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剛剛通過玄武門政變登上了皇位,而北方的突厥已經不請自來,頡利可汗親自率領20萬軍隊南下,直逼渭水兵臨長安,唐太宗被迫幾乎使用了整個長安城的財富,才打大了這些討厭的家伙。不過出來混總是要還的,3年以后唐軍開始北伐,一戰生擒突厥可汗。這里我們需要回憶一下漢帝國,那位“漢武雄圖載史冊,長城內外盡烽煙”的漢武大帝,為什么在漢朝建立的60多年以后才開始基本北伐呢?
一、隋朝的發展為唐朝迅速北伐打下來基礎
打仗就是在打錢,幾乎是在拼物資的消耗。漢朝建立的時候,神州大地已經被戰火困擾了幾百年,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楚漢爭霸。長期的戰爭是人口大量下降,田地無人耕種,百業凋敝,經濟嚴重下滑。到了楚漢爭霸時期,充當徭役的男丁已經用盡,在后方負責統籌的蕭何無奈之下甚至把女人送到了前線。到了漢朝建立的初期,不要說戰馬,連皇帝的馬匹都不夠用,可見生活和經濟已經下滑到了什么地步。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下,想和匈奴進行長期戰爭完全不可能,這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發生。到了漢武帝時期,經濟恢復,終于到了收拾匈奴的時候了。
唐朝建立的初期則沒有這樣的問題。雖然隋朝末期也發生了農民起義和諸侯混戰,但是時間和規模都比秦漢時期小得多,所帶來的社會破壞性也小了很多。隋文帝、隋煬帝基本上把文景之治的工作又做了一遍,關鍵是隋煬帝既想做漢景帝,還相當漢武帝,最后才把事情玩砸了。最后搞得天下烽煙四起,最后被他的表哥李淵摘了桃子。雖然是隋末到唐朝初期,也在進行戰爭,但畢竟民間的損害沒有那么嚴重,還可以支撐唐帝國發動戰爭。何況唐太宗進行的是閃擊戰,而不是漢朝那種長期戰爭,如果按照漢朝的模式走,唐朝也架不住。
二、突厥本來就是分裂的,與匈奴的形勢不同
在漢武帝時期,匈奴還是一個整體,大單于的命令高于一切,至于南匈奴、北匈奴那是后期的事情。此時漢朝必須起傾國之力與匈奴決戰,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而唐朝的情況完全不同,突厥在和隋朝20多年的戰爭中,實力已經被嚴重的消耗。在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以后,隋唐一直采用著拉攏西突厥、圍打東突厥的戰略,這個外援也是其他時期雖沒有的。
在突厥內部使用的是多汗并立的部落聯盟,頡利可汗之所以能夠直逼長安,完全是因為利益的驅使。但在唐軍的進攻之下,所有的部落都不愿意自己成為消耗唐軍的犧牲品,都向后撤退,到了最后把大可汗放在了最前邊。并且突厥內部并不是鐵板一塊,有很多部落的首領都想成為大可汗,他們之間并不信任,這就造成了唐軍到來時的袖手旁觀。而漢匈的情況則不同,漢匈之間的戰爭是兩個進入鼎盛時期強大政權的殊死較量,雙方誰也輸不起,只能拼到底,這也是漢武帝從正值壯年拼到了兩鬢斑白的原因。
三、外部隱患加上天災,幫了唐朝的大忙
就在頡利可汗南下進攻長安的同時,西邊的薛延陀部崛起,并且一再打敗突厥軍隊。突厥遭遇了一個強敵,正在疲于應對。但是上天都不幫它,就在頡利可汗南下的第二年,突厥地區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災。牛羊馬匹凍死無數,普通部眾的飲食也發生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頡利可汗向唐太宗表示,自己愿意稱臣,以求換取唐朝的后勤支持。唐太宗多英明的一個人!他會給突厥糧食,然后突厥再南下?別做夢了,趁你病要你命,唐太宗看出了此時的突厥已經是一只紙老虎,自己是時候出兵了。
當然唐軍的戰斗力和唐軍統帥的高明指揮是分不開的。沒有李靖和蘇定方等名帥名將的指揮和唐軍將士的浴血奮戰,再好的機會也會白白浪費,東晉和南宋抓不住機會的事情太多了。除此以外,唐軍的戰術也是十分高明的,這和漢軍驃騎將軍霍去病的戰法類似。一樣都是長途奔襲,不同的是霍去病是沖著地方去的,而唐軍的蘇定方是沖著人去的。經過千里行軍成功到達突厥大營的周圍,一戰生擒了突厥頡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