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著怪嘴的鳥
春天和秋天,在我國黑龍江省的扎龍自然保護區,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長著怪嘴的大鳥。這種大鳥身長七八十厘米,身披潔白的羽毛,它最奇特的墳是那張大嘴:中間窄,上、下兩端寬而扁,很像我國古代樂器琵琶。它常用這張奇特的嘴發出“咔嗒咔嗒”的聲音,因此而得名白琵鷺。鳥類的嘴巴,五花八門,奇形怪狀,但是像白絲鷺這樣形狀的嘴巴卻找不出第二個。
白琵鷺廣泛分布在歐洲、亞洲和非洲東北部,荷蘭人特別尊崇白琵鷺,把它定為國鳥。白琵鷺也是一種候鳥,我國西部和北部的白琵鷺,冬季遷移到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過冬,天氣轉暖時又飛回北方。
春天的是白鷺繁殖的季節,它在水草中或葦塘深處筑巢,雌鳥產卵后,雌鳥類和雄鳥交替孵卵,往往一只鳥孵了好半天,盡管很勞累,可另一只鳥來零替換,它還不步起來呢!那來接班的鳥,軹好用嘴巴修理修理巢,或叼來葦稈或軟草放在巢里。也有的用嘴巴給臥著的鳥類梳理羽毛,或者兩只鳥互相梳理。這樣親熱了好幾分鐘之后,臥著孵蛋的鳥還是不步起來。怎么辦呢?有的就站在那里耐心的等待有的干脆把兩只腳插進窩里去,硬是把臥著的鳥擠走,自己臥上去繼續孵蛋,大約孵20多天以后,小白琵鷺就破殼出世了,這時候,親鳥不停地捕食喂養它們,再過一個多月,小鳥就能在天空飛翔了。
會“引路”的鳥
在非洲的原始密林里,生活著成群的野蜂,它們的蜂巢大多建在高大的樹上或中空的樹干里,很難被人發現。但是有一種小鳥卻專門“偵察”蜂巢的所在,指引食蜜獾或人去采蜜。這就是知蜜鳥。
知蜜鳥身長10厘米,有黃色的背羽,灰黑色的胸羽,還有棕色的夾著一些斑點的尾羽。知蜜鳥鼓食蜂蜜,它們經常不停地在樹林里盤旋,一旦發現了蜂巢,就會唧唧喳喳地尖叫起來。但它卻不敢靠近蜂巢,怕野蜂叮咬。怎么才能吃到香甜的蜂蜜呢?這時候,知蜜鳥便急忙去林中尋找它的“伙伴”食蜜獾。它在食蜜獾的頭頂一邊飛,一邊鳴叫,食蜜獾便明白:知蜜鳥已經打致函蜜源,它正要為自己帶路呢。于是它便朝著知蜜鳥指引的方向跑去。知蜜鳥一直把它引到蜂巢旁。食蜜獾渾身毛絨絨的,不怕野蜂的蜇咬,它很快就爬上樹,驅散蜂群,把蜂巢搞下來,開始吃起蜂蜜來。當然,食蜜獾不會忘記知蜜鳥“引路”的功勞,它會剩下一些蜂蜜,讓知蜜鳥去享受。食蜜獾和知蜜鳥一個在地下,一個在空中,蜜切配合,互相依賴,這種情況,生物學上叫“共生”現象。
除了食蜜獾,知蜜鳥還有一個合作伙伴,這就是非洲原始部落里的土人。土人發現了食蜜獾和知蜜鳥的秘密以后,也利用知蜜鳥做向導去采蜜。并留一點蜜給知蜜鳥類作為酬謝。
知蜜鳥是一種巢寄生鳥類,它偷偷地鉆進別的鳥的巢里產卵,由巢的主人孵化出幼雛,等到羽毛豐滿以后便離巢而去。有趣的是,新生的知蜜鳥雖未經過父母的訓練,也具有給土人或食蜜獾作向導的本領。
堪稱“滑翔冠軍”的鳥
當遠洋船隊一望無際的大洋上航行時,信天翁也許是船員們唯一的伙伴,它們經常尾 隨船隊飛行。
信天翁是一種大型海鳥,是極端戀海的善于飛行的鳥。它們可以海上漂泊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它們是鳥類中當之無愧的“滑翔冠軍”。它能展翅迎著海上的強風,像滑翔機一樣飛行,不必振動翅膀,就能在海潮的大洋上旅行,有時候可以連續滑翔幾個小時。
為什么信天翁有這么高強的滑翔本領?這和它們的身體結構是分不開的。信天翁頭大而尾巴很短。很像人們制造的滑翔機。特別是它們的翅膀又長又窄,短尾信天翁雙翼張開可達3.5米,而寬度卻只有0.5米。可以說,信天翁就是一架設計極合理的滑翔機。現在,人類對信天翁高效的滑翔飛行機制已以深入研究,并且開始模仿。
信天翁的另一奇特之外,是它們有防身的絕技。當天敵迫近時,它們大都能分泌有強烈麝香氣味的胃油。萬事大吉敵被胃油的氣味熏退時,它們趁機逃之夭夭。
信天翁長期在海上漂泊,只有到繁殖季節才回到荒荒的海島上。每次產蛋一枚,由雌雄鳥輪流孵抱大約70-80天后,幼雛出殼。
善于潛水的鳥
在北歐的挪威,人們把一種小鳥尊為國鳥,它就是河烏。
挪威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國土的2/3是山地和高原,明澈奔騰的山溪到處可見,為河烏的生存提供了極好的環境。所以,河烏在挪威是常見的鳥類,人們常可以看到它們在河川溪流中戲水,成為當景觀的一大點綴。
河烏是燕雀目中唯一水棲的鳥,它身長約18厘米,體態活潑,動作迅速,有著極好的水性。在河烏棲息的溪流旁,人們看到它們時而一頭鉆入水中,用雙翼劃水,在水中飛快地潛游;時而邁開雙腳在大底快速潛行;時而又從水中鉆出,展翅飛向空中。特殊的身體構造,使它在水中的活動十分自如,它的眼睛有一層膜,能像潛水鏡一樣保護它的眼睛,使它能在水下尋找到其他鳥類無法獲得的食物。水中的蜉蝣、小魚、小蝦仁,都是它捕食的對象。
河烏的分布范圍很廣,歐、亞大陸的許多地區都有它們的足跡。全世界共有4種河烏,由于各地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不盡相同,河烏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它們的體色也有所不同。例如,歐洲的河烏大部分羽毛呈烏黑和灰褐色,但腹部為白色,而東亞地區的河烏全身為暗褐色。
冬天到初春是河烏的繁殖季節,它通常在巖壁或瀑布的陰暗處筑巢。河烏是“一夫多妻”制,雌雄交配后,雌河烏一次可產5-6個白色的卵,產卵后由雌鳥單獨孵抱,約1518天以后,小鳥即可出殼,再喂養一段時間,就可跟隨母鳥下水覓食了。
會捕蛇的鳥
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著和種模樣很獨特的鳥類。這種鳥,身高足有1米,身長可達1.15米,羽毛大部分為白色,嘴十分銳利,看起來似鷹;腿長長的,看起來像鷺;兩根長長的尾羽足有60厘米,如同兩條白色的飄帶。由于它頭上長有幾根羽毛筆似的灰黑色羽冠,很像中世紀時帽子上插著書筆書記員,所以人們管它叫“秘書鳥”。
秘書鳥的學名叫蛇鷲,也有人叫它食蛇鷹,是一種肉食性鳥類。許多年以來,一位鳥類學家曾報道說,他見到一只秘書鳥捕食了一條長達6米的蛇。這件事立即引起了轟動。于是,一些人開始觀察秘書鳥捕食,但是,人們發現,它們最常吃的是老鼠、蜥蜴和昆蟲,甚至有時還捕食烏龜,就是沒見過它們捕蛇。
