本質上仍是唯心的。尉繚子嚴厲地批判了此觀點, 并提出要“重人事”。諸葛亮繼承了這一觀點, 把“人事”發展為“人謀”, 兩者本質上是相同的。《隆中對》核心思想可分四點:占據蜀地、聯合孫吳、撫餒周邊、緩抗曹魏, 其最終的政治目標是:成霸業, 興漢室1這四條相互聯系, 缺一不可, 諸葛亮一生的作為都是這四條的腳注。

  2. 建立根據地

  “占據蜀地”就是建立“革命根據地”。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黨中央曾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因為只有建立了穩固的大本營, 兵員和糧草才能補充;而只有兵精糧足了, 才能逐鹿天下。這種例子很多。楚漢戰爭時, 劉邦采用了“據漢地、和諸侯、抗項羽”的戰略, 第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朱元璋用“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天下, 前兩條也是建立根據地。可見, 穩固的后方是一切工作的基礎。當時劉備屢敗,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根據地。曹操有兗州, 孫權有東吳, 劉備卻無立錐之地。鑒于此, 諸葛亮敏銳地意識到川蜀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他提出“荊州北據漢、沔, 利盡南海, 東聯吳、會, 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又“益州險塞,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已成帝業”。并建議劉備以“帝室之胄”的身份, “信義著于四海”的聲望為政治資本, “跨有荊、益, 保其巖阻”, 建立根據地, 徐圖發展。事實證明, 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是極為正確的。蜀漢歷史基本就是按照他的規劃發展的, 只是后期出現了一定偏差才功敗垂成。

  3. 避免兩面作戰

  避免兩面作戰包括聯合孫吳和安撫周邊。“聯合孫吳”是說在自己力量薄弱時不能同時樹敵。毛主席曾說:“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6]3只有先分清我、敵、友, 才能聯友抗敵 (這個“友”可能是暫時的、相對的) 。從軍事上講, 這樣可以避免兩面受敵。諸葛亮后來能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就是建立在后方穩定的基礎上的。

  “安撫周邊”這一條最容易被忽略。《三國志》原文是:“若跨有荊、益, 保其巖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3]913實際上, 這是一條遠交近攻的戰略。這種戰略的首創者是范雎, 提出緣由是反對魏冉越國遠攻。原話是:“王不如遠交而近攻, 得寸則王之寸也, 得尺則王之尺也。”[7]2409其目的是分化六國聯盟、各個擊破。具體措施是攻打臨國、結交遠國。它表面上和“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相矛盾, 其實不然。為何?當時秦國面臨的形勢是, 秦國獨強, 六國皆弱。如果秦與六國中的某一國單獨作戰, 則秦必定勝券在握;但如果秦和六國中的“聯合國軍”作戰, 則不免吃虧。比如, 秦攻齊, 若齊楚聯合, 秦師在前, 楚插其后, 則秦不免兩面作戰, 非常不利。當時的蜀國亦如此。若蜀攻魏, 而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襲其后方, 則蜀國也有被前后夾擊的危險。所以欲除曹操, 先平西南。事實上, 歷史的進程也是如此。據《三國志》記載, 劉備死后, 政事決于諸葛亮。然“南中諸郡, 并皆叛亂, 亮以新遭大喪, 故未便加兵……三年春, 亮率眾南征, 其秋悉平。”[3]918《三國演義》的“七擒孟獲”就是這個橋段。此戰的結果是“軍資所出, 國以富饒, 乃治戎講武, 以俟大舉”[1]6。從此以后, 諸葛亮才安心北伐。

  也許會有人問, 吳也屬周邊, 為何不采取同樣的措施?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主攻方向問題。吳也與蜀毗鄰, 但從大局考慮, 它不是首要敵人。如果蜀真能滅了魏, 下一個要對付的一定是吳。

  至于“緩抗曹魏”, 從政治上講, 劉備以正統自居, 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勢不兩立。從軍事上講, 曹操力量最強, 是蜀漢政權的最大威脅, 所以當然是集中主要力量攻擊最主要的敵人, 所謂“漢賊不兩立, 王業不偏安”是也。

