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帝王生前窮奢極欲,死后亦不愿節儉,把陵墓修葺徭盥生前住的宮殿還要豪華。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修陵墓修了53年,厚葬成了中國喪葬文化的最典型特征。既然陵墓也有和皇宮一樣多的寶貝,而皇宮里的寶物一般人也搶不了,那么盜墓賊自然盯上了這些滿是寶貝的墓地。即使冒著滿門抄斬、誅滅九族的危險也在所不惜。那么,眾多帝王陵墓中,哪幾座最值得盜墓者去冒險昵?換句話說,中國陪葬品最豐厚的帝王陵墓是哪幾座呢?
縱觀中國封建帝玉史,國力強大、疆壬遼闊、經濟蠢榮、文明發展的幾個大時代無非秦、漢、唐、元,而前3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今天的陜西省境內,“長安”這個幾朝古都的“西京”,其歷史底蘊和文明遺存絕不亞于元明清時期崛起的北京。所以,無論是從占地面積、陵墓建制、陪葬品數量來講最值得稱道的3大陵墓——秦陵、茂陵、乾陵都在陜西也就不足為奇。
中國第一帝王陵墓一一秦始皇陵
始皇陵陪葬到底有多少,引天下無數“英雄豪杰”競折腰?
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臨潼縣城東驪山北麓。透過驪山腳下高聳的陵冢,我們仿佛看到了陵墓主人秦始皇當年金戈鐵馬,一掃關東的豪邁。
當年秦陵“墳高五十余丈”,折算成現代的高度為5米左右,占地56.2平方公里。這個巨大的工程,動用了近70萬工匠,歷時38年,耗費了國家稅賦的三分鄉一而建成。在兩千年前,確實挑戰了人類建筑力的極限。
關于秦陵陪葬品的數量,司馬遷稱,“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從秦陵的占地面積來看,其珍寶的價值和數量無法估量。在我們第一次進入秦陵的時候,就看到了那個巨大的以珠玉和翡翠裝飾的棺槨。一副棺材就這么值錢,再加上其他的文物,其價值不言而喻。秦陵兵馬俑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之一,而兵馬俑坑只是秦陵東1.5公里的狹小地域而已。
那么,除兵馬俑坑之外,秦始皇帝陵還有多少陪葬坑?秦始皇帝陵園到底有多大?秦始皇帝陵為何如此龐?系列的疑問都是我們今天深深關注并試圖解開的連環鎖。
西楚霸王項羽真的是盜掘秦陵第—人嗎?
想不到千古一帝,身后競被火焚盜擾,歷史的輪回竟然如此殘酷。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始皇陵剖面清楚地說明了一件事: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曾經遭到過空前的破壞,它無疑經歷了多次的“焚盜”和“燒摧”。
歷史上流傳,對秦始皇陵最大規模也是最著名的破壞是楚懷王項羽所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數落項羽罪名,其中就有一條”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這一簡短記載,歷經千百年流傳,成為項羽盜掘秦始皇帝陵的信史并廣為傳播。
果真是這樣嗎?對于項羽“掘始皇帝冢”的譴責,后來雖然被吵的沸沸揚揚,千年不息,但是,始終沒有確鑿的證據。《漢書》,《項籍傳》里有些句子說到秦始皇帝陵曾遭到盜掘,但發起者與主持者并不是項羽本人。在其他一些典籍中也可以看出,發掘始皇帝陵的,是所謂的“天下盜賊”、“關東賊”,似乎并非項羽有組織的行為。
然而,后代的文人騷客竟然將項羽盜掘秦始皇帝陵的事跡不斷加以渲染,最終將千古罪名給予楚懷王—人。
不過,不管是不是項羽做了盜掘秦陵的第一人,有一點可以肯定:對這么大規模的帝陵進行盜掘,絕非單槍匹馬的小毛賊可為。
《史記》中對秦始皇帝陵地宮的描述,成為有關秦始皇帝陵最大的秘密所在,更成為有關秦陵研究中分歧最多的一個課題。時至今日,就連香港名導演唐季禮和巨星成龍也為它深深迷醉,用不懈的努力和西方學來的拍攝技巧重現了當年“用人油作為燈燭,用水銀灌注成江海”的地宮奇貌。
讓唐季禮后來念念不忘的“夢幻天宮”,也是考古專家們2003年在秦陵地宮發現的一個大秘密。在勘探工作剛進行到秦陵封土南端時,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研究員發現了一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狀況:洛陽鏟發現的清膏泥與夯土堆積在秦陵封土的東、南、西三側連貫分布,這種異常情況究竟是什么呢?這一疑問讓他很久不能釋然。突然有一天,他在想,這會不會是秦陵地宮的地下防御工事呢?隨后的進一步工作印證了他的猜測。這一圍繞秦始皇帝陵東、南、西三側的清膏泥與夯土堆積是當初修建秦始皇帝陵的阻水系統,與隨后在封土西側發現的地下排水系統共同組成了秦始皇帝陵規模空前的地下阻排水系統。
這個阻排水系統的發現,破解了《史記》中陵墓建設“穿三泉”及<漢書>中“下錮三泉”的歷史難題,它的作用是為了阻擋從地宮以外潛水進入地宮,從而達到永久性地保證地宮安全的目的。
始皇陵真的是一個微縮的地下帝國嗎?