人們開始懷疑,秘書鳥是否能捕蛇。直到50年代,自然學家馮·索莫倫博士報道了他的驚人發現,又一次證實了秘書鳥能捕蛇。一天,博士正在觀察秘書鳥覓食。突然,一條1米多長的眼鏡蛇爬向秘書鳥。秘書鳥發現蛇后,開始移動腳步,扇動翅膀,似乎在迷惑對方,然后突然用爪抓住蛇,同時用嘴飛快地咬住蛇頭的要害部位。蛇翻卷身軀,拼命反擊,而秘書鳥頻頻扇動雙翅對付蛇的拼死掙扎。最終,兇惡的眼鏡蛇被秘書鳥從從容容地吞進腹中。類似這樣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斗場面,索莫倫博士在《同鳥類在一起的日子》一書中還有記述了許多。
酷愛自由的鳥
在中美洲危地馬拉的高山叢林里,生產著一種珍貴的小鳥——格查爾鳥。這種鳥像鴿子那么大小,但比鴿子漂亮多了,特別是雄格查爾鳥,身上的羽毛五顏六色。它背部的羽毛是綠色,腹部的羽毛是紅色,尾巴中央的羽毛是黑色,兩邊是白色,還夾雜著一些黑色的斑點。在太陽光的映照下,格查爾鳥的羽毛更顯得色彩繽紛,好像一條絢麗的彩綢閃爍著耀眼的霞光。
格查爾鳥酷愛自由,把自由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據傳說,曾經有一個印乘這國王,在御花園里建造了一個“鳥的王國”,里面喂養著美洲幾乎所有的珍禽異鳥,可惜就是缺少格查爾鳥。后來,好漢容易捕到兩只,國王讓人把它關進御花園的鳥籠里中,精心地飼養它們,給它們送來最好的食物,可是種種優厚的待遇并沒能使格查爾鳥放棄對自由的渴望,它們在籠內竭力掙扎,不吃不喝,終于絕食而死。從此以后,格查爾鳥就得到一個“自由鳥”的美名。
中美洲各國人民十分喜愛自由鳥這種酷愛自由、把自由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性格,他們把這種鳥和反抗外來殖民主義者的斗爭聯系在一起,把它看作爭取自由的象征。自由鳥的主要棲息地危地馬拉更把它視為“國鳥”。當你一踏上危地馬拉的國土,耳聞目睹的全是“自由鳥”:國徽的圖案上有它的形象,貨幣上也有它的形象,勛章的名字叫“格查爾”……
為了保護自由鳥,危地馬拉政府還頒布了法令,嚴禁捕捉它,違者要受到嚴厲的處罰。
善于奔跑的鳥
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有兩只動物的圖案:左邊是一只直立的袋鼠,右邊是一只伸著長脖子的大鳥——鴯鹋,這兩種動物都是澳大利亞的特產。
鴯鹋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草原和沙漠地區,是體型僅次于鴕鳥的世界第二大鳥,它身高1.5-1.9米,本重約60千克。它和鴕鳥長得很相像,身軀大,腿細長,長長的脖子上頂著小腦袋,羽毛灰褐相間,比較豐滿蓬松。它的翅膀和鴕鳥一樣已經退化,不會飛行,但它的兩只長腿卻很善于奔跑,它一跑起來,時速最高時可以達到100千米,真是快步如飛!
鴯鹋雖然體型很大,但它的性格溫和,容易被人馴服。它們常常在草地上悠閑地走動,老是咧著嘴,笑口常開,惹人喜愛。它們不怕人,當公路上停著旅游車時,鴯鹋常常大搖大擺地跑過去,把長脖子伸進車窗,對游客表示親昵友好。當然,游客們也熱情款待這些不速之客,喂給它們瓜果食物。德國動物學家貝·克席梅克在他的《澳洲動物探奇》一書加記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1936年,一個動物園里的工作人員卡爾用孵卵器孵出了一窩小鴯鹋,可惜只活了一只。這只孤獨的小鴯鹋從小和主人卡爾生活在一起,甚至睡在主人的房里。有一次,卡爾因公出差,小鴯鹋誰都不肯跟隨,它在院子里到處尋找自己的主人,還不斷發出召喚聲。第二天,小鴯鹋突然不見了,人們到處尋找,卻杳無蹤影。過了兩天,人們才發現它在卡爾的辦公室里,安然地臥在主人椅子旁邊,那是它已經習慣呆的老地方。
牙簽鳥
在非洲,常有鱷魚出沒的河湖邊,人們往往可以看到一條條鱷魚爬上岸,趴在陽光下,瞇縫起眼睛,張開滿是尖牙利齒的大嘴,靜靜地查太陽。這時候,令人驚異的事生了:一只只小鳥飛過來,一下子鉆進了鱷魚的血盆大嘴里。
這些小鳥怎么自己去送死呢?難道它不知道鱷魚很兇殘嗎?別急,你不必為它擔心。你看,鱷魚并沒有把大嘴合上,把小鳥吞吃掉,它任憑那小鳥在自己的嘴里出出進進,還顯示出很愜意的樣子哩。
這是怎么回事?是一慣嗜殺成性的鱷魚變得慈善了嗎?不是的,鱷魚的本性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原來,這只小鳥鉆進鱷魚的嘴里,不是去送死,而是去幫助鱷魚“清理”口腔衛生。你看它用自己又細又尖的嘴,在鱷魚的牙縫中啄個不停滯不停,將那些塞在牙縫中的肉渣一點點啄出來吃掉。鱷魚牙縫里塞滿肉渣的時候時,本來很不舒服,可是自己又弄不掉,這下可好了,這些小鳥幫它把牙剔干凈了。鱷魚覺得很舒服,很歡迎這種小鳥來為自己服務,自然就不會傷害它,而那種小鳥在給鱷魚“剔牙”的過程中,自己也吃飽了。這真是一舉兩得,對雙方都有利呀。
正因為這種鳥為鱷魚服務的時候,很像人們用牙簽剔牙,人們就管它叫“牙簽鳥”。
牙簽鳥和兇猛的鱷魚相處得很好。有時鱷魚睡著了,牙簽鳥飛到它嘴邊,用翅膀輕輕地拍幾下,鱷魚就會自動張開大嘴,讓牙簽鳥進去為它“剔牙”。它仍舊閉著眼睛養神。牙簽鳥的感覺很靈敏,周圍稍有動靜,就會驚飛,這時鱷魚便會猛醒過來,準備迎擊敵人。
犀牛鳥
兇猛的非洲鱷魚有牙簽鳥類做朋友,無獨有偶,兇猛的非洲犀牛也有自己的鳥類朋友,這就是犀牛鳥。
一頭犀牛足有好幾噸重,它皮膚堅厚,如同披著一身刀槍不入的鎧甲,頭部那碗口般大的一支長角,任何猛獸被它一頂都要完蛋。據說犀牛發起性子的時候,別說是獅子,就連大象也要避讓三分。這樣粗暴的家伙,怎么和體形像畫眉般大小的犀牛鳥成了“知心朋友”呢?
原來,犀牛的皮膚雖然堅厚,可是皮膚皺褶之間卻又嫩又薄,一些體外寄生蟲和吸血的蚊蟲便趁虛而入,從這里把它們的口器刺進去,吸食犀牛的血液。犀牛又癢又痛,可除了往自己身上涂尼能多少防御一點這些昆蟲叮咬外,再沒有別的好辦法來趕走、消滅這些討厭的害蟲。而犀牛鳥正是捕蟲的好手,它們成群地落在犀牛背上,不斷地啄食著那些企圖吸犀牛血的害蟲。犀牛渾身舒服,自然很歡迎這些會飛的小伙伴來幫忙。
除了幫助犀牛驅蟲外,犀牛鳥對犀牛還有一種特別的貢獻。犀牛雖然嗅覺和聽覺很靈,可視覺卻非常不好,是近視眼。若是有敵人逆風悄悄地前來偷襲,它就很難察覺到。這時候,它忠實的朋友犀牛鳥就會飛上飛下,叫個不停,提醒它注意,犀牛就會意識到危險來臨,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非洲人很喜歡犀牛鳥忠實于朋友的品格,他們常把自己喜愛的人稱之為“我的犀牛”,原來,他們把自己比作犀牛鳥啦!