  《隆中對》的戰略構想是蜀國立國的指導性思想, 對以后蜀國政治治理、戰略規劃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可以說, 劉備、諸葛亮和姜維, 終其一生都在執行這一綱領。雖然這一理論在執行中也出現過偏差, 如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劉備發動夷陵之戰, 但最終還是延續了下來, 它貫穿蜀國由立國、建設、戰爭、滅亡的全過程, 是蜀漢立國興邦、逐鹿中原所能采取的最佳方案, 也是流傳千古的戰略規劃。

  (二) 《便宜十六策》的兵學思想

  《便宜十六策》主要講治政和治軍, 兩者很難截然分開。筆者將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治國》《君臣》《視聽》《納言》《察疑》五章, 主要講治國。第二部分包括《治人》《舉措》《考黜》三章, 主要講治人。第三部分包括《治軍》《賞罰》《喜怒》《治亂》《教令》《斬斷》《思慮》《陰察》八章, 主要講治軍。我們重點研究第三部分。治軍部分主要有三點, 一是嚴明賞罰, 有功必賞, 有罪必罰;二是為將者要節制情感, 時刻保持冷靜;三是為將者要有大局觀念, 深謀遠慮。

  1. 賞功罰罪, 嚴格執法

  諸葛亮的兵學思想集中于第九章《治軍》, 但本章內容與《孫子兵法》頗相似, 很多字句甚至完全相同, 以至后世學者懷疑這部分是偽作。比如他論奇計:“疾如風雨, 舒如江海, 不動如泰山, 難測如陰陽, 無窮如地, 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 終始如三光。”[8]180就和《孫子兵法·軍爭篇》:“故其疾如風, 其徐如林, 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 難知如陰, 動如雷霆”[8]354-356等句相似。還有他論述救兵之道:“以慮相備……如常山之蛇, 首尾俱到”[8]316的比喻也和《孫子兵法》幾乎一樣。然筆者認為, 該章內容雖龐雜, 層次亦不甚分明, 但就內容而言, 更像是諸葛亮對先秦兵家思想的總結, 在沒有充足的證據下, 不宜輕易斷為偽作。本章可作為諸葛亮治兵思想的概述。

  接著講賞罰。賞罰者, 賞善罰惡也。這部分思想與法家思想有頗多相似之處。賞罰要求公開、公正、公平。如果賞罰失當, 容易讓奸人乘勢而起, 賢人含冤莫白。文中特別講了齊桓公任用管仲是不避仇怨, 周公誅管蔡是不避骨肉, 以此強調賞罰公平的重要性。眾所周知, 齊桓公之所以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成為五霸之首, 就是因為他能不計前嫌, 賞罰分明, 敢于任用曾經差點要了自己命的人。至于周公誅管蔡的事, 詳見于《史記·周本紀》。武王伐紂成功后, 不久便絕于人世, 當時成王年幼, 周公旦作為首席輔政大臣, 只能代行成王暫攝國政。可是他的行為引起了管叔和蔡叔的猜忌, 于是管、蔡便聯合帝辛 (紂王) 之子武庚叛周。周公奉王命誅管叔、武庚, 放逐蔡叔, 戰亂始息。而管叔和蔡叔都是周公旦的親弟弟。這是一個被歷代儒者盛贊的大義滅親的例子。諸葛亮舉這兩例子就是為說明賞罰分明的重要性。實際上, 諸葛亮自身也忠實地踐行這一主張, 如他在《出師表》所說的“陟罰臧否, 不宜異同”[1]5。蜀漢是邊陲小國, 實力遠弱于北方的曹操和東南的孫吳, 而仍能治理得井井有條,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功必賞, 有罪必罰, 以至“刑政雖峻而無怨者”。揮淚斬馬謖就是一例, 茲不贅述。