秦始皇帝陵最讓考古工作者們震驚和振奮的就是陵園的規模。秦始皇帝陵園規模之大,堪稱中國古代帝王陵園之首,它由內外兩重城垣呈“回”字型套合而成,整體是按照都邑的建制設計,兩重城垣都呈南北向的長方形。時至今日,歷經2200多年的血雨腥風、時事動蕩,昔日高大的城墻建筑,除卻南內城垣仍有局部殘留外,其余的在現地面上已經蕩然無存。經勘探測量,內城垣南北長1355米、東西寬580米,周長3870米,占地面積7859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經GPS定位測量約有2.13平方公里。形象地說,這個面積已經不亞于歐洲一個小國家了。雄才大略的始皇帝自知自己也難逃宿命,終將帝國微縮一起下葬,期望在地下也能統率千軍萬馬征戰四方,并能運籌帷幄,使地下秦帝國始終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沒想到,事與愿違,這樣的繁重勞役,終究引來的是秦帝國大廈的頃刻倒塌,反而使始皇帝的“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的夢想瞬間灰飛煙滅。
墓道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兩朝帝王合葬墓一一乾陵
有500噸寶物的乾陵是否真的被盜過?
乾陵之所以出名,不僅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二帝合葬墓,還因為其中一位皇帝就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武則天。更為重要的是,乾陵是迄今為止歷史文獻記載中惟一沒有遭到盜墓賊光顧的帝陵,且據文獻記載,陵墓中可能埋藏有各種珍貴文物近500噸。
歷史上曾經對乾陵下手的記載中重要的共有3次:一次為唐末黃巢起義時攻入關中,發動了40萬人在乾陵旁挖出40公尺的大溝,被稱為“黃巢”溝,幸運的是,黃巢所挖位置不在乾陵主體;其后,五代時耀州刺史溫韜也發動軍民對乾陵打起了主意;民國初年,陜西軍閥孫連仲帶領軍隊在乾陵挖了幾個月終究沒有得逞。
目前,仍有眾多考古學家堅信乾陵依然完好。首要的證據就是乾陵極隱秘的墓道。墓道是由外界進入乾陵地宮的惟一通道。墓室修建完成后,大門關閉永遠無法打開,為防止盜掘,帝陵修筑者通常會把墓道修得蜿蜒曲折并隱藏起來,外人無法知曉。況且,歷史上從沒有乾陵墓道發現的蛛絲馬跡。
但是,這個觀點遭到了同是唐陵研究專家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的質疑,“再好的鎖也能有辦法撬開,墓室就更容易了”。多年的考古發掘讓他對盜墓者的技術深感驚訝,”我可以下論斷,不是10墓9空,而是100墓99空”。
認為乾陵沒有遭盜的專家的另一個根據是,乾陵是中國墓葬修筑史上的一個奇跡,它太堅固了。“乾陵是以山為陵,整座山就是墓室的防護層,而地宮所在點直到現在都無法確定,也就是說,除非你把山全打開,僅靠運氣去探摸到地宮基本上不可能。”秦建明如是說。
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選擇乾陵長眠?