會搭“吊床”的鳥
鳥兒一般都是在樹上或陸地上筑巢棲身。可是,南美洲哥倫比亞佛朗卡斯特森林中有一種小鳥卻不做窩,而是用自己的身體,在樹上搭建獨特的“吊床”來棲息,這就是米利鳥。
米利鳥像麻雀一般大小,白色的羽毛,彎彎的像鉤子般的喙,尾巴末端是一個小圓環,上面長著許多白色的小球,仿佛是個小花環。米利鳥喜歡成群結隊地棲居一起,一到晚上就忙著搭起“吊床”來了。
米利鳥搭“吊床”的方法非常有趣。它們 先找好適于搭床的大樹,一列列排好隊。第一排米利鳥先將自己尾巴上的圓環,套在大樹頂上的丫杈上,然后,用嘴勾住第二排小鳥尾巴上的圓環,第二排小鳥用嘴勾住第三排小烏尾巴上的圓環……就這樣,一排小鳥勾連著另一排小鳥,一直到最后一排小鳥嘴勾住另一棵樹頂上的丫杈為止。
瞧!米利鳥在兩棵大樹之間搭起的“建筑物”,又多么像一座活的索鏈橋,又多么像一張活的吊索床啊!
這種奇特的鳥床一般有三米多長,二米多寬,需要幾百只小鳥共同搭建。后到的鳥,特別是雌鳥,就可以坐享其成,不花一點力氣,安安穩穩地棲息在“吊床”上。
夜里,有時候下雨了,小鳥們也不去躲避,任憑雨水淋洗著,只是相互間更緊地擠縮在一起。這時候,它們的床又像是一只掛在半空里的袋子。
善于捕魚的鳥
在河湖密布的水鄉,常可以看到漁民駕著小船在水面上捕魚。他們捕魚的工具不是網,不是鉤,也不是漁叉,而是一些站立在船弦兩邊的黑色大鳥。這些大鳥不時地從船上躍入水中,潛入水底,把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鮮魚捕捉上來,送入船倉。
這些能夠幫助漁民捕魚的鳥叫鸕鶿。因為它捕魚像老鷹捉小雞一樣兇猛,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魚鷹”。
鸕鶿的水性極好,是鳥類中的潛水專家。它的嘴巴長長的,上喙尖上還有個朝下的鉤,十分適于捕魚。盡管魚的身體又光又滑,可一旦被鸕鶿啄住,就別想脫身。鸕鶿的眼睛十分敏銳,當它發現水中有魚時,立即將自己的身體緊縮,然后一個猛子扎到水里,朝獵物飛快去游去。這時候,那條倒霉的魚哪怕是使出渾身解數想要逃命,也是在劫難逃了。
鸕鶿捕魚還挺注意戰略戰術哩!當遇到大群魚時,它并不急于捕捉,而是先繞著魚群轉一周,跟著鱈各游上一段路程,然后悄悄地朝最后面的魚咬上一口。被咬傷的魚向魚群亂鉆,不一會兒攪得魚群亂了營,這時候,鸕鶿就趁機把魚一條條地叼上船來。當遇到一二十斤重的大魚時,一只鸕鶿無能為力,它就向同伴發出信號,于是幾只鸕鶿一擁而上,有的叼頭,有的咬尾,不一會兒就把一條大魚抬出水面,讓主人撈上漁船去了。你看,鸕鶿真是漁民捕魚的好幫手啊。
為了防止鸕鶿吃飽了不愿意再去捕魚,漁民們常用軟稻草挽成一個圓圈,箍在鸕鶿的脖子上,這樣,它捕到魚,想吞吃也咽不下去了,只好交給漁民。只有等到捕完了魚,一天的辛勞結束,這時候,漁民便把它脖子上的套子松一松,喂它一條小魚以示獎勵。
有趣的“送子鳥”
在歐洲,人們把一種鳥稱為“送子鳥”。據說,送子鳥落在誰家屋頂造巢,誰家就會喜得貴子,幸福美滿。因此,在歐洲的鄉村,經常能看到住家的屋頂煙囪上搭著一個平臺,那是專為送子鳥造巢準備的。這種神奇的送子鳥就是白鸛。
白鸛是一種大型候鳥,身長約1米,身上的羽毛除翅膀和尾巴墨綠色外,頭、頸、背、腹部都是白色,因此叫白鸛。
白鸛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的北部,它是德國的國鳥。歐洲的白鸛一般飛到非洲這冬,奏樂返回北方繁殖。它們喜歡在高處如大樹上、電線桿上塔上和教堂的尖頂上造巢,它們也非常喜歡接近人類居住的地方,把巢造在居民的屋頂,特別是煙囪口,因為那里溫度較高。誰家有人懷孕時,燒火取暖的時間比別家長,白鸛就喜歡選擇這樣人家的煙囪口造巢。這就是說,實際是女主人懷孕招來了白鸛,而不是白鸛來給主人“送子”。
白鸛的遷徒和繁殖民地很有規律。每年,往往是雄鳥從越冬地首先北歸。雄鳥“回歸故里”后,首先找到去年使用過的巢并加以修理,然后靜候雌鳥的歸來。雌鸛飛到繁殖區域以后,開始選擇自己的“丈夫”,究竟選誰,決定因素不是雄鸛本身的條件如何,而是它筑的巢怎樣。一般雌鸛先在空中盤旋,進行觀察比較,這時候,雄鸛就會展翅高飛,迎上前去,熱情相邀。如果巢造得好,熱情又高,就會打動雌鸛的“芳心”,雙方正式結為“夫妻”,生兒育女。
最癡情的鳥
在非洲和亞洲南部的熱帶森林里,生活著一種很奇特的鳥——犀鳥。說起犀鳥,它們還是大家族哩,全世界共有45種,如大犀鳥、紅嘴犀鳥、紅盔犀鳥、鳴犀鳥、地犀鳥、全瘤犀鳥等等。盡管它們種類繁多,體型各異,卻都生著巨大而下彎的嘴,而且在上嘴的基部生有大型頭盔狀的突起,看起來好像奇形怪狀的犀牛角,這可能是它們被叫犀鳥的由來。
犀鳥屬于大型的鳥類,一般身長在50-120厘米之間,羽毛上黑下白,有的部位黑白相間,腿短,看上去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犀鳥的眼皮邊緣長著長長的睫毛,這在鳥類中是極為罕見的。
別看犀鳥樣子比較丑,卻非常多情。它們平時群居,進入繁殖期后,就成雙成對地活動,雌雄兩只鳥兒相依為命。要產卵了,它們就選擇高大樹干上的樹洞作巢,雌鳥飛進洞加工整修一番,然后開始產卵,產在窩里孵蛋。這時雄鳥就把洞口細草、泥團封得嚴嚴實實,只留下一個小洞,剛好能使雌鳥伸出它的嘴尖。然后,雄鳥到處尋覓食物,叼來昆蟲,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喂養雌鳥和孵出來的小鳥。雄鳥每天早出晚歸,非常辛苦。直到雌鳥養得“又白又胖”,才飛出洞來接替雄鳥,擔當起喂雛的主角。更令人感動的是,犀鳥對愛情十分忠貞,如果自己的配偶突然遇難死亡,剩下的一只鳥就會悲傷得不吃不喝,并發出凄哀的鳴叫,情愿餓死,也不另尋伴侶。人們贊佩犀鳥的這種習性,把它叫做“多情鳥”。
長犄角的雞
牛羊長有犄角,羚羊、鹿等獸類也長犄角,可你聽說過有長“犄角”的鳥嗎?告訴你,有,不過數量十分稀少,它的名字叫角雉。
角雉是野生雞類,個體比家雞大,雄鳥看上去十分華麗,背上的羽毛呈深栗色,上面散布著大小不怎么著的卵圓形的斑或黃斑,每一個圓斑還鑲著寬寬的黑邊。它的臉頰部沒有羽毛,裸露的皮膚呈鮮紅色,頭頂有長長的冠羽。最奇特的是,在它的冠軍羽下隱藏著一對翠藍色的肉質犄角,這時犄角平時很短小,被冠羽掩蓋著,但一到發情的時候,就會充血膨脹,直豎起來,長度可達10厘米,微微地顫抖著,好像在閃著翠藍色的光芒,這在鳥類中是極為罕見的。
角雉的喉部還生有一個與從不同的肉裙,平時縮聚起來,一點也不顯眼,發情的時候也會突然育血膨脹,展開在整個胸前,并且忽而展開下垂,忽而又收縮回去,好像是一朵不斷開合的鮮花,煞是可愛。肉裙的顏色是鮮紅的,鑲有翠藍色條和斑點,猛地一看,很像在大紅紙上寫著繁體的“壽”字,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壽字雞”,把它作為吉祥的象征。
雄角雉的求偶表演也非常有趣,它先是面對雌鳥蹲伏,頭頸一上一下地點動,突然犄角豎立,肉裙展開,然后朝著雌鳥快速抖動雙翅。到達高潮的時候,身軀一下子挺立起來,翅膀夾緊,并發出一種長長的“吁——”聲。這樣的表演,有時可連續幾天,經過幾百次的表演,才能最終征服雌鳥的芳心,雙雙結成因愛的伴侶。
戴白帽子的鳥
我國云南省西雙版納的熱帶原始森林,被稱為“動物王國”,這里的鳥類品種占國全鳥類的三分之一,其中有許多珍貴、稀有的品種。
清早,隨著各種小鳥的歡快的鳴叫,森林里新的一天開始了。在鳥群里,有一種頭頂白色羽冠的鳥邊舞蹈,邊喳喳鳴叫,顯得特別的起勁,它們是白冠畫眉。
白冠畫眉是畫眉的一種,在280多種畫眉類鳥中,它顯得有些與從不同:它頭上的羽毛又多又厚,好像戴著一頂白色的大帽子,所以叫做白冠畫眉。它脖頸和胸前的羽毛,也都是雪白的,長著紅色眼圈的一雙大眼炯炯有神。它的身長約30厘米,也比一般畫眉略大。
大概是一代一代的森林中生活太寂寞了,所以白冠畫眉見到人的時候,不但不跑,反而老遠就喳喳地叫著,迎面飛過來,向人們展示它們美麗的羽毛這樣熱烈的歡迎,讓獵人都感到不好意思朝它開槍哩!