  2. 將領要節制情感, 時刻保持冷靜

  那么, 如何做到賞罰分明呢?這就對將領提出了要求, 這一點集中在《喜怒》章講。即執政者不可喜怒無常、輕舉妄動, 因為容易產生難以預料的后果。如孫子所言:“主不可怒而興師, 將不可慍而致戰。怒可以復喜, 慍可以復悅, 亡國不可以復存。”[8]71諸葛亮特別強調了“輕怒”的惡果———“亡其國”。聯系歷史, 項羽即敗于此。太史公的《史記·項羽本紀》有九次“項王怒”的記載, 而每次怒后, 項羽都有失策或失人心的行為。主將作為一軍之首, 身系全軍的安危, 必須時刻保持清醒與理性。孫子對為將提出了“靜以幽, 正以治”[8]316的要求, 并認為“將者, 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必強, 輔隙則國必弱”[8]71。這點正契合諸葛亮的“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的思想。

  因此, 將領若能控制情緒, 喜怒有節, 就能明白“治亂”之道。在孔明眼中, “治亂”不過是“省官并職、去文就質”八個字。“省官并職”即人當其政, 各司其職;“去文就質”即抓住根本、去除浮華、講求實效。這是諸葛畢生的追求。當然, 賞罰嚴明的前提是將領首先能以身作則, 這點體現在《教令》章。本章主旨為“教令之政, 謂上為下教也”, 主要講在上者要嚴于律己, 以身作則。自己嚴守法令, 才有資格要求士兵。如孔子說:“其身正, 不令而行;身不正者, 雖令不從。”那么, 如果將帥已經三令五申并以身作則, 就要嚴格執法, 對作奸犯科者絕不姑息, 以保證主帥權威。《斬斷》章就列舉了七種治軍之禁, 分別為“輕、慢、盜、欺、背、亂、誤”。兵士如果犯了其中一種, 即斬。只有嚴明法令、兵士才不敢怠慢, 令行禁止, “萬事乃理”。

  3. 將領要有大局觀念, 深謀遠慮

  接著, 諸葛亮講到將領要深謀遠慮, 思慮周全, 這點主要在《思慮》章。“思慮”者, 顧名思義, “思近慮遠”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將領必須全面地考慮事情, 對待一件事情, 既要看到利, 也要看到弊;既要有前瞻性, 又要立足實際。總之, 不能片面, 而應全面;不應機械, 而應辯證。做到防患于未然。文中舉了秦穆公伐鄭、吳王受越女、虞受晉璧馬的例子, 強調深謀遠略對于君主和將帥的重要性。至于如何做到思慮周全, 諸葛亮提出了“陰察”論。“陰察”就是內心的省察, 即自省, 如同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小心做事,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才不至于出大錯。文中“甚愛大費, 多藏厚亡”[9]109的思想顯然來源于《老子》。最后提出用兵是為達到五種目的, 如果不能達到這些目的就不能擅動刀兵。因為“兵者, 兇器, 不得已而用之”[9]66, 即提出了“五德論”, 分別是禁暴止兵, 賞賢罰惡, 安仁和眾, 保大定功, 豐撓拒讒。可見, 諸葛亮是慎戰的。

  《便宜十六策》看似散漫, 實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前半部分講治政, 后半部分講治軍, 但貫穿始終的是“依法治國、依法治軍”這條紅線。這種“嚴明法制”的思想體現了法家和兵家的治國治軍理念, 是二者合流。

