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法庭不受政府和其他單位的干涉,如果庭審雙方發現有‘打招呼’或者‘遞條子’的現象,都視為干擾法庭的行為。”這是上海三中院在開庭前對當事人的特別說明。面對行政案件中當事人身份差異、訴訟地位不對等這些跨行政區劃法院的特有問題,上海三中院專門制定了全國首個《行政訴訟釋明規則》,對當事人進行有關訴訟規則的釋明,以互動化為依托,打造互動賦能訴訟平臺。現在,釋明制度已成為上海三中院行政訴訟的常態化工作,并積極向其他類型案件進行推廣。
為進一步加大并規范立案釋明工作力度,北京四中院在去年制定出臺《登記立案實施辦法》及八個菜單式工作指南的基礎上,在全市率先制定并發布了《立案釋明規則》。研究制定《落實審判責任制實施辦法》,建立差錯瑕疵案件兩級質詢和通報講評制度以及審判責任認定查究、申辯公示機制,確保權責明晰、責權統一。上海三中院重點推進審委會工作機制、合議庭運行機制、專業法官會議機制改革,確保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目前,所有已經結案的案件全部由合議庭或獨任法官作出裁判,文書由合議庭審判長或獨任法官簽發。北京四中院著力構建以平臺建設為抓手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在對原有內部管理部門集中整合、優化配置后,建設法官執業綜合管理平臺、審判業務綜合管理平臺、司法服務綜合管理平臺、隊伍綜合管理保障平臺等四大工作平臺,將涉及執法辦案、隊伍建設等各項法院管理職能全面納入四大平臺中,有效減少了內部管理層級,法院各項工作進入系統化、一體化謀劃與安排。綱舉而目張,作為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跨行政區劃法院的設立不僅克服了司法地方化,使國家事權的審判權由中央行使,更是構建公正、高效、權威司法體制的突破口,解決了長期以來司法外部行政干預的問題,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公正,通過司法形成社會正義的良性循環。(記者 喬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