白冠畫眉不但歡迎人類,跟許多獸類也挺友好,善良的麂子和馬鹿就是它們的好朋友。夜晚,麂子、馬鹿常常睡在白完畫眉的附附近,這樣,它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睡個夠,因為只要看到人,白冠畫眉就要叫個不停滯不前,麂子、馬鹿聽到警報,便飛快地向遠處逃走,避免了喪生的厄運。
你看,麂子和馬鹿多么聰明,它們給自己找到了很好的義務“哨兵”。
“女尊男卑”的鳥
在鳥類世界里,絕大多數鳥和其他動物一樣,是“男尊女卑”。在繁殖季節,雄鳥們媽力顯示自己的雄壯和美麗,甚至因為爭奪雌鳥展開一場生死決斗。決斗的勝利者便把雌鳥據為已有,讓它為自己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鳥類中,有一種名叫黃腳三趾鶉的鳥卻與眾不同,在它們那里,“男女”的地位被顛倒了個,不是“男尊女卑”,而是“女尊男卑”。
黃腳三趾鶉的個兒并不大,由于它的鳴叫很低沉,聽起來很像牛叫,所以有的人管它叫“地牛”。
黃腳三趾鶉的雌鳥不但身軀長得比雄鳥強壯高大,它們的羽衣也比雄鳥美麗多彩。平時,黃腳三趾鶉姊妹之間和睦相處,可是一到春暖花開的季節,雌鳥們之間便沒有了往日的和氣。它們在林間空地上擺開了擂場,為爭奪雄鳥大打出手。而那些雄鳥們全沒有一點點“男子漢”氣概,只是悄悄地站在一旁看熱鬧。雌鳥們的決斗常常斗得天昏地暗,難解難分,直到其中一方認輸為止。這時候,獲勝的雌鳥類便昂挺胸,帶領著眼也爭搶到的“丈夫”們,在它早已霸占好持盤里筑巢安家,歡度蜜月。有趣的是,黃腳三趾鶉不但“一妻多夫”,而且是“女尊男卑”,在筑巢的時候,作為“丈夫”的雄鳥們銜回草根、草葉搭窩,忙得不亦樂乎。雌鳥卻在一邊袖手旁觀。窩建好了,雌鳥產卵以后,還是什么都不干,悠閑自得地四處游玩。它的“丈夫”們則老老實實地趴在窩里孵卵、育雛,辛辛苦苦地為兒女尋找食物。雛鳥能夠走動以后,雄鳥還要帶頭兒女學習如何覓食和躲避敵害。那些幼鳥也跟在它們的父親身后寸步不離。
被稱為“東方寶石”的鳥
1981年5月,從中國傳同一條轟動世界的消息:在中的陜西省發現了朱環。為什么這一發現會引起轟動?朱環是怎樣一種鳥?
朱環又叫朱鷺,是一種美麗的涉禽。它全身白色,翅膀粉紅,頭部是朱紅色,腿也是紅色,嘴是黑色,很惹人喜愛。朱環曾是一種經常見的鳥,幾十年前,俄國、中國、日本和朝鮮都能看到它美麗的身影。可是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它的自下而上了環境受到破壞,朱環像謎一樣地消失了。到了80年代,全世界已知朱環只剩下日本人工飼養的兩只了,而這兩只也失去了繁殖能力。
朱環還能生存在世界上嗎?人們都在為它擔心。所以,當我國的鳥類工作者是經過幾年艱苦尋找,終于在陜西洋縣發現7只朱環的消息傳來時,怎能不引起轟動呢?
由于朱環數量十分稀少,它成了中國鳥類中的稀世之寶,有人把它稱為“東方寶石”。為了保護朱環不致滅絕,我國的鳥類工作者對它們采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經過幾年的精心養育,朱環的數量有了增長,現在已經有幾十只了。
朱環非常喜歡生活在有濕地、沼澤和水田的環境中,它們把彎曲的嘴插進泥土中,找尋自己愛吃的蚯蚓、蜥蜴、青蛙、小蟹等。有趣的是,在繁殖季節,朱環的頸部會分泌出灰色的色素,它用嘴沾著涂擦全身,使身體變成灰黑色。雄鳥向雌鳥求偶時,往往口銜一根小樹枝送給雌鳥表示愛意,好像人給自己的情人獻花一樣。如果雌鳥接受了雄鳥送來的“定情之物”,這樁婚姻就算成功了。
冬眠的鳥
秋風蕭瑟,嚴酷的冬季即將來臨。為了平安地越立,那些善飛的候鳥,舉家遷飛到氣候溫暖、食物充足的南方去,待來年天氣轉暖再飛回北方生兒育女。那些適合在審區生活的鳥,則紛紛換上厚厚的屐 抵御嚴寒。可是還有一些鳥,它們既不擅長遠距離飛行,無法遠遷,又無適應寒冷條件下生活的能力,這可怎么辦呢?別著急,它們也有越冬的好辦法。它們會像黑熊、蛇類和蛙類一樣冬眠,在嚴冬到來之際,鉆到洞穴里去,不吃不喝睡大覺,直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才出來活動。
不過,這種用冬眠的辦法越冬的鳥很少,只有有數的幾種。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省,有一種叫白胸秧雞的鳥,就是其中的一種。
白胸秧雞是小型涉禽。它上體黑色,下體白色,平時多棲息在沼澤、池塘、稻田附近的灌木叢中。科天天到,它就拼命地進食,吃得膘肥體胖,甚至連飛起來都困難了。等到初冬來臨,它就選擇干燥石洞或泥洞,鉆進里面,開始冬眠。在泥洞里,白胸秧雞不吃不動,減少呼吸,使新陳代謝減弱,盡可能地減少消耗,憑借著它入冬前貯存的大量脂肪來維持生命。春天來臨,它才逐漸蘇醒,鉆出洞來開始新的生活。
夜鷹也是一種會冬眠的鳥。它白天不出來活動,只是在夜間才出來覓食。在飛行時,它不斷發出“嗒、嗒、嗒……”單調的叫聲,好像放機關槍一樣。這種叫聲能起回聲定位的作用,幫助夜鷹在黑暗中探索飛行路線。當食物缺乏的寒冬季節到來,夜鷹便會找一個避風的樹洞躲起來,進入休眠狀態。這時候,它的體溫就會從38度降到20度左右,以減少體內營養物質的消耗。
最耐寒的鳥
提起最耐寒的鳥,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憨態可掬、惹人喜愛的企鵝。的確,企鵝棲息在南極大陸,常年冰雪覆蓋,平時的氣溫都在零下40度至70度。在這樣的環境里,別說其他的鳥類,就連以耐寒著稱的北極熊也受不了。在南極的冰天雪地里,企鵝生活得自在悠閑,刺骨的寒風吹來,它們根本不在乎,照樣入海捕魚,游戲玩耍。更令人驚異的是,在零下60度的酷寒環境里,它們還產卵育雛,繁衍后代哩!
