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北宋軍隊積弱的原因
有一種觀點,認為宋朝軍隊之所以越來越積弱,趙匡胤難辭其咎。
須知,唐末五代戰亂不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藩鎮權力過重,尾大不掉,其手中有地盤,有人馬,有刀槍,又控制著財權,很容易從中央脫離,造成割據一方的獨立政權。
為了改變這一弊端,趙匡胤的策略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
“稍奪其權”,即是將藩鎮所轄的州郡收回,由中央改派文官擔任知州,又加派出官員到該州任通判,以監督知州。
“制其錢谷”,即是地方財權收歸國家,各州府的賦稅收入全部上交中央,地方財政收入歸朝廷在地方設立的轉運司管理。
“收其精兵”,則要求各地檢查所統屬禁軍,把驍勇者挑選出來,編為上軍送往京師。宋朝的軍隊分禁軍、廂軍、鄉兵、蕃兵。禁軍是主力,擔負著保衛京師、戍守邊境、對外作戰、對內平亂等主要軍務;廂軍是地方軍,直接歸地方指揮;鄉兵即民兵;蕃兵則是少數民族的部落軍隊。
通過這三項措施,地方勢力大減,再也無力與中央相抗衡了。
但兩宋之亡,不亡于內,而亡于外來侵略。
由于宋朝過重削弱了地方實力,每有異族入侵,當各州府只能坐以待斃。文天祥就曾說過:“宋懲五季之亂,削方鎮而建州邑,雖矯一時尾大之弊,但國力也逐漸削弱。故敵至一州則破一州,至一縣則破一縣。”
此外,地方勢力雖然被大幅度消減了,但中央禁軍的迅速強大,也使中央禁軍的將領權力大增,威脅到了中央政府。怎么辦?
趙匡胤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方法——“杯酒釋兵權”,在吃飯喝酒的談笑間解除了手下宿將的兵權。
但,這些兵權還是得有人掌的,由誰來掌,怎么掌,才不會對中央構成威脅,仍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趙匡胤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采取的做法是:
一、將禁軍的軍權分成三份,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統領,即所謂的三衙統領。注意,三衙雖然統兵,卻無權調兵。調兵之權由樞密院執掌。北宋的樞密院有別于前代,以文官主事,僅有調兵之權,用于與三衙形成了相互制約。樞密院與三衙之間,各自獨立,相互制約,誰也無法單獨作亂。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兵權已經轉到了文人手中,宋朝以文制武的制度就此形成。
二、將全國軍隊分成兩半,一半屯駐京師,另一半戍守地方。京城駐軍與地方駐軍實力相當,同樣形成制約,誰也不敢貿然發動叛亂。
三、實行兵將分離制度,在軍隊中實行“更戍法”。某部禁軍在這兒駐守了一段時間,就要變更到另一個地方駐守。京城禁軍和地方禁軍之間,也常常進行對調。這樣一來,就剝奪了將領們的募兵權,將領們對士兵只有管理權,沒有所有權,從根本上避免了士兵成為將領私人武裝的可能。
這一番動作下來,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
但這樣一來,軍隊中兵無常帥、帥無常師,且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統兵將領失去了練兵的熱情,士兵又樂得自在,軍隊的戰斗力就不斷下降,軍事上就越來越疲軟。
趙匡胤又與趙普等重臣商討“可以為百代之利者”,討論來討論去,最后的結論是:“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奔粗挥叙B兵一法才能保證國運長久。他還說:“方兇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他覺得,每逢災年,百姓就會叛亂,而百姓之所以叛亂,不過是為了口吃的,把他們招到軍隊中來,由政府管飯,叛亂自然會平息。而在正常年份,即便有軍隊作亂,而百姓也不會參加。
由此,建立了由國家財政養兵的募兵制度。將無以為生的破產和流亡的農民招募為兵,可以防止他們當盜匪。
應該說,這種做法對緩和社會矛盾還是取得了很有效的作用。
但實行這種募兵制,軍中發放的錢糧,不但供應軍士,還必須養活兵士家屬;軍營中不單屯駐軍人,也得居住家屬。養兵百萬,實際上是養五、六百萬人。用巨額軍費養活大批脫離生產的人口,漸漸成為了宋朝的痼疾。
