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古代軍事家輩出,許多兵法也流傳至今,而當我們觀看古代西方的歷史時,不難發現古代中西方打仗的方式完全不同。
我國古代打仗注重的是兵法和戰術,強調智謀和智取,追求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經典之作《孫子兵法》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在中國古代,智慧和計謀在戰爭中被視為至關重要的因素。軍事家像孫子、諸葛亮等都是智勇雙全的代表,他們以智謀馭兵,致勝于戰場。
而相比之下,西方古代的作戰方式則更加強調正面硬碰硬,采取直接進攻的戰術。這種戰爭風格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尤為典型。西方古代的軍事家們也有許多著名的將領,如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等,他們以驍勇善戰而著稱
那么為什么中西方之間的差距會有如此之大呢?其實這和中國歷久以來的發展繞不開的。
一、兵家謀士頻出,中國古代戰術日臻完善
在中國,“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中國古代豐富的戰術體系。
那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戰事不斷。為了爭霸中原、統一天下,各國急需出色的謀士來助己取勝。于是,在群雄并起的年代,管仲、孫武、蘇秦這樣的著名謀士頻頻出現。他們博采眾長,整合各家學說,創立了中國古代兵學的體系,為后世奠定了根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春秋時期兵圣孫武的《孫子兵法》莫屬。這本兵書提出“知己知彼”,強調以智取勝,主張運用間諜來獲勝,是中國最早的軍事理論總結專著。孫武將其獻給吳王闔閭,使吳國在與強大的楚國作戰時以少勝多,一舉擊敗楚軍。
孫武本人才思敏捷,少年時便遍讀兵書,鉆研兵法。他深受先秦百家思想影響,融會貫通,創立獨樹一幟的軍事理論。孫武主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強調謀略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他力倡采用間諜活動,來獲取敵情和謀劃戰爭。這在當時是革命性的進步。
《孫子兵法》中的許多觀點至今仍然發人深省。比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提出了認識戰爭雙方的重要性;“以直待直,以奇待奇”闡明了正面作戰和迂回戰的運用;“勢則變,謀則妙”肯定了形勢和策略的力量等等。這些思想為后世講求智取的中國兵法奠定了基礎。
《孫子兵法》問世后,中國古代的作戰日趨注重戰術運用。戰國七雄你勝我,我勝你,離間計、反間計、詐降計層出不窮。司馬錯用反間計離間燕趙,越王勾踐用連環計破敗吳國,都是兵家運籌帷幄的典范。
到了三國時期,當時鼎足而三分天下的蜀漢軍師諸葛亮,更是戰術運用的高手。他在與曹魏作戰中,設下空城計迷惑敵軍,運用燒煙草誘敵深入的連環計,在武功山設下火攻,多次以智取勝。
諸葛亮繼承了孫武“知己知彼”的思想,他派遣馬謖潛入魏國刺探軍情,派龔允探聽民心。招降孟獲,離間南方民族,進一步豐富了戰術的運用。
可見,在中國悠久的軍事史上,謀略的應用無處不在。正是頻頻交戰,中國人也不斷總結和發明新的戰術來取勝。這為后世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兵書典籍,如《三十六計》等,成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戰爭智慧。
二、西方重視個人武力,更看重正面沖突
相比中國強調謀略的作戰,西方國家在古代則更看重個人武力,喜歡正面硬碰硬的戰斗方式。
以古羅馬為例,其軍隊的核心部隊是步兵。羅馬的步兵普遍身披重甲,手持長矛和盾牌作戰。這需要每個步兵都具有出色的個人戰斗力,能在沖鋒中殺敵立功。
羅馬步兵的標準裝備是格拉狄斯短劍以及長達兩米的矩形大盾。格拉狄斯劍原本是用來進行進攻的,后來逐漸演變為防御性武器。配合大盾的使用,可以組成堅固的方陣防線。每名羅馬步兵都要接受嚴苛的訓練,能夠在混戰中劈砍殺敵。
騎兵也是羅馬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于中國注重馬的機動性,西方騎兵更看重重裝甲的防護力。他們身披盔甲,手持長矛作為沖鋒主攻兵種使用。這同樣需要騎兵有過硬的單兵作戰能力。
羅馬騎兵多采用馬匹較小的北方種馬,這樣更容易控制,配合重裝甲沖鋒效果好。騎兵一般組成形隊形,利用士氣和沖擊力擊潰敵軍。每名騎兵也要嚴格訓練,掌握騎射和長矛格斗的技巧。
在西方,軍人的個人武藝高低直接關乎戰場生死,所以訓練要求極為嚴格。這種重視蠻力正面沖突的作戰方式,一直延續至中世紀的歐洲騎士。騎士們身穿厚重鎧甲,手持長槍與敵人白刃搏殺。正面對決常常決定戰役的勝負。
