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物里蘊含著生命的力量,但也潛藏著惡魔。一餐一食,都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但你真的“會吃”么?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巨大的工作壓力下,何以解憂?大多數人選擇了“不可辜負”的美食,油炸食品、冰淇淋、碳酸飲料,以及重油重鹽的外賣,在繁忙勞累的工作之余散發出巨大的誘惑力,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身不由己的甜蜜陷阱。
(圖源 Davide Illini/Stocksy)
人們對此埋怨、猜疑,但卻不曾肯定這些不良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系:什么食物是有益的、什么食物是有害的?應該吃什么、吃多少?或者更實際的疑問是,不良飲食,真的嚴重到關乎生死么?
是的,不僅關乎生死,而且影響頗大。在 2017 年的死亡人口中,超過五分之一的死亡與飲食相關,換句話說,約有 1100萬 的人因不良飲食喪命。
4 月 3 日,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發表了 2017 年全球疾病負擔(GBD 2017)研究系列報告,該研究統計了 195 個國家和地區的 25 歲及以上人口數據,結果顯示,在 15 項不良飲食習慣中,全球與不良飲食相關的死亡中超一半與其中的三大因素有關,分別為高鹽飲食(約為 300 萬)、全谷類攝入不足(約為 300 萬)、水果攝入不足(約為 200 萬)。而與不良飲食相關死因前三為心血管疾病(約為 1000 萬)、癌癥(約 91 萬)、II型糖尿病(約 34 萬)。
不僅如此,我國日常飲食的不健康程度更是遠大于我們的想象,在全球人口前 20 的國家中,中國因不良飲食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癥死亡率都高居第一。
不良飲食帶來的健康惡果并不是即時顯現的,這也讓人們心存僥幸、不夠警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莫要貪圖口舌一時爽,將此后的歲月都用來還債,直至死亡。
也許這一次媽媽是對的
你媽喊你吃水果,你媽喊你吃蔬菜,而這一次,媽媽的話并沒有錯。
在此次的調查研究中,研究者們參考了 15 項飲食相關的風險因素,分別為低水果攝入、低蔬菜攝入、低全谷類攝入、低堅果及種子類攝入、低膳食纖維攝入、高鈉鹽攝入、高紅肉攝入、高反式脂肪酸攝入、高含糖飲料攝入等等。
對于以上 15 種飲食風險因素,目前的全球現狀又是怎樣的呢?根據飲食、生活習慣及收入等因素,研究者將調查對象分為 21 組,如東亞、東南亞、東歐、西歐、高收入北美地區等。從研究的統計圖表中可以得到以下解讀:
(圖源 Lancet)
對于有益食物,人們對水果和蔬菜攝取要遠低于最佳推薦攝入量。以我國所在的東亞地區為例,水果的日攝入量不足 100 g,而最佳推薦攝入量 250 g;蔬菜的日攝入量約為 250 g,而建議攝入量為 360 g;全谷類的日攝入量不足 30 g,而最佳推薦攝入量為 125 g;堅果及種子類的實際日攝入量不足 3 g,而最佳推薦攝入量為 21 g。甚至,東亞群體對牛奶的日攝入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實際日攝入量約為 30 g,全球平均日攝入量約為 80 g,而最佳推薦攝入量 435 g。
(圖源 Lancet)
而與之相反,對于健康存在潛在危害的部分食物,我們似乎又沒有做好節制,鈉鹽、含糖飲料、紅肉就是其中的三大禍首。同樣以我國所在的東亞地區為例,鈉鹽的最佳推薦日攝入量僅為 3 g,而實際上的日攝取量約為 8 g,約為推薦量的 2-3 倍;含糖飲料的最佳日攝入量僅為 3 g,而實際上的日攝取量約為 30 g,有推薦量的 10 倍之多;紅肉的最佳日攝入量僅為 23 g,而實際上的日攝取量約為 50 g,是推薦量的 2 倍。
吃出的毛病
病從口入,如此不良的飲食習慣現狀,會有什么惡果呢?
圖|2017年不良飲食相關死亡率的世界形勢圖(圖源 Lancet)
致病、致殘、致死,都可能是不良飲食的嚴重后果。人類的生老病死無法避免,但因為口舌一時的愉悅,而需要在之后的歲月中償還代價,實在是不值得。
報告結果顯示,日韓所在的東亞地區及澳洲、歐洲部分地區與不良飲食相關的死亡最低,而中國所在的區域高居不良飲食死亡風險的第二梯隊。
在 2017 年的 1100 萬死亡人口中,與不良飲食相關的三大因素分別為高鈉鹽攝入,死亡人口約為 300 萬;全谷類攝入不足,約為 300 萬;水果攝入不足,約為 200 萬。而過多的鹽攝入極大地增加了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報告進一步印證了不良飲食可能帶來的危害,統計結果發現,2017 年因不良飲食死亡的案例中,心血管疾病高居榜首,約為 1000 萬例,因癌癥死亡的約為 91 萬例,II型糖尿病約 34 萬例。
而這筆債,償還的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早。在這些死者中,約 50 %的人還不足 70 歲,就因口舌之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圖|鹽的攝入無處不在,比如薯片、干果、果脯等(圖源 WordPress)
在全球人口前 20 的國家中,埃及(每 10 萬人中有 552 人因不良飲食死亡)因不良飲食導致的全因死亡率位列全球榜首,而日本為最低,每 10 萬人中僅有 97 人因不良飲食死亡。而相比之下,同樣位于東亞,飲食習慣相對接近的中國,因不良飲食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癥死亡率卻都高居全球第一,每 10 萬人中分別有 299 例與 42 例,數目觸目驚心。
吃,這個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做不好卻真的關乎生死。但飲食結構的形成與習俗、經濟、社會結構等因素密不可分,完成飲食調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每個國家或地區的飲食結構都同時存在“精華”或是“糟粕”,因而都有調整的空間。尋求健康并不是極端節食,享受生活也并不意味著暴飲暴食。筆者在這里引用一句與善惡相關的俗語與大家共勉,健康的飲食“如春日之草,未見其長而有所增”,而不良飲食則“如磨刀之石,未見其滅而有所損”。飲食的效果并不是即時的,這也意味著每個人都還有機會。
-End-
參考
https://www.thelancet.com/action/showPdf?pii=S0140-6736%2819%293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