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說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領(lǐng)土問題永遠無法解決?幾十年后才有人道出真相,原來這一切都是英國計劃好的。
1947年的夏天,印度次大陸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經(jīng)過多年的反殖民斗爭,印度人民終于擺脫了英國的統(tǒng)治,贏得了獨立的權(quán)利。
然而,這一切并沒有帶來和平與團結(jié),而是引發(fā)了一場慘烈的分裂與流血。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原本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卻因為宗教、民族和政治的分歧,被迫分道揚鑣,成為了敵對的鄰居。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爭奪了一個美麗而富饒的土地——克什米爾,這個地方成了他們之間的一塊心病,也成了他們之間的一場悲劇。
克什米爾的問題,其實是英國人留下的遺產(chǎn)。原來,當年英國人為了故意分化印度人民,制定了一個不公平的分治方案。
那就是把印度分成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印度教徒占多數(shù)的印度,一個是穆斯林占多數(shù)的巴基斯坦。
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印度次大陸上有許多的王公土邦,這些土邦有自己的主權(quán)和選擇,他們可以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保持獨立。
克什米爾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土邦,它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是它的人民卻有77%是穆斯林。這就造成了一個兩難的局面,無論克什米爾加入哪個國家,都會有一部分人不滿意。
而且,克什米爾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它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是一個戰(zhàn)略要地,也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
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想把克什米爾納入自己的版圖,都不愿意放棄這個寶地。
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宣布獨立,但是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
克什米爾的王公哈里·辛格,一開始想要保持中立,不加入任何一方,但是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巴基斯坦不愿意看到克什米爾獨立,他們認為克什米爾是他們的一部分,他們開始支持克什米爾的一些穆斯林武裝,對克什米爾發(fā)動了入侵。
哈里·辛格感到了威脅,他向印度求援,印度答應了,但是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克什米爾必須加入印度。
哈里·辛格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了,他簽署了一份加入印度的協(xié)議,印度就派軍隊進入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的武裝發(fā)生了激烈的戰(zhàn)斗。這就是第一次印巴戰(zhàn)爭的開始。
這場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一年多,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無數(shù)的生命和財產(chǎn)被毀滅,無數(shù)的家庭被分離,無數(shù)的人民被迫流離失所。
在這場戰(zhàn)爭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克什米爾的人民,他們被夾在兩個國家的火線之間,家園被炮火和刀光所覆蓋,親友被殺戮和迫害。
1949年1月,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印度和巴基斯坦停火,并且在克什米爾舉行全民公投,讓克什米爾的人民自己決定他們的未來。
然而,這個決議卻沒有得到執(zhí)行,因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愿意放棄他們在克什米爾的利益,他們都不相信克什米爾的人民會選擇他們。
所以,他們都拖延和阻撓了公投的進程,他們都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鞏固和擴大他們在克什米爾的控制。
最終,克什米爾被劃分為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印度控制的查謨和克什米爾,一個是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爾,兩個部分之間是一條被稱為實際控制線的分界線。
這個分界線,也是一道傷痕,它切斷了克什米爾的人民的聯(lián)系,它刺痛了克什米爾的人民的心,它成了克什米爾的人民的夢魘。
這就是1947年印巴分治的故事,這是一個悲哀的故事,這是一個沒有結(jié)局的故事。
因為,直到今天,克什米爾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印度和巴基斯坦還在為了克什米爾而爭斗,他們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三次戰(zhàn)爭,爆發(fā)過數(shù)次的沖突和暴力事件。
雙方都威脅著對方的安全,他們都不肯放棄自己的立場,他們都不愿意妥協(xié)和談判。
而克什米爾的人民,還在為了自己的命運而掙扎,他們還在為了自己的權(quán)利而抗爭,他們還在為了自己的尊嚴而犧牲,他們還在為了自己的和平而祈禱。
他們還在等待著那個遙遠的公投,他們還在期待著那個美好的未來,他們還在尋找著那個失落的兄弟,他們還在渴望著那個完整的克什米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