  (三) 《將苑》的兵學思想

  首先要談一下《將苑》的辨偽問題。一派以四庫館臣、姚際恒為代表, 認為該書為偽;一派以王士騏、張澎為代表, 認為該書為真。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此書諸家不著錄, 至尤袤《遂初堂書目》乃載其名, 亦稱亮撰。”[10]841因為該書在目錄書中出現較晚, 故四庫館臣認為該書為偽。理由是:“概宋以來兵家之書多托于亮, 數術之書多托于劉基。”[10]841認為這些都是“尾巷之談”, 無足深辨。但是四庫館臣并沒有給出更充足的證據, 而且《四庫提要》中著錄的宋以后的兵書類著作沒有一本是托名諸葛亮所撰的, 因此其觀點有待商榷。但明代王士騏編著諸葛亮集時卻曾收入《將苑》, 名為《心書》, “又明焦竑《經籍志》更有亮《心書》《六軍鏡心訣》《兵機法》諸書”, 所以關于該書的記載還是有依據的。而且清代編輯諸葛亮文集的張澎也堅稱該書為諸葛亮所作, 所以這一派的觀點也需考慮。況且, 書中思想確實和諸葛亮治兵思想相符, 所以在缺乏出土文物印證的情況下, 筆者認為, 本書還不宜斷為偽書。

  1. 嚴擇將領, 優撫士兵。

  不難看出, 本書的內容都是關于為將用兵的。具體說來, 主要是對將領從德和才兩方面提出要求, 分別集中在《將才》《將器》《將善》《將弊》《將智》《將剛》《將強》《將誡》《將情》等章節。諸葛亮在《將材》中把將領為九種, 前五種分別是仁將、義將、禮將、智將、和信將, 對應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接著是步將、騎將, 是兩種專門人才;再接著講猛將、大將, 是兩種綜合型人才。《將器》中把將領分成六個等級, 分別是十人之將、百人之將、千人之將、萬人之將、十萬人之將、天下之將, 劃分細密, 層級逐漸提高。《將弊》列舉了為將的八種弊端, 分別是:貪而無厭、嫉賢妒能、信讒好佞、料彼不自料、猶豫不自決、荒淫戒色、奸詐自怯、狡言而不以禮。《將善》列舉了將領的五善、四欲, 不一而足。可以說, 本書是一部專門論將的書, 前代的兵學著作雖也有關于論將的內容, 但從沒有一本書如《將苑》詳細全面。但是, 諸葛亮論將也有一個缺點, 那就是要求過于瑣細, 未免太求全責備, 畢竟不是所有將領都如他那樣的天下奇才。

  關于愛護士卒的理念主要在《哀死》《厲士》《和人》等章。《哀死》章講:“古之善將者, 養人如養己子, 有難, 則以身先之;有功, 則身后之。傷者, 泣而撫之;死者, 哀而葬之;饑者, 舍食而食之;寒者, 解衣而衣之;智者, 禮而祿之;勇者, 賞而勸之。”[1]95最后, 諸葛亮還指出了這樣做的益處———“將能如此, 所向必捷矣。”這里固然有點收買人心的意味, 但即便是“虛情假意”, 也總比虐待士卒的強, 如張飛。如果能持之以恒, 也能受到士卒擁戴。戰國名將吳起就做得最好。據《史記》記載:“起之為將, 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 行不騎乘, 親裹贏糧, 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 起為吮之。”[7]2166正因為如此, 他贏得了士兵的普遍擁戴, 取得了“與諸侯大戰七十六, 全勝六十四, 余則鈞解”[4]87的偉大勝利。包括大將韓信, 本來有多次自立門戶的機會, 卻仍對劉邦死心塌地, 就是因為“漢王遇我甚厚, 載我以其車, 衣我以其衣, 食我以其食。”

  2. 兵不血刃, 攻心勝敵。

  諸葛亮在《南征教》里說:“用兵之道, 攻心為上, 攻城為下;心戰為上, 兵戰為下”[1]34 (一說由《襄陽記》記載, 認為是由馬謖提出) 。可以說, “攻心說”是諸葛亮最重要的兵學理論之一。其實, 兩方交戰, 能不打最好不打。那種“爭地以戰, 殺人盈野, 爭城以戰, 殺人盈城”[11]的戰爭方式有傷天理, 因為每個士兵身后都是一個家庭。故諸葛亮在《不陣》中說:“古之善理者不師, 善師者不陣, 善陣者不戰, 善戰者不敗, 善敗者不亡。”[11]這里所說的“攻心為上”有點類似孫子的“上兵伐謀”和“將軍可奪心”2, 都是希望通過最少的傷亡獲取最大的勝利, 頗具理想色彩, 但并非完全空想。需要將領能全面詳細地了解敵情, 做到“知彼知己, 知天知地”, 然后周密謀劃、采取有效手段克敵制勝。

