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大清和印度,壓根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政治環境。
今天的印度時指的整個南亞次大陸的這個國家,但是在古代,印度只是一個地名。即使在最強大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德里蘇丹、莫臥兒帝國時期,印度地區也沒有得到統一。
的確,在奧朗則布蘇丹去世后,莫臥兒帝國開始走向分裂,1748年,阿富汗人侵入莫臥兒北部,幾度進占德里。1761年,阿富汗游牧軍與馬拉塔人10萬大軍在巴尼帕特會戰,馬拉塔人又遭慘敗。馬拉塔人是莫臥兒一支抵抗西方侵略者的強大力量,但經過這次會戰,受到嚴重削弱。
與此同時英國人在擊敗法國之后,急需要擴張海外的殖民地作為原料產地,從哪個方面來看,印度都是一個不二的選擇。所以1757年1月,英國殖民侵略軍在孟加拉省登陸,打敗孟加拉軍,開始了吞并印度的計劃。
由于國內的大貴族和蘇丹之間離心離德,因此英國人只需要采用類似于“遠交近攻”的手段,將他們一個一個的征服就好,最后英國人在印度的勢力越來越大,大到莫臥兒帝國根本無力對抗,于是1857年,章西女王抗英失敗之后,英國人罷黜了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印度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整個印度被殖民的過程,正如馬克思說的那樣:“大莫臥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征服了。”
再看大清,和印度有著截然不同的環境。首先大清帝國是一個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帝國,國家的中心就是皇帝,這和印度的封建制度是截然不同的。各地官員被分權制衡,地方無力撼動國家,就是發生大亂,也是因為統治腐敗民不聊生然后爆發農民起義。如此一來,西方殖民勢力想要滲透進來就勢必登天。這也是為什么從明中后期一直到鴉片戰爭300年來,西方都很難在中國謀取一席之地的原因。
再者,中國距離歐洲殖民國家地緣距離較遠。東海岸隔著太平洋和美洲,南海海域又隔著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如此漫長的距離,中途是需要大量的補給點的。
此外,印度人被英國人殖民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國民信仰不統一,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還有錫克教經常大打出手。相比之下,中國人大多不信宗教,文人崇尚的儒學那是哲學系統,沒文化的老百姓信仰的也只是自己的家庭。沒有信仰的糾紛,想挑事就很困難。
還有一點就是歐洲人開始對中國入侵戰爭的時候,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近乎結束的時候,此時發達國家的殖民地已經進入了階段性飽和,沒必要再去開發新的殖民地,對他們而言,中國的價值在于白銀和人口,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商品傾銷市場。所以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除了俄國人的行為是殖民入侵,其他國家的入侵戰爭應該定性為貿易戰爭,目的在于關稅最優和商品傾銷。。
等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列強們開始需要新的殖民地,于是紛紛把目光移向中國,但是由于大家一起下手,誰都不想讓另一家做大,所以誰也不能說是把中國徹底吞并。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正在一點一點的覺醒,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二次革命,五四運動,北伐,中原混戰,最后到抗日戰爭,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徹底覺醒,那種獨立自強的欲望,就決定了這個國家和民族除非亡國滅種,不然就再也不會被外界征服。
中國和印度是兩種社會,中國不會像印度一樣被侵略者變成殖民地。
原因有兩點: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不同
對于侵略者來說,印度簡直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殖民地。
為什么呢?
因為在英國人之前,“印度”并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歷史上,印度從未統一過,南亞次大陸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統一過印度,直到英國人的出現。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和“五代十國”一樣,是若干個小國的幾個。什么孟加拉、旁遮普、吉拉特,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小土邦,在印度的土地上犬牙交錯,互相沒有統屬關系,也不認為對方跟自己是一個國家。
從17世紀英國勢力進入印度開始,英國人用了超過兩百年,才統一了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將“印度”首次作為一個統一的概念帶到了歷史舞臺上。
而英國人的殖民政策也非常高明,英國人并非鯨吞,而是步步蠶食。而且,英國人也沒有一味依靠武力,而是通過拉攏印度的上層階級又打又拉。從整體上看,英國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沒有爆發什么波瀾壯闊的戰爭,始終處于一個溫水煮青蛙的狀態,這和印度的分裂狀態是息息相關的。
而且印度人對英國人也并不反感,因為對于印度人來說,殖民者真是太多了。
印度在歷史上始終處于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什么雅利安人、莫臥兒人、大月氏人、塞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等等,基本處于誰見誰打的狀態,對于中亞和西亞的勢力,要是沒打過幾次印度,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亞洲強國。
而英國人相比于其他殖民者來說,已經算是文明多了,至少大規模屠殺比較少。而且英國人為了讓印度的資源外運,還下血本給印度建立了基本官僚體系和鐵路系統,所以很多印度人對英國人真的是感恩戴德。
而中國,跟印度是完全不同的。
從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中國人就接受了大一統的基本觀念,統一,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由于統一,讓中國擁有了統一的政府,無論這個政府有多么孱弱,多么腐敗,他終究有一個底線——維護自己的統治。
清政府哪怕再腐敗,如果列強要徹底推翻他,他也一定會和列強拼命的。
所以,當列強進入中國時,他們面對的不是一盤散沙的小土邦,而是一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這就意味著步步蠶食占領中國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遠比印度人更富有反抗精神。印度人受種姓制度控制,只要控制了印度的高種姓,就等于控制了印度。而中國人從來就富有反抗精神。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義和團,中國人對于強權和壓迫的反抗從未停歇。
尤其是義和團,義和團雖然戰斗力很差,卻讓列強深深的看到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知道了靠武力政府這個大國是不可能的,八國聯軍的首領,德國的瓦德西元帥就曾經跟各國公使說——“先生們,除了現在的中國政府之外,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統治這樣一個四萬萬人的國家”。
中國和印度的外部環境不同
中國之所以沒被征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這只羊,面對的狼太多了。
還真別笑,殖民者太多,也是一種優勢。
英國人入侵印度時,世界上的殖民國家屈指可數,踏入印度的只有英國一個。英國人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沒有人阻攔,沒有人掣肘。
而鴉片戰爭之后,盯上中國這塊肥肉的國家太多,誰也不允許對方多吃一塊。
僅僅一個東北,就有俄羅斯、日本兩個大玩家,英國、法國兩個小玩家。日本想占領遼東半島,還要被英、俄、法三國干涉,強行讓日本退出。
想要在中國身上割塊肉,需要其他幾個玩家的統一,而分贓不均是世界上所有的犯罪團伙都要面臨的問題。
李鴻章就是靠著八國聯軍內部的矛盾,才能讓《辛丑條約》只賠款不割地的,中國在列強的雞蛋上跳舞,才能一直堅持到二戰。如果當時中國身邊只有一個侵略者(比如日本)的話,恐怕中國很難挺過那場殖民大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