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漢武帝親手斷送了中華全球大一統的進程
前150~前100年,
景帝臨終前,對劉徹說:要知人、知己,更要知機、知止。
劉徹,就是偉大的漢武帝,老毛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個人,是他最為崇拜的中華古人。其中,只有漢武帝劉徹,不是開國的天子,但他是歷史公認的偉人,開疆擴土,文治武功,再怎么說他不好,也是三七開,七分成績、三分問題。但是,從“中華天道”角度來看,恰恰是這個偉人,親手錯失了“中華全球大一統”的天賜良機。
漢武帝在世時,文臣武將一大堆,但他“視人才”如草芥,在他的腦子里,四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才滿大街都是,對人才,經常用一陣就殺一批,所以,表面上天天喊著“招賢納士”的漢武帝,建立太學培養人才的漢武帝,并不知人,更不會用人。
漢武帝也不知己,自己有多大本事不知道,自己國家有多大實力不知道,當時大環境有什么需求,天意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還是不知道;所以,即不知人、更不知己。
最關鍵的是,漢武帝錯過了中華統一全球的絕佳機會。而且,從來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知止”。即便是“罪己詔”,更像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玩笑,我就這樣,我錯了,錯了就錯了,咱重新玩,非常瀟灑,根本就沒反思自己錯在了哪里,根本沒有痛心疾首,更沒給后世子孫留下什么可以借鑒的經驗教訓。
劉邦建漢時期,全球范圍內,羅馬只是小城邦,塞琉古日漸沒落,安息帝國還處于萌芽狀態,真正實力強大的只有兩個國家,中華的大漢朝和中華北邊的冒頓匈奴。劉邦立足未穩的時候,在并未全力以赴的情況下,與冒頓打過一仗,差點被俘,說明兩國的軍事實力不相上下,但綜合實力,肯定大漢占有絕對優勢。于是,深諳天道的劉邦立下了國策,對匈奴和親、開市,維穩第一,劉邦死后,他媳婦呂雉照方抓藥。
于是,并不出名的漢文帝、漢景帝和一幫并不出名的大臣,開創了中華第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相對于當時的全球,實現了中華天下的普遍幸福。天道的客觀規律是,如果是真的太平盛世,一般都不會出現什么明君、名臣、圣人,反之,如果名人輩出,一定是當前社會出現了大問題,社會肯定處于病態之中。
漢武帝接手中華天下,正處于太平盛世,而匈奴的冒頓已死,日漸沒落。彼消我長,如果漢武帝能夠遵循天道,處理好大漢與匈奴的關系,很可能把匈奴融入中華圈。如果匈奴完全融入中華,沿著廣袤的北部草原,向西逐步融合,很可能在羅馬帝國形成之前,就完成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
全球化進程
可惜,漢武帝并沒有遵循天道的安排,違背了漢景帝的遺囑,不知人、不知己,更不知機、不知止,所以,他吃著文景之治的老本,窮兵黷武,結果,雖然把匈奴打殘廢了,把自己也拖累慘了。中華與匈奴,兩敗俱傷,最西邊的羅馬反而漁翁得利,逐漸壯大。
看起來漢武帝實現了開疆擴土,實際上,定居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根本沒實現良好的融合,反而讓中華與游牧民族徹底結下了梁子,越來越難以融合,冤冤相報何時了,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漢末“五胡鬧中華”,然后,就有了遼金、蒙古、滿清、八國聯軍、日本等等禍亂中華的“中華倒霉史”。
雖然,天道要求,天下必須“普遍幸福”,人類必須融合,必須全球一體化,必須大一統,但靠武力,永遠實現不了好的融合,只能形成地理上的融合。而缺乏人心的融合,缺乏“普遍幸福”的融合,只能產生地理上的融合,結果只能是形成更大的戰場,如同西方。可惜,嘴上“遵循天道,遵循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漢武帝,只是在利用董仲舒的理論為自己服務,內心并不懂天道,并沒能遵循天道,所以,錯失了這個天賜良機。