  3. 抓住戰機、出其不意

  諸葛亮開篇即強調兵權的重要性。“夫兵者, 是三軍之司命, 主將之威勢。”開宗明義。然后通過對比, 說明了將得兵權, 居高臨下, 如虎添翼;將失兵權, 如虎落平陽, 魚離江海。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 訊息傳遞極為不便。軍隊勞師遠征, 必定與朝廷隔絕, 這時最忌“君從中御”。因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 將領必須隨敵制權, 迅速做出各種反應, 這就需要君主對將領充分信任并充分授權, 以便將盡其才。俗語所謂“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即是此理。唯此, 將領才能“無上于天, 無下于地, 無敵于前, 無君于后”[4]239, 建功立業, 殺敵破軍。

  將領得到充分授權后, 就應該抓住戰機, 出其不意。諸葛亮特別強調時機。拿破侖是諸葛亮的異域知音, 他曾說:“沒有機會, 能力將一無所用”。故諸葛亮在《應機》章說:“夫必勝之術, 合變之形, 在于機也。”[1]96這個“機”字就是指時機, 戰機。古今中外的將領都明白一點, 即一場戰斗的最佳進攻時機只有一個, 抓住它, 就抓住了勝利。所以, 諸葛亮在《兵要》章作了一個夸張的比喻:“不愛尺璧而愛寸陰者, 時難遭而易失也。故良將之趨時也, 衣不解帶, 足不躡地, 屢遺不躡。”[1]41這里的“時”也是指時機。而只有聰明的將領能抓住它, 由此可見時機的重要。又說:“見機之道, 莫先于不意。”[1]96那么, 何為不意?如孫子所說的:“始如處女, 敵人開戶;動如脫兔, 敵不及拒。”[8]334空間上說, 指敵人預料不到和防守薄弱的地方;時間上說, 指敵人士氣低迷的時段。進攻時, 要注意迅速性和突然性, 勢險節短, 如彍弩發機, 準確有力。

  (四) 諸葛亮其他著作的兵學思想

  除《隆中對》《便宜十六策》《將苑》外, 諸葛亮的兵學思想還見于《兵法》《兵要》《陰符經注》《陰符經序》等章, 這些篇章闡釋了諸葛亮避實擊虛、改善裝備、嚴格訓練的治兵思想。

  1. 避實擊虛

  《玉海》引用了一段諸葛亮與魏作戰的兵法, 開頭說:“知有所甚愛, 知有所不足愛, 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將者, 以其所不足愛者, 養其所甚愛者。”[1]39這里“愛”字不作“愛護”講, 應作“吝惜”“吝嗇”講。《老子》說:“天之道, 損有余而補不足。”但“兵者, 兇器”, 用兵之道與天道恰恰相反, 應是“損不足以奉有余”。其實, 這里的“甚愛”就如老子說的“不足”, 這里的“不足愛”就是老子說的“有余”。而物以稀為貴, 這里的“不足”即“甚愛”實際是指精兵;而“有余”即“不足愛”實際指普通士兵。那些去攻城拔寨, 斬將搴旗的一定是精兵。所以這里能看到諸葛亮的精兵意識。但諸葛亮也知道, 不可能把所有士兵都訓練成精兵, 就好像“士之不能皆銳, 馬之不能皆良, 器械之不能皆堅固”。但是, 如何調動這些“不皆銳、不皆良、不皆堅固”就要看將帥才能了, 所謂“處之而已”。諸葛亮認為, 兵有三等, 將就該有三權。他引用了孫臏在田忌賽馬時的話:“以君下駟, 與彼上駟;以君上駟, 與彼中駟;以君中駟, 與彼下駟”[1]39。因為最終取勝不是靠比強弱, 而是看誰贏得次數多, 即“得之多于棄也”。那如何達到“得之多于棄”的目的呢———避實擊虛。他引用了管子的話:“攻堅則瑕者堅, 攻瑕則堅者瑕。”[1]39即講攻敵之強部, 則其弱部也會變強;攻敵弱部, 則其強部也會變弱。此乃用兵之至論!

