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趙王魏王等命名,而清朝封王卻以恭親王、禮親王等命名?
從歷史層面看,西周開始,中國王朝對皇子實行分封制,封王一般采用古代諸侯國的名稱,如秦王、趙王等。這一傳統延續至明朝。但清朝吸取明朝教訓,不再采用這一做法。
從制度層面看,西周到明朝實行皇子分封制,賜予皇子藩地和實權,所以按照古代藩地命名。清朝初期也實行分封,但很快廢除,不給皇子實權和藩地,所以不需要按古代國名賜封號。采用吉祥的封號如恭親王更符合當時的政治實際。
從文化層面看,自西周至明代,中原王朝文化相對連續,所以在賜封號方面遵循古代傳統,采用古國名。但清朝作為外族統治者,文化不同,不遵循這一傳統,采用自己的方式。“恭親王”等封號更符合滿族文化。
從心理層面看,清初君主深知自己是外族入主中原,怕引起漢人反感,在取消分封制的同時,也避免直接采用古代國名封號,以免暴露異族統治的事實,引起民族矛盾。采用“恭親王”等中性封號,更能避嫌。
總之,無論從歷史、制度、文化還是心理層面看,清朝皇帝之所以不直接采用古代國名封號,都因為清朝的特殊身份作為外族入主中原王朝,需要同時兼顧政治實際和民族感情。“恭親王”等封號既符合政治需要,也避免民族沖突,所以更加適合當時的環境。這是一個綜合各層面因素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