企鵝能夠抗御嚴寒,是和身體的特殊構造分不開的。它全身都是鱗片狀的羽毛,腹部白色,背部黑色,看上去活像個穿著大禮服的紳士。除了又密又厚的羽毛,它皮下脂肪也很厚,有了這身特殊的保溫設備,企鵝就能在南極的冰天雪地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企鵝的繁殖習性很奇特。雌企鵝產下卵以后,把卵交給雄企鵝孵化,自己便到海洋里覓食去了。雄企鵝是很盡職的父親,它把卵放在自己的腳面上,用腹部的皮膚把卵覆蓋起來,久久地站在風雪中,用體溫來使卵孵化。整個孵化期長達60-80天,在這么長的日子里,雄企鵝任憑刺骨的寒風吹打,僅靠自己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直到小寶寶出世,吃得又肥又胖的雌企鵝回來,它把小企鵝交給母親之后,才算完成了使命。這時,它便急忙拖著虛弱疲憊的身體,奔向大海,忙著捕捉食物,補充營養。
世界上還有沒有比企鵝更耐寒的鳥呢?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試驗,讓企鵝和家鴨在一只特制的箱子里,把溫度調低,當溫度降到零下100度的時候,企鵝被凍各趴下不動了,而那只家鴨還在搖搖擺擺地走動。“呱呱”地叫個不停。試驗的結果表明:世界上最耐寒的鳥還不是企鵝,而是家鴨。
最兇猛的鳥
問起誰是鳥類王國中的霸王,如果你以為是那些體型最大的鳥,那就錯了。實際上,世界上最兇猛的鳥不是那些體型最大的鳥,而是一些身體中等的猛禽,如金雕、食猿雕和角雕等。它們都具有寬長的雙翼,有很高的飛行技巧和速度;有的高空能夠清晰地看到地上的獵物的一雙銳利的眼睛;還有像剛鉤一樣,適于在突襲時抓捕獵物、撕碎獵物的利爪和利嘴。
金雕是一種分布很廣的猛禽。在搜索獵物時,它并不快速飛行,而是在天空緩慢盤旋,一旦發現獵物,便直沖而下,抓住獵物后又疾若閃電般飛向天空。金雕經過訓練,可以幫助獵人捕捉草原上的狼。它先是對狼進行長距離的追逐,等狼疲憊不堪時,就突然下降,用一只爪抓住狼的脖頸,另一只爪抓住狼的眼睛,使狼喪失反抗能力,隨后趕到的獵人就很容易將狼捕獲。據說,有一只金雕曾創造過捕狼14只的紀錄。
產于菲律賓的食猿雕是南亞森林中的霸王。它體長達1米,重約4千克,頭后有許多長達9厘米的柳葉狀羽毛,當它發怒時,這些羽毛便豎起來。加上它巨大的鉤嘴和黑臉,構成極其兇惡的外貌。食猿雕喜歡“占地為王”,一對雕差不多要占領30平方千米的領域,以這個領域內的各種動物、特別是猿猴為食。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叢林中的角雕,是另一種兇猛的鳥。它體長1米,體重達9千克,頭上有兩個高聳的羽冠,一雙腳幾乎和人的手掌一樣大,是所有猛禽中絕無僅有的。動物被這雙利爪抓住,就有立即喪命的危險。角雕主要捕食卷尾猴、樹獺、浣熊等動物。
會“托兒”的鳥
營冢鳥靠巢內的樹葉發酵產生的熱能來孵化,的確很巧妙。不過,鳥類王國中,還有一種鳥繁殖后代的方式比它更勝一籌,這種鳥會把自己的子女“托”給別的鳥去孵化、撫養,而自己絲毫不用受養育子女的苦累,這種鳥就杜鵑。
杜鵑是一種候鳥,每當夏初麥收時節,它千里迢迢地從南方飛回經方,不停地在空中鳴叫:“布谷,布谷,布布谷”,好像是在催促人們趕快收割麥子,播種下一茬莊稼。人們根據它的中專的,又叫它“布谷鳥”。
春夏這交,正是鳥兒繁殖后代的季節。各種各樣的鳥兒們尋找好自己的配偶這后,就雙雙對對地開始筑巢產卵,孵化哺育自己的小寶貝。雌杜鵑卻不去筑巢搭窩,而是在叢林間,葦塘邊飛來飛去,東張西望。一旦發現了喜鵲、葦鶯、伯勞、云雀等鳥類的照巢,便趁它們出去覓食之機,偷偷地在巢里產下一枚卵,把這枚卵混在原有的卵中間,為了不讓巢擴人發覺巢內的變化,有些杜鵑還采取“偷梁換柱”的辦法,把巢里原有的卵搬走一枚。這樣,杜鵑便算完成了繁殖后代的使命,放心地飛走,再也不來過問了。
巢的主人飛回來了,它們對剛才杜鵑“托兒”挪用一幕毫不知情,仍然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精心地孵化巢中的卵,不知不沉中做了杜鵑的“養母”。雛鳥孵化出來了,精心的“養父母”沒有發覺自己的孩子中混有寄養的螟蛉之子。它們仍然每天找食物,喂養孩子。直到有一天,小杜鵑羽翼豐滿,不辭而別。可憐的養父母面對空巢,還不知道自己含辛茹苦哺育的竟有一只無情無義的小杜鵑哩!
能為礦工報警的鳥
金絲雀是一種原產于大西洋加那利群島的小鳥。它的羽色有紅、黃、白、綠、咖啡等許多種,十分美麗。金絲雀不但長得漂亮,還生就一副美妙的歌喉。它的鳴叫清脆悠揚,像山中淙淙流淌的溪流,富有回音。更奇妙的是,金絲雀還是位“口技大師”,它會模仿山雀、雨燕、黃雀、畫眉等許多鳥的鳴聲,模仿得惟妙惟肖,讓人難辨真假。
金絲雀這樣可愛,自然受到人們的喜歡,人們飼養它用來觀賞。在一些國家里,礦工們也很喜歡喂養金絲雀,每當他們下井采礦的時候,總要把一個養有金絲雀的鳥籠掛在工作區內。不過,礦工們這樣做,倒不光是為了觀賞、解悶。原來,他們是請金絲雀來做“安全員”,放哨報警哩!