  其實, 用兵之法, 何者為最?觀乎諸兵書, 無外乎四個字———避實擊虛。因為只有避實擊虛, 才能以少擊眾、以弱勝強。筆者的觀點也可從《孫臏兵法》中印證, 孫臏曾與田忌辯論“用兵何急”, 田忌曾提出了“賞、罰、權、勢、謀、詐”等多個要素, 都被孫臏一一否定。田忌甚至有些慍怒, 最終孫臏提出了“必攻不守”的觀點。這里的“必攻不守”, 有學者理解為“只要積極進攻, 不要一味防守”, 是值得商榷的。“必攻不守”實際是指“必攻其所不能守”。那什么是敵所不能守?就是敵人防守薄弱之處, 就是兵法中說的“虛”。所以“必攻不守”應理解為避實擊虛。實際上, 客觀地評價諸葛亮, 他在蜀國后期———國力不強大———的條件下窮兵黷武、勞師遠征, 其戰略是有問題的。但只從戰術上講, 六出祁山, 五勝一敗, 這點張大可先生曾論述過, 其用兵策略還是可圈可點的。那么, 他能在地狹、兵少、糧少的情況下取得一次次的軍事勝利,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避實擊虛。

  2. 改善裝備、嚴訓士卒

  據《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于巧思, 損益連弩, 木牛流馬, 皆出其意”[3]927, 又據《進諸葛亮表》記載:“于是外連東吳, 南平南越, 立法施度, 整理戎旅, 工械技巧, 物究其極”[3]930。眾所周知, 諸葛亮不僅是位偉大的軍事家, 還是著名的器械研發者。據正史記載, 木牛流馬皆是亮作。裴松志的《三國志》注中就詳細記載了木牛流馬的作法。木牛流馬的制造, 不僅方便了軍糧的運輸, 而且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可謂一舉兩得。而且, 據裴松之引《魏氏春秋》曰:“亮又損益連弩, 謂之元戎。以鐵為矢, 一弩十矢俱發。”[1]19又王應麟《玉海》記:“西蜀弩名尤多, 大者莫逾連弩, 十矢, 謂之群雅, 矢謂之飛槍, 通呼為摧山弩, 即孔明所作元戎也。又有八牛、威邊、定戎、靜塞弩。”[1]213可見, 諸葛亮所制造的武器不僅種類繁多, 而且殺傷力強。《蜀記》載李興曾對諸葛亮所作器械大為稱贊:“木牛之奇, 則非般模。神弩之功, 一何微妙。”那么, 諸葛亮為什么以丞相之尊, 親自都督這種工匠之事呢?筆者認為, 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如上文所說“亮長于巧思”, 即諸葛亮天生有這方面才能。另一方面, 更主要的, 諸葛亮是有意為之, 他是要在裝備的開發利用方面起表率作用。這是有原因的。為什么呢?因為蜀國國小民貧, 人口不多 (當然是相對于曹魏而言) , 人口的數量就影響到兵員的數量。在冷兵器時代, 兵員數量是影響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 諸葛亮為了減輕這一劣勢, 必須從武器裝備方面改善, 彌補蜀國兵源不足的劣勢。

