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背部是人體陽氣循行的最大通道,統攝一身之陽。同時,支撐整個背部的脊柱,稱為“龍骨”,脊柱不正,可誘發多種疾病。由此可見,背部是人體很重要的部位,養好背可為身體扶正固本。
人體背部有兩條非常重要的經脈——督脈和膀胱經。
督脈

督脈是人體的元氣通道,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精氣神,又稱陽經之海,統攝一身陽氣。
循行部位:督脈起于小腹內,下出會陰,向后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屬腦,沿頭部正中線,上至巔頂的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分支:第一支,與沖、任二脈同起于胞中,出于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于眼內角,上行至前額,于巔頂交會,人絡于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3)主生殖功能:督脈絡腎,與腎氣相通,腎主生殖,故督脈與生殖功能有關。
膀胱經

膀胱經通聯臟腑氣血,刺激膀胱經可振奮五臟六腑的陽氣。
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睛明穴),上過額部,直至巔頂交會于督脈的百會穴。
分支
巔頂部的分支:從巔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
巔頂向后直行分支:從巔頂下行(至腦戶穴)入顱內絡腦,復返出來下行項后(天柱穴)。下分為兩支:其一,沿肩胛內側(大杼穴始),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下屬膀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于臀部,經大腿后面,進入胭窩中。其二,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過臀部,經過髖關節部(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后邊下行,會合于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后面(昆侖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聯系臟腑:屬膀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系。
生活中,這些行為會傷脊背

單肩背重包、睡舊床墊、伏案久坐、不愛鍛煉、過度緊張、體重超標、老穿高跟鞋等行為會對脊背造成損傷。經常單肩背又大又重的背包,會導致雙肩失衡、脊椎變形;優質床墊的使用壽命通常為8~10年,舊床墊很難給脊椎提供必需的支撐;久坐者身體活動少,背部肌肉力量會因此而減弱;背部支撐力一旦不足,身體就容易發生僵硬,椎間盤功能退化;持續的精神過度緊張會導致包括背痛在內的全身酸痛;體重增加,背部受力更大,腰部贅肉過多會導致身體前凸,背部壓力增加;鞋跟太高會導致脊柱受力不均、背部弓起。
脊背喜歡的動作
脊背內連著五臟六腑,外接四肢百骸,養好背,全身都受益。日常生活中,除了注重背部的保暖外,還可通過推拿和艾灸等方法對背部經絡進行刺激,打通背部氣血,促進血液流動循環,將積累在體內的寒、濕、毒排出體外,使身體陽氣生發,正氣存內,最終達到扶陽祛濕邪的作用。
方法:用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復5~10遍。
曬背溫陽,四季皆宜。中午時段可在太陽下曬曬背部,一般曬1小時左右。如在夏季炎熱天氣,則宜在早上9點之前曬背。
用濕毛巾搭于背后,雙手扯緊毛巾兩端,用力搓,直至背部發熱為止。搓背法有預防感冒,緩解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膀胱經上有五臟六腑相應穴位,如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腎俞等穴,每天點揉,以酸脹為度。
背部肉多肉厚而且發硬的人群,都適合用這種保健方法。艾灸可以調節臟腑的陰陽平衡,起到強身健體、培補陽氣,調理五臟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的功效。
虎戲分虎舉和虎撲兩個動作:雙手模擬虎爪的形狀向上舉,再向下按,此為虎舉;在完成此動作的基礎上,兩手握成空拳,并沿著自己身體的兩側向上方提起、畫弧,最后到達肩膀的前上方,形同老虎撲獵,雙腿膝蓋彎曲并向下蹲,兩手向下方畫弧形,直到膝蓋的兩側,掌心朝向下方。
做虎舉與虎撲的動作時身體舒展,兩臂向上拔伸,身體兩側得到鍛煉,還可以起到強筋健骨的作用,使周身肌腱、骨骼、腰髖關節功能加強,精力旺盛,防治肩周炎、脊柱炎、腰腿疼痛等癥,從而達到養生健體、防病治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