而且,百姓一朝應募為兵,則被輸入官府軍籍,終生為兵,行不得經商,居不得為農,生老病死皆不許脫籍為民。這樣一來,兵營里處處充斥著老弱病殘之兵。為了增加軍隊的戰斗力,政府不得不繼續招募精壯之兵。如此一來,形成惡性循環,“冗兵”現象也就越來越突出了。
不過,種種弊端,在趙匡胤時代并沒顯露,趙匡胤主要針對的,還是消除藩鎮割據、諸侯混戰局面。實際上,這方面他完全做到了。要說宋朝軍隊疲弱,也不能完全歸咎于他一人。畢竟,后來發生的事,誰也不能預料得到點到位。而且,如王安石所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后世既然發現了問題,完全可以變革的嘛。
而且,趙匡胤時代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的。
趙匡胤本人出身于行伍,有勇有謀,是打仗的一把好手。
當年跟隨周世宗會戰北漢、遼國聯軍于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在周軍初戰不利的情況下,他身先士卒、奮勇血戰,終于力挽狂瀾,扭轉了頹勢,并在周世宗的指揮下,一鼓作氣,取得了空前勝利。
其后,在征討南唐的過程中,趙匡胤更是連戰連捷,成為了亂世中的一顆璀璨的將星。
涂山一戰,趙匡胤設伏下套,干凈利落地攻拔了南唐水師大營;清流關一戰,正奇結合,分兵夾擊,將南唐軍打得落花流水。滁州城下,力擒南唐悍將皇甫暉,更彰顯其武勇本色。
以上戰績,人們只看到的是一名摧城拔寨的優秀的將領;真正把他的軍事指揮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完瑧完善的,是在他稱帝之后,調兵遣將,從全局上調度,戰必勝,平叛來國,可謂運籌帷幄之內,決勝于千里之外。
其代表作是平二李(李筠、李重進)之亂、收荊南、奪湖南、破后蜀、取南漢、滅南唐。
當然,滅國戡亂,統一宇內,是每一個開國君主都必須的經歷,似乎也不足說明其過人之處。
然縱觀中國歷史,哪一次由亂入治、由大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不伴隨著白骨成山、流血漂櫓的慘烈戰爭?國與國之間的搏殺,政權與政權之間的斗爭,從來就是你死我活,陪葬的,是億兆生民的性命。
然而,北宋代周,卻是一次幾乎沒怎么流血的政變,其過程充滿了人性化,后周皇室得到了保全,百姓沒受到什么驚擾,整個政權和平過渡。收荊南,兵不血刃;奪湖南,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破后蜀,歷時六十六天;滅南漢,用時半年;滅南唐,時間最長,花了一年。在整個統一戰爭中的時間總和,不足兩年。每一次戰爭,宋軍都順風順水,一路高歌猛進,沒有遇到什么強硬的對抗,就滅掉了敵國。對對方殺傷少,自己也基本沒什么損傷,堪稱奇跡。
要做到這一點,是跟戰爭總策劃人趙匡胤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是分不開的。
兵家有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由趙匡胤指揮下的統一戰爭也許不夠精彩,不夠奪人眼球,但他所追求的不見殺傷而已達到攻城納土的作戰方式,已達到了兵家的最高境界。
在波瀾不驚的表象下,他已不慌不忙、從容地收拾了好大一片山河,版圖面積擴至230萬平方公里。
更令人稱道的是,他曾三次嘗試攻伐北漢,三次都在形勢占優的情況下收兵。他收兵的意圖很明顯,不愿看到“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慘狀,他珍惜自己的士兵,也體恤敵國的生靈。作為一代開國雄主,他斷不能坐視燕云十六州被分離出中原之外。
但考慮到遼國軍力的強大,他把武力收取的方案放在第二位,而打算廣積錢糧,通過向遼人贖買的方式交之贖回。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旦贖買不成功,趙匡胤是不惜動用武力將之強行收還的。
同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以趙匡胤的軍事指揮才能,也一定能成功收??!
可是,一代雄主,壯志未酬,就這樣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