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myacqkl
來源丨人民創投(renminct)
時間是2028年2月12日,元宵節剛過,城市里又恢復了往日的喧囂。你走進一家咖啡廳,挑了一張靠窗的桌子坐下,機器人服務員端來你剛剛在路上預定的飲品。透過裊裊升騰的熱氣,你望向窗外。街道上車水馬龍,但并無一處堵塞或事故。你不禁回想,自從自動駕駛和智慧城市大腦這類技術大范圍應用后,已經有多少年沒有見過堵車了?現在的城市環境也比前些年好了太多,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功不可沒。路邊行人如織,來往穿梭在一家家鱗次櫛比的店鋪里。于是你也在想著,等下要不要去那些漂亮的自助小店逛逛,選幾件貼心的小物,稍后自有快遞機器人幫你運送回家。
以上是對十年之后生活場景的一個小預測,到時世界究竟會變成怎樣,誰也不敢妄言。但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成果已經出現在如今的世界里,有些甚至已經可以取代人力勝任相關崗位,卻是不爭的事實。
以碼字為生的小編,也深深感到了來自人工智能的挑戰。在去年上海舉行的騰訊媒體+峰會現場,撰寫新聞稿的不是記者,而是一個名叫“Dreamwriter”的智能機器人。它能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嘉賓發言剛結束沒幾分鐘,一篇像模像樣的新聞稿就出爐了,速度和質量都讓參會者嚇了一跳。
新聞業講求爭分奪秒,每天都有成百篇短消息稿產生,這種工作量對于單兵作戰的記者來說確實是個極其艱巨的任務,但對機器人而言就不在話下。這則消息不知驚掉了多少記者同志手中的筆。
不止新聞業,在人工智能的侵襲下,程序員小哥哥們的飯碗似乎也不像過去那么穩當。
谷歌的兩位AI明星女科學家——李飛飛和李佳近日聯合宣布,谷歌正式推出Cloud AutoML,通過在網頁上選定你的需求(比如“我要一個能夠識別客廳的AI模型”),再上傳少量素材(比如“100張客廳的照片”),系統就可以自動生成這個AI模型!
這也就意味著,原先需要眾多AI工程師、AI科學家才能搭建好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現在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己的電腦上通過鼠標點擊、拖拽圖片等行為自動生成,一行代碼都不需要編寫,最快只需要幾分鐘就能自己造一個AI模型出來。聞知此事,程序員小哥哥們哭暈在廁所。
越來越多的行業里都出現了人工智能的影子,擔心自己的崗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正在成為這個社會的普遍焦慮。但是有人卻不這樣想。
早在2017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就發言稱:“技術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機器沒有靈魂、機器沒有信仰,我們人類有靈魂、有信仰、有價值觀,人類有獨特的創造力,人類要有自信、相信我們可以控制機器。”
會上,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發表了對AI的看法,表示:“AI正在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也會帶來新的崗位,推動新工業革命的到來,社會要學會調整和適應。”
美國自動駕駛公司Integrated Roadways創始人兼CEO Tim Sylvester也持樂觀態度,認為面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司機們不用擔心,自動駕駛給他們帶來的,將是更加光明的未來。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科技和自動化的發展一方面讓很多人失業,一方面又創造了很多崗位,這個過程不斷重復,它讓工作變得更加簡單,人們收入更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勞動力分布圖(1840-2010)
以最近的一輪自動化變革為例,從計算機到電子數據管理系統領域,縱觀自動化生產中的勞動力參與度不難發現: 雖然自動化在不斷發展,但是勞動力參與度并沒有下降,反而相比以前高出很多。
從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革命開始起飛,到2000年中期數字經濟開始加速,我們看到了勞動力參與度不斷提高。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這些職業從整體上并未受到影響。
面對人工智能的技術浪潮,社會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坐在一邊,看著科技發展,讓未來發生。社會一直需要勞動力,改變的是需要什么樣的勞動力而已。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大家也不必焦躁,我們有人工智能沒有的靈魂、信仰……人工智能會使一些就業機會消失,也會創造出新的崗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繼續充實自己,擁抱這個世界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