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為何沒留在中央輔政 卻被遠封齊國?原因很現實
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率領周軍攻進朝歌,商朝滅亡。當周武王在鹿臺上俯瞰朝歌的時候,除了志得意滿,恐怕更多的是戰戰兢兢。旗桿上高懸的紂王頭顱還滴著鮮血,一個很現實又很嚴峻的問題擺在周武王面前:大周該如何治國?后世有個成語叫“殷鑒不遠”,而殷鑒現在就擺在周朝統治者面前。經過深思熟慮,周人決定以分封制為基礎建立國家。這分封制也不是新鮮玩意,夏朝、商朝就存在,到周朝發揚光大。簡單來說,分封有點像人們過生日分蛋糕,整個國家是一個大蛋糕,將蛋糕切成好幾塊,分給各諸侯,這相當于諸侯在封地建立封國。在封國里,諸侯是絕對的老大,但是各個老大要共同擁立天下之主——周王。第一類得到分封的是王族,主要是周武王的弟弟們,如周公封于魯、召公封于燕、叔鮮封于管、叔度封于蔡等等。這是充分吸取了商朝王族離心離德并且力量很弱的教訓,這類封國基本上都在王畿附近,從而保衛首都;第二類是過去帝王的后裔,如堯之后封于薊、舜之后封于陳、禹之后封于杞等等,這種封國比較雞肋,主要是為了收買人心;第三類是功臣,人家幫你辛辛苦苦打天下,現在天下已定,總得給點紅利,如姜子牙封于齊、熊繹封于楚等等,這些封國一般很遠,都是野蠻之地,說白了,就是讓這些功臣們繼續為大周服務,管理好那些野蠻之地。姜太公作為首封之臣,封于齊,都城是營丘(今山東淄博市)。齊屬于東夷,當時剛歸屬中國,這樣一塊硬骨頭交給姜太公咬,真是算計到家,而齊也是太公的老家,也算成人之美。太公忙得不可開交,剛剛完成滅國戰爭,還沒喘口氣,又要到遙遠的封國去。不過老姜動力十足,建設畢竟比破壞更帶勁。營丘離首都鎬京1000多公里,老姜輕車簡從,日夜兼程趕往營丘。馬上就要到目的地,老姜有點頂不住了,晚上投宿在一家旅館,旅館老板說,客官,你是來旅游還是去封國啊,怎么這么悠閑,長點心吧!姜太公一聽有道理,連夜趕路,天亮之前趕到營丘,正碰上當地土著萊國的軍隊要進城。老姜組織軍隊打敗萊軍,從此齊國與萊國結下了梁子,到春秋時,齊國滅萊國。姜尚打仗有一套,治理齊國也不含糊。當時周公已經創立周禮,老姜認為并不適合齊國,畢竟這是窮鄉僻壤,國人素質也不怎么樣,所以他順應當地習俗,將禮制化繁為簡(因俗簡禮),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大力發展漁鹽業,藏富于民,吸引了很多人力、資金來齊,為后來齊國稱霸奠定了基礎。姜尚的治國效率太高,5個月就回京述職,而周公的兒子伯禽治理魯國三年才理出頭緒。聽了姜尚的匯報,周公嘆服:魯國后世必定北面事齊!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啊! 而這個“平易近民”到了唐朝因為避李世民的諱,將民改為人,“平易近人”這個成語一直流傳至今,意思也發生了變化。周公和姜子牙堪稱大周的“雙子星”,一個文,一個武,一個內,一個外,在兩人的加持下,大周平定“三監之亂”,安然度過這道坎。姜子牙70歲開始建功立業,是大周第一謀士、周滅商第一功臣、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師,建立齊國,還是中國古代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相傳《六韜》就是姜子牙所寫,后世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本來像這樣的牛人,應該留在中央輔助周王,但卻被遠封齊國,原因非常現實,一是姜子牙并非姬姓王族。與周公相比,畢竟血緣還是遠點。輔政監國這樣的大事只能交給周公這個自家兄弟,而不是姜子牙這個外人。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使分封制順利進行,將大功臣封到最東端,既是為了啃硬骨頭,也是為了給諸侯做個好榜樣。歸根到底,周武王不讓姜子牙輔政,還把他遠封齊國,這樣做的用意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朝政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