乾陵位于今陜西省乾縣城北約6公里處的梁山上,東距古都西安76公里。梁山為乾縣境內各山之祖脈,乾陵寢宮就深鑿建于其中。武則天當初選擇梁山為唐高宗李治及其墓園所在,正是一代女皇獨注心境的最好寫照,梁山為一睡美人,是女皇仰天而臥的絕妙象征。
仿長安城修建的乾陵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城。南門朱雀門外即為皇城,神道兩邊設置有排列整齊的巨型石雕100多件,象征百官衙署。陪葬墓一律置于陵園東南部,星羅棋布,象征居民居住的外城。
陵園內城四門之外設置體形碩大、雕刻精致的石像生群,這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前設置石刻的肇始之作。自乾陵以后,唐代帝王陵墓陵園之內的石刻內容才成為定制被傳承。
乾陵陵園石刻總計124件,除內城東、西、北三門之外各有石獅兩尊,北門外另有仗馬和控馬人各3對,號稱“六龍”。其余皆分布在陵園朱雀門(南神門)外司馬道兩側。從陵園南峰土闕起,自北依次對稱排列,計有華表、翼馬、鴕鳥、仗馬和牽馬人、拄劍石人像,左置無字碑,右置述圣紀碑、石獅和61尊蕃臣石像。蕃臣石像中一些深目濃眉、高鼻短須,身著翻領服裝的西部少數民族首領形象,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聲威宣遠,鄰邦使者紛紛朝覲的史實。大唐盛世的繁盛從此可窺見一斑。
漢武帝劉徹的“鏘塔”——茂陵
為什么史上最離奇的盜墓迷案在茂陵發生?
公元前64年的一天,河東郡(今山西省臨汾地區)一位叫李友的官吏到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北)抱犢山采藥,無意中進入了一個崖洞,竟意外地發現洞中有一金箱,內裝雜經30余卷。從書卷后面的文字記載和姓名、年月來看,竟是武帝時物。李友遂將此事奏呈漢宣帝劉詢,并將金箱書卷一并呈上。宣帝見后十分吃驚,便向當年漢武帝侍臣冉登詢問。
這位已是滿頭白發的老臣一見到金箱和經卷,痛哭流涕,斷定這是孝武皇帝即漢武帝墓中的隨葬物。宣帝聽后愴然淚下,立刻下旨將金箱經卷重新裝封,送到茂陵武帝廟中。此時距武帝下葬不過區區23年,況天下還是大漢王朝,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冒著滅九族的風險來覬覦武帝墓中的珍寶。此事最終不了了之,成為一樁懸案。漢武帝劉徹是西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最有作為,經濟實力、政治實力等綜合國力最強的一個皇帝,所以武帝茂陵也是西漢帝陵中修建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座帝陵,據史書記載,武帝即位后第二年,即為其修建“壽陵”,直至病逝,時間長達53年。因漢武大帝在位時間最長,墓中隨葬器物的質量與數量也奢華至極,所以引起盜墓賊如此瘋狂的盜賊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只鎏金銅馬出土于漢武帝的陵墓:茂陵,反映出漢朝這個強大王朝的繁榮與興盛,現藏于陜西茂陵博物館。
西漢鎏金銀竹節熏爐
連“方中”都塞不下的茂陵珍寶究竟有多少?