在礦井里,常常會產生一種有毒的氣體“瓦斯”,瓦斯一旦遇到明火,就會劇烈燃燒,發生大爆炸,造成井毀人亡。“瓦斯”爆炸直接威脅著礦工的生命和礦井的安全。一旦發現有“瓦斯”,必須立即采取通風措施,防止事故發生。可是“瓦斯”這種氣體沒有特殊氣味,人們很難提前發現。可金絲雀對“瓦斯”卻十分敏感,礦井中只要且點很淡薄的“瓦斯”,它就表現出不安,停止歌唱,很快就會失去知覺而昏倒。礦工們看到這種現象,就知道是礦井已有“瓦斯”,便可立即撤出礦井,采取各種措施,避免事故發生。有了金絲雀這樣一個稱職的“安全員”放哨,礦工們便可以放心工作了。
被譽為“裁縫專家”的鳥
鳥類中有許多“能工巧匠”。有的像草編工,有雜草樹枝編造出舒適的窩;有的像織布工,用細枝嫩草織出輕暖的巢;有的像泥瓦匠,用粘土做出結實耐用的家;有的像木匠,在樹干上鑿出適于自己居住的“房間”。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世界上竟還有一種鳥比它們更靈巧,它會用“針”和“線”做巢。這就是被人們譽為“裁縫專家”的縫葉鶯。
縫葉鶯體形不大,活潑可愛,棲息在中國南部、印度和亞洲東部。它喜歡在公園、果園、灌木叢中建造自己的“家園”。
筑巢工作開始前,縫葉鶯在林中飛來飛去在隱蔽安全的地方選擇好一片或二片向下垂吊的大型樹葉。然后,在這位技藝高超的“裁縫”便開始一展身手了。它先用嘴叼住樹葉的一端,在腳的配合下,把樹葉合攏,卷成一個長長的袋形。接著用長而尖的嘴當針,在葉片的邊緣上扎出一個個小孔,再用它早已準備在一旁的植物纖維、蜘蛛絲、野蠶絲等,穿針引線,把樹葉縫合起來。它一邊縫一邊細心地打好結,以防止脫線。縫葉鶯工作起來很細心,它不急不躁,一針一針細細地縫。看到它用嘴和腳配合,靈活地打結的時候,誰都會禁不住為它的絕技叫絕。
縫葉鶯縫好的葉片口袋上留下一段不縫死,作為出入口,又去搜尋一些細草、獸毛、棉絮等填在縫好的口袋里。這樣,一個小巧、暖和、舒適而又隱蔽的窩就造好了。令人驚嘆的是,這個新居還有一定的傾斜角度,能防止雨水落入,以便使我們這位高明的“裁縫專家”在里面安全地產卵,育雛,繁育后代。
會“說話”的鳥
在動物園的鳥苑里,百鳥爭鳴。鳥兒們婉轉動聽的歌喉,吸引著眾多的游人。在這優美悅耳的鳥鳴聲中,有時會傳出向聲親切的“您好!”“再見!”,原來這是會說話的鸚鵡或八哥在和游人打招呼。游人們聽了興致更高,紛紛問這幾只說話的鳥兒:“幾點種了?”“吃飯了沒有?”那些聰明的鳥兒歪著腦袋,煞有其事地思索一番,做出回答。雖然它們的回答有時是答非所問,但還是博得了人們的陣陣喝彩。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交際工具。鸚鵡和八哥真能像人一樣說話嗎?不會的,因為它們的大腦沒有人類的大腦那樣發達,還不具備說話的條件。它們會“說”的這幾句簡單的話,是由人教給的。確切地說,它們“說話”只不過是一種模仿——用它們那尖細、柔軟而靈巧的舌頭,重復人們教給它的一連串音節而已。它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說的這些“話”的含意是什么。
在動物中,只有鳥類能夠模仿其他動物的叫聲。像畫眉、百靈等鳴禽模仿別的鳥的鳴聲幾乎可以亂真。不過,要學人說話卻不大容易,只有鸚鵡、八哥、鷯歌才有這種本領。
馴養鳥兒說話的方法并不難,每天清晨,在一個安靜的環境里,對著它反復說出固定的詞匯,用食物獎勵它跟著學,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條件反射,只要人們一說出某幾個詞匯,它便會做出回答。
為了讓鸚鵡、八哥學會更多更復雜的話,有人在訓練前,給它們施行一個簡單的小手術,用剪刀將它的舌骨剪斷,使它的舌頭更加靈活,然后還要給它進行“捻舌”按摩。經過這樣一番處理,有些經過良好訓練的鸚鵡和八哥,不但能說簡單的話,甚至還會背誦唐詩和唱歌哩!
沒有翅膀的鳥
自古以來,人類就很羨慕鳥類,希望能夠像它們那樣展翅飛翔。直到發明了飛機,才使上天的夢想變為現實。然而鳥類中,卻有那么一些鳥,不向往藍天,只安于需的生活,結果使翅膀逐漸退化,變成了沒有翅膀的鳥,失去了飛行的能力。生活在大洋洲的幾維鳥,就是這樣一種鳥。
幾維鳥的大小和家雞相仿,全身披著細軟的羽毛,由于它沒有翅膀和尾巴,看上去很像一個毛絨絨的大線團。它的腦袋不大,嘴巴卻很長,像一把細長的劍。有趣的是,這個長長的嘴,既是它的采食工具,又是它的一條腿,和兩條腿配合,把身子支得穩穩當當,這樣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
幾維鳥不能飛行,只能棲息在灌木叢中,在地面尋找一些昆蟲、蠕蟲過活。為了避免敵害,它還養成了晝夜出的習慣。白天躺在洞里睡大覺,晚上才出來活動覓食。久而久之,它的視覺也退化了,白天幾乎看不見東西,夜晚視力也很差。好在它的嗅覺十分靈敏,才使得它免于餓肚子。科學家們曾作過一個測定,把一個埋有蟲子的桶和幾個只有泥土的桶放到它面前,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那個埋有蟲子的桶。
幾維鳥個子雖不大,但是產的蛋可不小,一個足有450克重,是它體重的三分之一。
新西蘭人非常喜愛幾維這種奇特的鳥,把它視為“國鳥”。在新西蘭,人們的錢幣、郵票和印章上,總可以看到它奇特的形象。
尾羽最長的鳥
我們在看京劇一類古裝戲的時候,往往可以看到在一些武將的頭盔上飾有一對長長的羽毛,這羽毛使武將顯得更加威武。這長長的羽毛,就是一些鳥類的尾羽,最長的足有1.4米。
這些長長的尾羽,取自長尾雉。長尾雉又稱山雞或山雉。它們一般生活在海拔600-2000米的高山地區。由于尾羽很長,起飛時它要先高飛,待超過樹冠后再加速向前飛去。降落時,它利用長尾作控制,把身體向后一轉,便平穩地落在樹枝上,真像一名技藝高超的雜技演員。
盡管長尾雉的尾羽很長,但它還坐不上鳥類的尾羽最行的頭把交椅。春鳥類中,尾羽最長的是日本長尾雞。據有關資料記載,它的尾羽最長能超過7米。當它站在高高的架子上,尾羽一直垂到地面,看上去既令人驚異,又十分美麗。由于尾羽太長,行動不便,它平時總是站在架子上。當它需要散步的時候,要由飼養它的人替它提著長尾巴才能行動。
長尾雞能有這么長的尾羽,是人工選擇的結果。自然條件下,它的尾羽是長不到那么長的。300多年前,一個名叫武市利右衛門的日本農民,試驗用山雞、山鳥和東天紅雞雜交,產生出尾羽特別長的長尾雞,他把這長尾雞獻給了封建統治者山內藩主。山內很喜歡這種長尾雞,就下令可以用長尾雞代交租稅,誰飼養的長尾雞尾羽最長,還可以得到獎勵。這樣一來,農民都精心地飼養長尾雞,想盡力法讓它的尾羽長得更長。經過多上的人工選擇,長尾雞終于成了世界上尾羽最長的鳥。
被稱為“田園衛士”的鳥
夜幕降臨,一只狡猾的田鼠開始從洞里溜了出來,竄到莊稼地里偷盜糧食。正當它得意忘形地大啃大嚼的時候,突然一只大鳥無聲無息地飛過來,一下就把它抓了起來,很快,這個令人厭惡的“賊偷”,就葬身大鳥腹中。這就是被稱為“田園衛士”的貓頭鷹捕獵的情景。
貓頭鷹是一類很奇特的鳥。你看它,圓圓的臉龐上,有兩只目光炯炯的大眼,頭頂豎起兩只小耳雜,再加上一身有黑褐色斑紋的羽毛,很像老鼠的天敵——貓。由于它不但長相像貓,習性也像貓,最愛捕食老鼠,所以人們就給它起名叫貓頭鷹。
據鳥類學家觀察統計,貓頭鷹的捕鼠本領比起貓來更勝一籌。一只貓頭鷹在一年里可以捕捉吃掉1000多只老鼠。而一只老鼠至少要吃掉和糟踏幾斤糧食。這樣推算下來,一只貓頭鷹一年中可以幫助人類保護幾噸糧食不受老鼠的糟害。因此,說它是“田園衛士”非常恰當。
貓頭鷹善于捕鼠,是和它特殊的身體構造分不開的。它的頭頸十分靈活,可以轉動270度,是任何動物無法相比的。它的眼睛中,圓柱細胞很多,十分適于夜視,可以在暗夜里看清楚老鼠的一舉一動。它還且對敏銳的耳朵,老鼠行動發出的細小聲音逃不過這對耳朵。再加上它的羽毛非常柔軟,飛行時幾乎是悄無聲息,等到老鼠感到大禍臨頭的時候,它早就被貓頭鷹強有力的爪子牢牢抓住了。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貓頭鷹對鼠類十分仇恨,即使它已經吃得很飽,一旦發現老鼠,它仍要奮力追捕,寧可殺死后拋棄,也不讓野鼠“逍遙法外”。
善于尋求庇護的鳥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人們常可以看到一些樹枝上有兩種不同的巢相鄰。一種很大,很像一個懸吊的大口袋;另一種較小,常常呈球形。這大的是文鳥的巢,小的是黃蜂的巢。
黃蜂是一種兇狠毒蟲,誰要是惹惱了它,被它尾部的毒刺狠狠地蜇上一下,立刻就會又紅又腫,疼得鉆心。如果惹得它們群起而攻之,無論是人還是其他動物,恐怕連性命也難保。文鳥是一種沒有什么自衛能力的柔弱小鳥,它為什么要選擇黃蜂做鄰居呢?