為什么如此評價漢武帝呢?依據是中華的天道。還要從漢景帝的遺囑“知人、知己、知機、知止”說起,第一步,先要說“知人”,要知道“匈奴”是怎么回事。
“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分為核心區與非核心區,核心區最適合種大規模莊稼,最適合“定居”,所以,可以稱之為“居民”;非農業核心區,不具備大規模種植的條件,所以,只能稱之為“游民”。“游民”有可以分為騎馬的游牧民族、騎駱駝的沙漠民族和劃船的海上民族,共同特點都是“游動之中”。
戶口本上,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就是這個意思。只不過,原先,有“農業戶口”的“居民”,最容易安居樂業,糧食,可以存起來,遇到災年,可以拿出來吃,不會青黃不接,而“游民”就不行了,年景好的時候,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災年就麻煩了,牛羊都餓死了,人也很艱難,所以,只能去搶。搶誰呢?當然是臨近的“居民”。“游民”與“居民”的戰爭就此產生。
歷史就是這么發展的,最先發展的,是核心區的“居民”,然后是各種騎馬的游牧民族的入侵,然后是騎駱駝的沙漠民族的入侵,然后是劃船的海上民族的入侵,最后,完成了全世界地理上的大融合,全球一體化是天道。
相對而言,“農業居民”最容易幸福,“非農業游民”不容易幸福,但歷史的發展規律是“普遍幸福”,“游民”也想幸福,怎么辦?“居民”與“游民”之間的關系怎么處理?處理的好,兩者就真正融合了,處理不好,兩者就是侵略與反侵略之間的關系,只能不停的打架。
匈奴與大漢的關系,就是如此。
當時,匈奴有個大英雄冒頓。他制造了一種名鳴鏑的響箭,規定:出獵時,他射出鳴鏑,隨從有不隨鳴鏑射往同一目標的,皆斬。而后,他用鳴鏑射自己的寶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斬。進而,他又用鳴鏑射自己的愛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斬殺。后來,他以鳴鏑射頭曼單于的寶馬,左右無一人不射。
他將所部訓練成絕對服從、忠于自己的部隊。在一次隨父頭曼單于出獵時,冒頓用鳴摘射頭曼,左右皆隨之放箭,射殺頭曼。隨后,冒頓又誅殺后母及異母弟,盡殺異己之大臣,自立為匈奴單于。
游牧民族的特性,決定了他們爭強斗狠、能征善戰的軍事特點;政治上,各個部落分散游牧,只能形成暫時的利益共同體,但很難形成大一統的穩定政權;經濟上,遇到好年景,天高云淡,即輕松又浪漫;遇到壞年景,只能一致對外去燒殺搶掠,打贏了就瓜分,然后一哄而散,打不贏,自認倒霉,也會一哄而散。
“居民”與“游民”打,永遠是吃虧。打贏了,人家跑了,而且有的是地方跑;你即便占領那個地方,但不適合“定居”,所以,也沒有什么利用價值;打輸了,你們家的一切都會被搶光,而且,“游民”還不愿意建設你這個地方,更不會管理你的地方,只會一把火燒光,拆毀你的城墻,以便于下一次再來搶。
所以,只要“游民”與“居民”之間發生矛盾,吃虧的一定是“居民”,最多“兩敗俱傷”,而且,“游民”只能是“輕傷”,“居民”必然是“重傷”,不管輸贏,結果都是如此,這就是天道。“游民”生存不易,人口比較少,但在冷兵器時代,打起仗來肯定有優勢。“居民”生存容易,人口眾多,但在冷兵器時代,打起仗來肯定是劣勢,即便暫時得便宜,長久看,也是倒霉。
“游民”如野草,斬不盡殺不絕,即便這個部落沒了,也還會“游過來”下一個部落,你費了半天勁,頂多是給下一個部落清空一塊牧場而已。匈奴沒了,五胡來了;五胡沒了,遼金西夏來了;遼金沒了,蒙古來了;然后是滿清來了;最后,是西方海盜、日本海盜。人家也要自己的幸福,如果處于優勢地位的“居民”處理不好與“游民”的關系,結果只能如此,所以,“天下普遍幸福”是“天道”。天道,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因此,人類歷史就是這樣,總是由外來的“游民”發動侵略“居民”的戰爭。很少出現生活好的“幸福居民”發起侵略“不幸游民”的戰爭。但是,也有例外,這就是周朝。周朝在自己強大的時候,不是用“長城”阻擋“游民”,也不是發起戰爭,試圖斬草除根,剿滅“游民”,而且采取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傻瓜舉動,什么呢?
