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夢澤是湖北江漢平原上古湖泊群的總稱。
云夢澤是在第四紀地殼強烈下沉時形成的巨大洼(凹)地,后逐漸發育成內陸湖盆。其地域:東至今武漢以東的大別山麓以至長江江岸一帶,西部當指宜都一線以東,包括江南的松滋、公安縣一帶,北面大致到了隨州、鐘祥、京山一帶,南面以長江為界。距今兩千多年前,云夢澤是連綿不斷的湖泊和沼澤,長江流到這里成漫流狀態,江湖不分,隨季節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長。云夢澤全盛時期,水面總面積26000平方公里,成為長江和漢江洪水的自然調蓄場所,所以很早以前,長江中下游的洪水過程是不明顯的。
先秦時期,郢都(楚國都城)東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沖積而成的荊江東岸陸上三角洲,昭公七年的章華臺,即位于這一三角洲江陵以東百里處。又楚桓公的州國故城,則在城陵磯至武漢的長江西側的泛濫平原今洪湖縣東北新灘口附近。方圓九百里的云夢澤便處在這東西兩大平原之間,北以漢水兩岸一帶為限,南則“緣以大江”,中心地帶約當今潛江、沔陽南,監利、石首北側。
戰國時期的云夢澤主體位于今荊州市以東、江漢之間,由于奔騰不息的長江和漢水帶來的泥沙沉積,原始地貌開始改變,云夢澤演變成“平原~湖沼”的地貌景觀。當時的云夢澤兩側是泥沙不斷沉積而形成的三角洲平原。隨著三角洲的擴展,云夢澤不斷向東移動而逐漸減小,其東、其北雖仍然屬于云夢澤,但已退化成為沼澤,云夢澤漢江北岸的今天門地區已淤積成陸地。
隨著荊江三角洲的不斷擴大,云夢澤整體東移,南云夢澤已被新發展的三角洲平原取代。
西漢時期,因江、漢兩泥沙淤積,荊江和漢江兩內陸三角洲聯為一體。在荊江三角洲原章華臺地區新設了華容縣(故城在今潛江縣西南);在漢江三角洲頂部建立了競陵縣(故城在今潛江縣西北)。這時的云夢澤區逐漸填分割成路白、東赤、船宮、女觀等湖,云夢澤的主體已已南移至華容附近。隨著江漢三角洲的進一步發展,繼續向南向東推移,南面有長江北自然堤的阻擋,而向東略無阻攔,到東漢時,已移至華容的東南。澤區日漸縮小淤積,而以沼澤形態為主。東漢末年,曹操赤壁戰敗至烏林,已能“引軍從華容道步歸”,只不過道路泥濘難行而已。
魏晉南北朝時期,云夢澤的主體漸次東移到監利一線以東,伸展到今漢陽縣南,靠近長江岸的惟一的州陵縣也為水體所淹而撤銷了,整個云夢澤被分割成為大浐湖(今沔陽縣西)、馬骨湖(相當于今洪湖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漢陽縣南)等,其范圍也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的一半了。
唐、宋時期,隨著江漢內陸三角洲的進一步擴展,日漸淺平的云夢澤主體,已大都填淤成陸地,唐、宋志書已不見大浐湖的記載。首先是長江與漢水之間的云夢澤消失,后來的云夢澤為東西窄南北長的一段沼澤湖泊區域。古人將洪水集中引導至此,而保證了江漢平原其他地區免遭洪災,富饒的江漢平原農耕文化就此開始漸漸發展起來了。后來的江漢平原隨著兩江泥沙的沖擊和人為的改造而發生了不斷的變化,云夢澤被兩江的泥沙慢慢向東南方向擠壓縮小,最終將其擠壓至洪湖一隅......
北宋初期,在今監利縣東北六十里設玉沙縣,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歷史上著名的云夢澤基本上消失,大面積的湖泊水體已為星羅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北方難民紛紛南逃到云夢澤躲避戰亂,圍垸墾荒。至南宋皇佑年間,云夢澤南沿長江,北抵東荊河已筑圍堤數百里,屯田營田。后來蒙古軍隊的大舉南侵,大量難民頻頻遷入圍墾,加速了云夢澤的消逝。
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和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兩次大決口,也使人口大量南遷。這一時期,江湖不分的云夢澤已不復存在,人們在荊江北岸分段修筑堤防,形成了今天荊江和荊江大堤的雛形。
與太白湖淤淺消失的同時,明嘉靖年間,今洪湖境內開始有洪湖的出現,清末光緒年間擴大成為周圍二百里的大湖泊,成為古代云夢澤的縮影。
至此,古代云夢澤湖泊群,已消褪為一些相互分離的湖泊了。(作者:饒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