  當必需的武器裝備保證后, 士兵訓練就變得極為重要。因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軍隊才能打勝仗。魏武侯曾向吳起請教過:“兵以何為勝?”吳起曰:“以治為勝。”那么何為“治”?其實就是訓練有素。而如何能夠訓練有素呢?就要做到“進不可擋, 退不可追, 前卻有節, 左右應麾, 雖絕成陣, 雖散成行”[4]106。上述理論雖自《吳子兵法》中提出, 但諸葛亮卻頗認同, 他知道訓練士兵是治兵的要務。諸葛亮有這樣的觀點:“有制之兵, 無能之將, 不可以敗;無制之兵, 有能之將, 不可以勝。”[1]42即指如果士兵訓練有素, 即使將領能力差一些, 軍隊仍可以打勝仗;但是如果軍隊沒有節制, 士卒不聽號令, 即使將領能力很強, 也不能打勝仗。原因很簡單, 因為士兵是大多數, 真正沖鋒陷陣的是一個個的士兵, 而不是將領們。實際上, 從諸葛亮帶兵上看也確實如此, 《諸葛亮傳》記載:“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戎陣整齊, 賞罰肅而號令明”[3]922諸葛亮能打勝仗就在于注重士卒訓練, 這一點甚至他的對手司馬懿都稱贊他是“天下奇才”。

  三、結語

  由于時代和認識的局限, 諸葛亮兵學思想中也有一些唯心色彩。比如他認為:“督將以下, 各自有幡。軍發時, 指天者勝。”[1]43再比如, 他認為“鎮星所在之宿, 其國不可伐……有星如斗, 見北斗, 名為旬始。天下大亂, 諸侯爭雄。”[1]40這些都是糟粕, 我們應予批判。但諸葛兵法在魏晉時期占有重要地位, 對后世也有重要影響, 比如, 明代龍正所撰的《八陣合變圖》即受諸葛亮八陣圖的影響, 以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蓋宋以來兵家之書多托于亮”。諸葛兵法也對曾國藩“結呆陣、打硬仗”產生過重要影響, 詳見《曾胡治兵語錄》。另外, 魏晉兵學著作數量有限, 流傳至今的以諸葛亮為最多。且魏晉時期對兵學發展做過重要貢獻的主要是曹操和諸葛亮, 曹操的著作大多失傳, 只有對《孫子兵法》的注猶存, 所以更加顯示了諸葛亮兵法對后世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諸葛亮.諸葛亮集[M].北京:中華書局, 1960.
  [2] 脫脫.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 1977.
  [3]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 1959.
  [4]孫武.武經七書[M].駢宇騫等, 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7.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44.
  [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中華書局, 1991.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 1982.
  [8]孫武.十一家注孫子校理[M].楊丙安, 校理.北京:中華書局, 1999.
  [9]李耳.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0]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5:288.

  注釋

  1 原文為:誠如是, 則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矣。
  2 “上兵伐謀”的理論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原文為:“故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次攻城。攻城之法, 為不得已。”孫武把征服敵人的方法分為四類, 分別是:“伐謀”, 即挫敗敵方的謀略;“伐交”, 即用外交手段使敵方屈服;“伐兵”, 即用武力擊敗敵軍;“攻城”, 即攻打敵人的城池。其中, 前兩種為非軍事手段, 后兩種為軍事手段。很明顯, 孫武更希望通過非軍事手段使敵人屈服。而“伐謀”和“伐交”是《六韜》中“文伐”的濫觴。這兩部軍事著作對諸葛亮的兵學思想都有重要影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吳起兵法》:兵法巨著影響古今
運籌帷幄——諸葛亮兵法(第三部分)
兵學圣典《五輪書》揭示的生活競爭心法:有態無形
荀子與沂蒙兵學-焦子棟
你不知道的荀子與沂蒙兵學
孫子兵法的智慧和方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锦州市| 太湖县| 临桂县| 阿拉善盟| 历史| 天水市| 喀喇沁旗| 罗江县| 张北县| 兴和县| 玉环县| 建湖县| 景德镇市| 武义县| 阿拉善右旗| 文登市| 舒城县| 大新县| 贡嘎县| 河北区| 施甸县| 平凉市| 抚州市| 阿克| 长阳| 湘西| 开远市| 米林县| 绥芬河市| 咸丰县| 敖汉旗| 栖霞市| 田东县| 鹤壁市| 阿坝| 孟州市| 杭锦旗| 囊谦县| 深水埗区| 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