幫助“游民”變成“居民”。
從思想,文化,到經濟,技術,周公想方設法讓周圍的“游民”跟自己一樣,學種地,搞農耕,遇到麻煩的時候,給予無私的幫助,關鍵是傳播禮樂文化,傳播“從天下普遍幸福”角度考慮問題的思路,這樣,周圍的“秦”“燕”“楚”“吳”“越”等等“游民”,逐漸都變成了居民。即便繼續“游牧”,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也和中原“居民”一致了。當“游民社會”與“居民社會”基本一致的時候,兩者就完全融合了,這就是“主動的同化”,最終,由秦始皇和劉邦,實現了中華天下的大一統,彼此之間,即便方言不同,但不分國家和民族。
最愚蠢幼稚的想法,反而解決了“居民”與“游民”的關系問題,這就是“順應天意”。但是,這有兩個前提,其一,“居民”必須足夠強大;其二,“強大的居民”主動幫助“弱小的游民”,因為出發點是“天下普遍幸福”。
漢武帝劉徹,恰恰趕上了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文景之治,造成了漢武帝的各種實力都比匈奴強。而匈奴,本身的麻煩就不少,游牧集團,如果沒有共同利益的驅使,很容易分崩離析,關鍵是,遇到災年,還不能到“好鄰居”家搶了,所以,大單于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只能往東西兩個方面發展,但能搶的東西又很少,遇到漢武帝的打壓,只能玩命放手一搏。
此消彼長,如果漢武帝不是那么英明神武,不是那么好大喜功,在大單于危機的時候,拉兄弟一把,輔助一下大單于,要糧食給糧食,要學農墾幫助農墾,要學文化幫助教化,把中華的“天下為公”和“天下普遍幸福”思想傳過去,幫助大單于鞏固匈奴的統治,匈奴再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中華思想,幫助中亞、西亞、南亞的統治者用中華思想鞏固自己的長治久安,……,全球大一統,天下普遍幸福,天下的文景之治,指日可待。
可惜,漢武帝太偉大了,太英明神武了,太有才了,太能干了,太優秀了,太大英雄了,用后人的話說,他的心思就是“犯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他的思路就是,斬草除根,永絕后患,但是,前面講了,越是這么干,距離天道越遠,中華越倒霉。
前129年,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斬首 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前128年的秋天,漢武帝派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兵則避開李廣,而從雁門關入塞,進攻漢朝北部邊郡。漢武帝又派衛青出征,并派李息從代郡出兵,從背后襲擊匈奴。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匈奴大敗而逃。
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漢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陸遷徙十萬人到那里定居。《史記》《漢書》盛贊此仗漢軍“全甲兵而還”,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匈奴不甘心,在幾年內多次出兵,前124年春,衛青率大軍急行軍六、七百里,趁著黑夜包圍了右賢王的營帳。右賢王驚慌失措,帶了幾百壯騎,突出重圍。漢軍大獲全勝,高奏凱歌,收兵回朝。
經過幾次打擊,匈奴依然猖獗。入代地,攻雁門,劫掠定襄、上郡。前124年二月,漢武帝又命衛青攻打匈奴。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率800精騎首次參戰,取得了殲敵兩千余人的輝煌戰果。戰后全軍返回定襄休整,一個月后再次出塞,斬獲匈奴軍一萬多名,取得了輝煌戰果。
漢武帝的輝煌已過,輪到匈奴絕對反擊了。
前99年秋,李陵戰敗于浚稽山而投降;漢武帝殺李陵一家,腐司馬遷,標志著勞民傷財的日子到頭了。
斬不盡殺不絕的“游民”,你不讓他好過,他也不會讓你好過,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大不了一條爛命跟你同歸于盡,一個“游民”倒下了,另一個“游民”還會站起來,前赴后繼,因為,“游民”也是人,也需要“普遍幸福”,所以,“天下人”都能“普遍幸福”才符合“天道”,所以,凡事從“天下”出發,從“整體”出發,從“天道”出發,才是真偉大,真英明神武,真有才,真能干,真優秀了,真大英雄。因此,從天道角度講,剛才特牛的那句話,應該說成“犯天道天威者,雖遠必誅。”
以天道角度論,偉大的漢武帝,雖然七分問題,但是,在他不經意之間,對中華還是有很大貢獻的,請關注下一節:漢武帝PK凱撒。
————————————
微信公眾號:老慢;(賬號:laomansixiang)
老慢講堂:只發老慢自己的原創思想,以中華天道為根本,以八維測評為工具,以全新的視角看世間萬象。老慢新書《老子的天道》《天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