原來,文鳥與黃蜂為鄰不是偶然的,是聰明的文鳥有意安排。文鳥的敵害很多,這些敵害常可以沿著樹枝爬到文鳥的巢邊捕捉它和它的雛鳥。文鳥選擇有黃蜂巢持方做窩,那些敵害怕黃蜂的毒刺,就不敢輕易來犯了。如有敵害膽大妄為,想去捕捉文鳥,驚動了黃蜂,總是被蜇科頭青臉腫,落荒而逃。
十分有趣的是,黃蜂也信奉“遠親不如近鄰”的信條,它們可以隨時準備動用自己那可怕的武器,去攻擊任何敢于靠近蜂巢的動物,但卻從不去蜇自己的小鳥鄰居。文鳥在蜂房附近飛來飛去,黃蜂們也毫不在意。有了黃蜂的庇護,文鳥類在緊挨蜂巢的窩里,產卵孵蛋,哺育雛鳥,過得十分平安自如。
在大自然中,像文鳥這樣聰明,會尋求強者保護的鳥還很多,大約有數百種。它們選擇的庇護者,不只是黃蜂,還有蜜蜂、大胡蜂和螞蟻,甚至隼、(號鳥)一類猛禽。
在冬季生兒育女的鳥
在鳥類世界里,絕大多數鳥都是在春夏之際尋求配偶,搭窩筑巢,生兒育女的。一旦秋風陣陣,嚴冬來臨,那些一年一度遷飛的候鳥,便告別了它們的繁殖地,帶領著全家老小,長途跋涉,飛往溫暖的南方去越冬。那些過著定居生活的留鳥,雖然能夠適應寒冷,也早早地換上了厚厚的羽毛,結束了小家庭生活,分散覓食,找個安全避寒的地方過冬,不吃也不喝,一覺睡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然而,在我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卻有一種叫交嘴雀的鳥,不懼嚴寒,在冰天雪地里生兒育女。
交嘴雀外貌 很像麻雀,但它的嘴型很特別,不像一般的鳥那樣兩片喙上下并合,而是左右相互交叉,像是一把鉗子。交嘴雀就是因為這奇特的嘴而得名。
交嘴雀很愛吃又香又甜的松子仁。要從堅硬的果皮里取出松子仁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交嘴雀有了那張鉗子似的嘴,也就不難了。
冬天里,各種昆蟲都躲了起來,花草也都凋謝枯萎了,一般的動物很難找到食物。可是這時候,松林里結滿了沉甸甸的松果,交嘴雀不用為尋找食物而發愁。再加上冬季里各種鳥獸活動減少,環境更加安全,雛鳥可以少受意外的傷害。有了這種種好處,于是交嘴雀便把繁殖期安排在冬季。
交嘴雀是用半消化的松子來喂養雛鳥的。在長達25天的哺育期里,交嘴雀要給雛鳥喂幾萬粒松子。每一粒都是用嘴嗑開果皮,再把松子稍加咀嚼,然后再喂進幼鳥的嘴里。這是一項多么艱巨繁重的工作啊!
棲息在樹上的鴨子
提起鴨子,往往給人一種笨拙的印象,的確,鴨子那肥胖的體態,走路時左右搖擺的樣子,處處顯是笨頭笨腦。但是,在自然界,也有比較靈巧的鴨子,能在樹上做巢,飛上飛下,它們就是秋沙鴨樹鴨。
秋沙鴨是野鴨,它的嘴狹長而尖銳,最前端下彎成鉤狀,和一般鴨子又扁又寬的嘴有顯著區別。它的羽毛也比家鴨美麗,而且雌雄的羽色不完全相同:雄鴨頭部的羽毛是光澤的綠色,而雌鴨的頭羽呈棕色。
秋沙鴨喜歡住在樹上,它們大多選擇離水近的樹木,利用現成的樹洞做窩。由于可以利用的樹洞不多,有時它們爭奪巢穴的斗爭相當激烈。在爭奪巢穴時,雄鴨是主角,雌鴨以對著雄鴨叫的方式,鼓舞雄鴨的的斗志。終于,一只雄鴨趕走了敵人,取得了勝利。這時,它的興致很高,和雌鴨一同飛入樹洞,布置“洞房”,開始了“蜜月”生活。但雄鴨也很“無情”,交配以后就和雌鴨分手了,孵卵的事完全由雌鴨獨自承擔。雛鳥出世后,也是雌鴨喂養。不過,小鴨子成長得很快,出殼二三天后就能離巢下水了。
剛出世的小鴨子還不會飛行,它們是怎樣離開高于地面十幾米的巢的呢?說來也有趣,當小鴨可以離巢的時候,雌鴨便飛到樹下,“嘎、嘎”地叫著,小鴨聽到母親召喚,便一只接一只,從高高的樹上勇敢地跳下來。隨后便跟著媽媽到水中游戲了。
在我國云南省和臺灣省,還有一種樹鴨,也是在樹洞里筑巢,在樹上生活。它的體型比家鴨略小,羽毛主要是黑褐色,尾、胸和腹部的羽毛為栗色。樹鴨很機警,如果被人發現了,它就會發出輕而尖的叫聲,潛入水底。
會笑的鳥
動物中,鳥類無疑可以算是最會鳴叫的“歌唱家”,在鳥兒聚集的樹林里,不斷傳出有節奏的,悅耳的鳴叫聲,在動物園里,鳴禽館也總是最熱鬧的地方。鳥兒中最出色的“歌唱家”八哥和鸚鵡,還能模仿其他動物的聲音,甚至向人“學舌”。
有些鳥兒的叫聲非常特殊。在澳大利亞有一種珍奇的小鳥,它的叫聲十分奇妙,活像人的笑聲,因而得名“笑鳥”。它鳴叫的時候,聲音從輕微的笑聲,逐漸變成宏亮的笑聲,持續半分鐘。一只鳥叫起來,其他鳥也跟著應合。于是,一呼百應,連綿不絕,四周圍笑聲不斷,非常有趣。
笑鳥是翠鳥的同類,它的身長約46厘米,頭部顯得很特別,羽毛是高高聳起的。笑鳥主要生活在樹林里,利用樹洞為巢,也常在河邊出沒,捕食青蛙、老鼠、蜥蜴、昆蟲等小動物,它還是捕蛇的高手,有時捕食蛇類。
無獨有偶。在南美洲的巴西熱帶森林里,生活著一種叫鈴鳥的小鳥,每當炎熱的夏季,酷熱逼人的時候,樹林里幾乎是一片沉寂。這時候,小巧玲瓏、羽毛美麗的鈴鳥就會歡書地鳴叫起來,它的叫聲清脆而嘹亮,跟鈴聲十分相象,此起彼伏,接連不斷。人們甚至在二三千米以外的地方,也能聽到這種悅耳的銀鈴聲。
善于偽裝的鳥
鳥類在自然界里生存,難免要受到各種敵害的威脅。為了躲避敵害,保證自身和后代的安全,有一些鳥采用偽裝的辦法,巧妙地迷惑敵人,使敵人不能發現自己。
柳鶯是一種體型嬌小的鳥,它的巢總是筑在十分隱蔽的地方。它還銜取大量的苔蘚和樹皮、草葉覆蓋在巢上,只露出一個不規則的小洞供自己出入。人即使走到它的巢旁,也很難發現。
夜鷹也是一種善于偽裝的鳥,它全身都是黑褐色與白色交匯的斑紋,伏在地方,使人很難把它和直的枯枝敗葉區分開來。如果它伏在樹枝上,遠遠看去很像一塊樹結。它的卵也有巧妙的偽裝色,有許多灰暗的斑塊,混在枯枝落葉中,一點也不顯眼。
偽裝術最高明的是一種叫葦(千干鳥)的鳥。這種鳥生活在有蘆葦的水草的沼澤地,它身上的羽毛為褐色,上面有許多斑點。它一旦遇到風吹草動,便將自己的頭頸伸直,嘴尖朝天,隱藏在雜草中一動不動,猛一看,就像一株枯草。如果有風吹來,它還會隨著周圍的草枝,在風中輕輕地搖擺。
小環頸(行鳥)是善于使用騙術的鳥。當人或其他動物接近它孵卵的巢時,它便飛到一旁較明顯的地方,假裝受傷的樣子,扇動著翅膀,在地上一瘸一拐地跑,把入侵者吸引到自己這邊來。當入侵者快到它身邊的時候,它又飛到不遠處,又重復剛才的動作,直到把入侵者引誘到較遠的地方,它才甩開入侵者,迅速飛走。這樣小環頸(行鳥)的雛鳥便可轉危為安了。
鼠鳥
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有一種奇特的鳥,它能像老鼠那樣敏捷地在樹枝之間活動,攀爬跳躍,并且常常做出像特技表演一樣的可愛動作,所以被人們叫做鼠鳥。
