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luò)圖)相信看到這個題目的有緣人會帶著一鼻子的不愿意,我老李家,老王家,老張家等等咋咋的出了多少多少名人,會比不上小編你寫的這個姓?呵呵,天熱不生氣,大家要看到的的確是萬姓歸宗的姓氏:姓!人家的姓名中寫姓的位置就寫著姓這個字!
關(guān)于這個姓的淵源,其實也是和其他姓一樣,一部分源自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蔡國貴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華亭蔡氏新譜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等有關(guān)資料記載,蔡氏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后建蔡國,以國為氏。周武王姬發(fā)滅商王朝后,為了監(jiān)視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和管理原商朝的遺民,于滅商王朝后的第二年,分商朝之地為三:封其弟姬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其弟姬鮮于管(今河南鄭州),其弟姬處于霍(今山西霍縣),史稱'三監(jiān)'。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姬度不服,聯(lián)合了姬鮮、姬處和商紂的兒子武庚叛亂,周公東征平定叛亂,武庚和姬鮮被殺,姬度被流放而死,姬處被貶為庶人。
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96年),周公還政于周成王,周成王遂封姬度的兒子姬胡于蔡(今河南上蔡),以奉姬度之祀,史稱'蔡仲'。蔡國,是西周初諸侯國中分封較早的諸侯國之一,也是周王朝在東方的大國之一,大約與曹、陳、衛(wèi)等國齊名,國力較強。蔡國對周王朝統(tǒng)治淮河流域起過重要作用。進入春秋以后,國力漸趨衰落,只能與周圍的強國采取聯(lián)合行動以自保。春秋中期,楚國勢力進入中原,蔡國之地首當其沖,畏服于楚國。周景王姬貴十四年(蔡靈公姬班十二年,楚靈王羋圍十年,公元前531年),楚靈王在西申(今河南南陽)以重禮誘騙蔡靈公前往,將其殺害,隨后楚軍攻破蔡國都城,將蔡國太子作為犧牲祭岡山,蔡國第一次滅亡。其后,楚靈王封自己的弟弟羋居(熊棄疾)為蔡公。
周景王十七年(蔡公羋居四年,楚平王羋居元年,公元前528年),熊棄疾(羋居)即楚王位,是為楚平王,蔡國人因助楚平王平定內(nèi)亂有功被楚國復國,楚平王讓蔡靈公姬班之子姬廬為君,是為蔡平侯。為了依附楚國,蔡平侯將國都遷到新蔡(今河南新蔡)。蔡國政治地位越來越脆弱,在相繼依附于楚國晉國吳國之后,最終在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所滅。蔡國自公元前1096年正式開國,至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所滅,共傳二十五王,傳祚六百四十九年。楚國滅蔡國后,將蔡國君主及遺民遷至楚國后方的高蔡(今湖南常德),作為附庸以供其役使,大約在秦王贏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殘余的蔡國連同楚國一起被秦始皇徹底滅亡。
蔡國被楚國攻滅后,王族子孫散居到楚、秦、晉、齊等各國,或為大夫,或為平民。那時有幾位原蔡國的貴族很出名,分別叫做姬孫姓、姬射姓、姬丁姓,名字中都有個'姓'字。在他們的后裔子孫中,就以先祖的名字作為姓氏,稱姓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姓氏正宗。
另一部分源自造姓,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平民,屬于無姓自造為氏。據(jù)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其人本無姓氏,因即以姓為姓,又或蔡公孫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為氏。'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寒門平民沒有顯赫家族的家傳的姓氏,還有些人因社會地位極其低下,或因犯罪被除去了姓名逐出家族,成為無姓氏的人。這些人后來便干脆自定以'姓'為氏,并認為是最大的'姓氏',以嘲諷于那些有姓有氏的豪門大族。
華夏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