茂陵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筑一一地宮,史籍上稱為“方中”,即墓室。據歷史文獻記載,茂陵地宮占地一頃,深十三丈,約合現在的30米,內置梓宮、黃腸題湊、便房、堂壇、墓道、羨門、甬道等建置。
梓宮,是武帝遺體安放的棺材,因為全用梓木建成,故稱梓宮。武帝的梓宮為五棺二槨,有五層棺木,梓官之下有梓木棺床。在墓室的后半部,有一個槨室。五棺所用的木料,質地堅實細密,均耐潮濕,防腐朽性極強。茂陵地宮中的黃腸題湊,由158800根長90厘米,高寬均10厘米的黃柏心木堆疊而成。茂陵的便房寬闊通暢,與他活著時所用居所和宴飲之地所差無幾。茂陵的墓道十分寬闊,可容6匹碩馬并排駕車通行。地宮中的堂壇高三丈,用以擺放奇器異珍。
武帝死后,遺體安放在玉床之上,口含蟬玉,身穿金縷玉衣,玉衣上鏤刻著蛟龍、鸞鳳、龜鱗等吉祥之物。武帝發喪當天,靈車之后是長龍般的滿載隨葬品的車隊。來到茂陵時,文武百官見地宮中已裝滿了金銀珠寶、絲綢經卷、食品及各種奇珍異物,竟還有大量的隨葬品無法放進“方中”,茂陵隨葬品之豐厚不言而喻了。
其實在發現金箱經卷之前,茂陵文物曾不只一次慘遭盜掘。發現茂陵第一次失盜,是在漢武帝病逝入葬茂陵之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84年。這一年在茂陵以西30公里的扶風(今陜西扶風縣)市場上,一個商人用青布三十匹、錢九萬買得兩件玉器,一件是玉箱,一件是玉杖。當時有人認得此物,正是西胡康渠國王獻給漢武帝的珍寶,于是將這個商人連同兩件玉器一起送到長安。經查東西果真是漢武帝隨葬在梓官之中的珍愛之物,當朝馬上將玉箱、玉杖登記交公。
第二次也是史上最大的一次盜掘茂陵,是西漢末年赤眉軍所為。據說他們肆無忌憚地打開了地宮的羨門,整整搬運了幾十天。然而后來東漢政府派人來查看后,竟說”所失葬物不到一半”,這更加深了后世人對茂陵珍寶的強烈想象。
連同公元880年黃巢起義時對茂陵的盜掘,史籍可查的共計4次。到了近代,當地農民在建房耕地時常常會發現文物,共計上交各類西漢時期文物達數千件,其中屬于國寶級和國家三級以上文物的就達400余件。而且,茂陵隨葬品不僅是數目巨大,從出土的鎏金馬、鎏金銀竹節熏爐等稀世奇珍當中,也不難看出這實在是一個驚天寶藏。
“千古絕品”茂陵石刻是漢武帝的溫情攻勢嗎?
秦始皇帝陵雖規模浩大,但所葬者只始皇—人,縱有萬千珍寶和兵馬俑陪葬,仍然能看出他為殘暴乖戾所付出的孤獨代價。漢武帝則不同,他生前知人善任,又有較高的文學造詣,比較儒雅,所以聚集了衛青、霍去病、霍光等披肝瀝膽的忠勇將軍為他效命,這些人在死后也均葬在他的帝冢周圍。“英武長陪漢武帝,英魂應為漢家人。”對于他們來說,作為皇朝的有功臣民,身后被賞賜與生前所侍奉的君主共享黃泉富貴,是他們最好、也是最為顯赫的歸宿。
漢武帝在建造陵寢時也對這些忠勇將軍不薄,在茂陵陪葬墓區的霍去病墓地,散布著各式各樣的巨石雕刻。《漢書-霍去病傳》顏師古注曾在敘述霍去病墓時載:“在茂陵旁,冢上有豎石,冢前有石人馬者是也”。
這些石刻是在霍去病落葬后,按照漢武帝旨意,招募能工巧匠、石刻藝人,用完整巨石雕刻成各種動物與人的石像,布置于墓地之中,使得霍去病安寢的墓冢,不僅具有祁連山的靜態之狀,更具動態之勢。
所采用的石料不僅完整碩大,而且質地十分堅硬,據研究可能來自秦嶺山中,為山中的“花崗偉晶巖”。
這批石刻藝術絕品,在解放前民國時期已發現9件,計有“馬踏匈奴”、“躍馬”、“臥馬”、“臥牛”、“伏虎”、“野豬”,“怪獸吃羊”,“人與熊”、“石人”。1957年又發現5件:“臥象”、“蛙”、“魚”(一對)、“蟾”。此外,還發現了兩通自然石刻文字:“左司空”、“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先后兩次共發現石刻16件。這批石刻題材多樣,雕刻手法簡練,造型雄健道勁,古拙粗獷是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雕,也是漢代石雕藝術的杰出代表,在我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用大型石刻表彰戰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首創之舉。很多學者說,這也是漢武帝的聰明之處。讓先自己30年而去的霍去病為他守護帝陵,他在辭世之后也可以高枕無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