鼠鳥是一種身長在30至33厘米左右的鳥,羽毛近似灰綠色,腹羽有的為淡黃色,有的為灰白色,頭上有冠羽,尾羽比較工,約占整個身長的二分之一。鼠鳥有紅色的腳,腳的構造比較特別,四個腳趾排列整齊,外邊的兩個趾能前后轉變方向使用,所以能在樹上行動自如。
鼠鳥在森林中過著群棲的生活,它喜歡在樹枝上摩擦腹部,并且隱身在樹葉的后右,不停地攀爬著尋找食物,它能頭向下吊站,啄食樹上的果實,也吃樹芽和草芽,遇到螞蚱之類的小昆蟲,它也從不放過,因為對于它來說,這就算是“開葷”了。
鼠鳥睡覺時,頭向上尾向下,兩只腳抓緊樹枝,牢牢地吊在樹上,通常2至8只相偎在一起,形態非常有趣。
除了在樹枝上活動,鼠鳥也需要有自己的巢,特別是繁殖季節,鼠鳥筑巢一般選擇比較隱蔽的樹叢,由雌雄合力將巢筑好,然后雌鳥就在巢里產卵,每次產2至4個白色的卵。卵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抱,幼鳥出世后共同喂養,大約三周后,幼鳥就能離巢和成鳥一起生活了。
對愛情忠貞不渝的鳥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把鴛鴦看作愛情的象征,歷代流傳著不少以鴛鴦為題材,歌頌愛情的傳說和神話故事。
鴛鴦是一種小型水鳥,雄鳥羽色十分華麗,雌雄鳥終日在水中嬉戲。人們看到它們終日成雙成對在一起廝守,形影不離,于是便以為它們一生中永不分離,是一種對愛情十分忠貞的鳥。其實,自然界中的鴛鴦并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美好。科學家經觀察發現,鴛鴦只是在繁殖期建立固定的“婚姻”關系,表面上,它們相親相愛,實際上、產卵、孵卵、育雛都是由雌鳥承擔,雄鳥只是個什么都不管的花花公子。一旦一方意外死去,另一方也不會守節,照樣另行婚配。
那么,有沒有真正的愛情忠貞不渝的鳥呢?有,那就是大天鵝。
大天鵝是一向為人們所珍愛的鳥。除了黑天鵝身披黑色羽毛外,其他的天鵝羽毛都像霜雪一樣潔白,對潔無瑕。它們的姿態總是那么從容不迫,顯得十分高貴優雅。在鳥類中,“夫妻恩愛”的種類不少,但像大天鵝宋結成終身伴侶的卻不多見。大天鵝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不僅在繁殖期間成雙成對,恩恩愛愛,兒女長大了,它們依然相依為命,在一起覓食、休息、嬉戲,決不分離。如果有一方不幸死去,另一方便幾天不吃不喝,日夜哀鳴,痛不欲生。它寧愿孤獨地生活一輩子,也不肯再另組家庭。大天鵝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態度,確實令人感動。
大天鵝是一種十分珍貴稀少的鳥,人們應該很好地保護它。
象征長壽的鳥
在我國傳統繪畫作品中,畫家常把一種美麗的大鳥和松樹畫在一起,并題上“松鶴延年”四字,用為寄寓人們希望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這畫面中被稱為仙鶴、象征長壽的鳥,就是我國特產的珍禽丹頂鶴。
丹頂鶴外形秀美,姿態嫻雅,靜則亭亭玉立,動則緩步輕移,飛則直沖云霄,十分高貴瀟灑。它身體上的大部分羽毛潔白如雪,翅膀上的飛羽呈漆黑色,頸部有一段由黑色羽毛形成的項圈。它最顯著的特點,是頭頂有一塊裸露的皮膚,顏色朱紅,好像鑲嵌了一枚紅寶石,它因此得名丹頂鶴。
丹頂鶴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俄羅斯西伯利亞和日本北海道一帶,到了9、10月間,秋天將盡的時候,它們就習到長江下游、日本南部和朝鮮過冬去了,次年4月間又飛回北方生兒育女。丹頂鶴呼喚配偶的鳴叫聲非宏亮、高吭,可傳出二三千米之處,所以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鶴鳴九皋、聲聞于野”的記載。雄鶴這么賣力的鳴叫,主要是邀請雌鶴前來相會。丹頂鶴是“一夫一妻”制,一旦結成伴侶,即終身不變。
比鳴聲更引人入勝的,是雌雌鶴婚配前的舞蹈。雄鶴首先圍繞雌鶴不斷跳躍,擺出各種各樣優美姿態。如果雌鶴愿意接受雄鶴的求愛,便也跟著翩翩起舞,舞姿優美和諧。
丹頂鶴的壽命相當長,可以活五六十年,是鳥類中的老壽星之一。所以,我國人民都喜歡把它與長青不老的松樹畫在一起,用來為老人祝壽。
不用體溫孵卵的鳥
筑巢產卵并且用體溫把卵孵化成雛鳥,是鳥類最重要的特征。不同的鳥孵卵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由雌鳥孵卵,有的由雄鳥孵卵,有的是雌雄交替孵卵,還有的是用“托孵”的辦法,讓其他鳥類替自己孵卵。令人驚奇的是,世界上有一種鳥的繁殖方式與眾不同,它不用體溫孵卵,靠巢中樹葉發酵產生的熱能來使卵孵化。這種鳥就是營冢鳥。
營冢鳥產于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群島、西薩摩亞群島等地的叢林地帶,它的身體大小和家雞差不多,飛翔能力不強,喜歡奪上活動。
每當進入繁殖季節,林間便出現了營冢鳥夫婦忙碌的身影。它們找好一個地方,用爪子在地面上挖出一個深深的坑,然后將大量的樹堆集到坑里去,再蓋上一層土。就這樣一層樹葉一層土,在地面上堆起一個直徑三四米,高1.5米像墳頭一樣的大土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樹葉腐爛發酵,產生出大量的熱能來。這時候,雄營冢鳥每天都來檢查堆內的溫度。當溫度達到35度左右時,營冢鳥便在堆頂挖一個深洞做卵室。然后雌營冢鳥每隔二三天就往里面產一個卵,總共可產16-33格言 。雌鳥產卵后,雄鳥洞用土掩埋,以保護卵室外的溫度。從第一枚卵產入到最后一只雛鳥孵出,要經過六七個月漫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雄鳥類精心地守護著,調節著卵室的溫度。溫度過高時,它就趕忙挖開洞通風降溫,溫度過低時,它又往土堆上蓋土保溫,使卵室的溫度恒定地保持在34-35度。
最終,雛鳥孵化出來了,這些小家伙,從土堆中“破土而出”。奇怪的是,一直守候在一旁的親鳥卻毫不關心它們,仍然專心守護它的卵室。小營冢鳥出殼后不到一天,就遠走高飛,自謀生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