在1177年的蒙吉薩戰役中,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只率領375名騎士,便在沖鋒中擊敗了數量遠遠占優的伊斯蘭聯軍,足見其勇猛的作戰方式。由此可見,在西方作戰中,正面對抗的成分更重,謀略的運用反而很少。
三、中西方作戰理念差異的歷史文化根源
中西方在古代作戰理念和方式上的巨大差異,源于兩者古老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差異。
在中國,儒家文化主導社會,提倡“文武合一”。孔子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強調文化教化的重要性。中國重視將兵法與道德規范結合,軍人既要有文采,也要訓練武藝。兵法上追求智謀,實際用兵要慎重。這與儒家的中庸之道相符。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制下,諸侯國家紛紛崛起,戰事頻繁。為了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下生存,各國急需招攬謀士。這促成了中國古代重視謀略的戰爭思想。諸侯招聘儒生出任軍師,發揮他們的智謀。管仲輔佐齊桓公,孫武為吳王制訂兵法,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而在當時落后的歐洲,一個統一的中央王朝難以形成。加洛林王朝的軍事制度解體后,采邑制的封建領主成為主要力量。不同民族之間常有戰事,重視個人武力的騎士文化應運而生。正面硬碰硬成為主流作戰方式。騎士要忠于領主,在戰場上以一當百。
再者,中國歷來注重戰術變化,以技巧取勝。這與中國文化的司禮承傳、內斂求精神不謀而合。西方則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喜好正面對抗,這與其外放開放的民族文化特征一致。中國人注重內心修養,西方人則自主個性突出。這些民族氣質的差異都體現在古代作戰方式上。
所以,中西方古代作戰方式的差異,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土壤。它代表了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東西方文明魅力的集中體現。
四、科技發展又推動了戰術的逐步進步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科技的快速進步,也奠定了豐富戰術的基礎。
中國很早就掌握了先進的冶鐵技術。這為打造各類冷兵器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從商周時期的青銅兵器,到戰國的環首刀和斧鉞,再到漢代的鐵劍、戟棍和弩機,中國兵器的發展速度遠超當時西方國家。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鋼鐵冶煉技術,生產兵刃劍矛等武器。而當時的歐洲國家尚處于青銅器時代,武器以青銅為主,質量差異很大。這為中國的戰術變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發達的冶金技術也使我國古代能夠生產輕便靈活的甲胄。這為運用戰術提供了可能。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重裝甲在很長時期制約了他們作戰方式的變革。中國漢代已經出現鐵甲,到了唐代更是生產了輕便的套環甲。而歐洲直到10世紀才出現這種技術。
在其他科技如造紙、火藥等方面,中國古代也領先世界。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科技產生了革命性的推動作用。這為戰術上的創新提供了支撐。中國先進的思想和科技,共同推動了作戰理念的演變。
五、風云際會的中華戰爭智慧永放異彩
綜上所述,中西方古代作戰方式存在巨大差異,這是歷史文化和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古代重視謀略和智慧,西方古代偏重個人武力和正面硬碰硬。在孫武、諸葛亮等人的思想貢獻下,中國形成了獨特的戰爭智慧。這源于中華文明的內在精神,也使中國軍事史書寫了一段又一段精彩絕倫的篇章。
世事滄桑,時過境遷,但歷史的印記卻永存。當我們回望古代中西方作戰的不同,也就回望了兩種文明的厚重積淀。
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確立了運用智謀的戰爭理念。而在之后的漫長歲月中,中國先進的思想和科技的發展,更是豐富和成熟了這種獨特的戰爭智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民族智慧的光芒永遠散發著耀眼的光彩。
讓我們在這個紛雜的世界,繼續發揚中華民族“知勇兼備”的戰爭智慧,于風云變幻的時代大潮中,繼續書寫中國人智慧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