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大概是所有冷兵器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種,劍體修長,雙面開刃,向前聚鋒為尖,后端有短柄。由于鋒刃尖皆可殺敵,使用方便靈活所以一問世,就為世人所喜,在戰車為步兵代替后,就成為軍中主力。但是如果將它和其他冷兵器一比,其威力并不是很強大,使用的年代也是較短的。
在東方(尤指中國),劍是出現于商周時期,一開始為青銅制造,為工藝所限,尺寸較短,形狀也與后來的劍有所不同,倒是和匕首差不多,不利砍殺,主要是直刺。由于當時車戰為主,使用的武器是長柄的矛戈,這種象匕首一樣的短劍在戰場并無多大的用武之地。但是到了后來,南方吳、越崛起在南方的復雜地形上戰車無用武之地,步兵代替了戰車,短兵格斗成為戰斗重點,再加上鐵器的使用,我們熟悉的劍逐漸成型,并成為主要兵器。但到了漢代后期,由于軍種的改變,騎兵的重要日益突出,雙刃的劍在騎兵砍殺時往往只用的上一刃,而且容易彎曲折損,再加上好劍制作工藝復雜不利于大量裝備軍隊,于是單刃的刀逐漸代替劍大量裝備軍隊。但劍作為兵器的象征在宮廷和民間廣為佩帶裝飾和用于表演。
在歐洲各國,劍備受青睞,是古代和中世紀廣泛使用的兵器,種類繁多。最古老的劍只用于突刺。公元前兩千年至一千年,出現了長劈劍,供步兵和重騎兵使用。中世紀騎士開始裝備雙手劍(又大又重),步兵也使用這種劍和騎兵作戰。因為好的劍很貴,一柄好劍就成為騎士身份的象征。期間巨劍,小劍,長劍紛紛出現。到十八世紀為馬刀代替。直到火器出現,劍最終淪落為配劍和裝飾品,。16世紀,西歐盛行刺劍(就是佐羅和三個火槍手用的那種),表明貴族的身份。
刀:作為砍殺兵器,刀的出現遠早于劍。并且最終在實用性方面被證明優于劍。
在中國,早期的青銅刀由于質材和鍛造關系形狀笨拙,容易折斷,反不如劍好用,所以遲遲沒投入戰場。秦漢后,鋼鐵工藝純熟,使刀的制作工藝大幅度提高,刀背變厚,長一米左右,直背直刃,易于砍劈,尤其便于騎戰。刀開始大規模裝備軍隊,直到清朝末年。
歐洲,古埃及,古希臘,羅馬從遠古直到18世紀刀類兵器一直被使用,但在騎士橫行的中世紀,刀的地位遠不及劍,此時的主戰兵器是長劍和雙手巨劍(叫我看把它當斧子用可能更好)。中世紀后,馬刀從東方傳入歐洲,并很快在軍隊中廣泛裝備。這種刀盛行于中亞的游牧民族,設計得當,特別利于砍劈,其中以阿拉伯和土耳其及波斯的最具代表。
打擊兵器:錘,棍,杖。作為大概是最古老的兵器——棍棒的衍生品,這三種武器是相當實用的,在防御裝備日趨堅固牢靠的冷兵器時代,一根釘錘往往比一柄鋒利的寶劍更有效。中世紀的騎士最普遍的白刃戰兵器是劍,但鏈錘和狼牙棒也是選擇之一。***徒和修道武士為了遵守圣經中有關放血的戒條,更傾向于使用這些無利刃的武器(其實有什么區別?一樣是殺人,而且更殘酷)。值得一提的是連枷,亦作“梿枷”。一種農具,在一個長木柄上裝上一排木條或竹條,可用來打谷脫粒,但同時他也被中世紀農民士兵用做武器……
矛與槍:槍這種兵器在東方和歐洲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在東方(尤其是中國周圍),槍和矛是同種武器,不同點在于,槍的尖刃部比矛更長(張飛的丈八蛇矛是個例外,其實是槍的一種)。作為點攻擊武器,槍比矛更有穿透力,并加入了一定的橫掃功能,是騎兵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
在歐洲,沒有東方的槍的概念,統稱為矛。因為矛的便宜,易用,普通農民和士兵能很快武裝起來投入戰斗(不過有一定身份的人都不愿意用)。在中世紀,最為出名的是被稱為騎士槍的“變種長矛”。它的柄較短,有護手,從護手開始呈長而尖銳的圓錐型,是騎士進行突擊的最強武器,馬的力量會通過矛身傳到矛尖,這時的騎士就象一支雷霆之箭能將對手輕易刺穿。在幾個世紀中,手持騎士槍的騎士進行的正面集團突擊是所向披靡的,堅硬的鎧甲加上騎槍組成的密集隊型,使騎士很容易就能將一隊步兵沖垮,碾碎。為了針對馬上的騎士,導致一種類似古希臘的方陣陣型的復興。這是一種由大量長槍兵組成的方陣,可以有效的阻止騎士的突擊(看過《勇敢的心》的朋友一定深有感觸)。并且隨著矛的改進,矛尖下開始加裝輔助攻擊物件——通常是斧,鐮刀或大釘子,形成了戟。(這也是對付騎士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