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法律已經得到了相應的恢復,律師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據相關資料顯示,截止2017年年底,我國律師總人數已突破36.5萬人,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律師行業中,難免會出現部分律師不謹慎造成嚴重后果。截止2016年底,因為刑事辯護出現問題被處罰的律師人數高達650人,最為律師界熟知的李莊案就是其中之一。這反映出一個問題,在刑事案件中,律師需要重視案件的風險防范,在刑事辯護中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和價值,以利于法律尊嚴和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的實現。
關鍵詞:律師 刑事辯護 執業風險 自我防范
律師不同于古代的訟師、狀師,我國《律師法》第二條規定,所謂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托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而刑事辯護律師,指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經人民法院的指定參加訴訟,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辯護權,依法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律師。不言而喻,律師的職責就是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簡單的說就是“三個維護“,即: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但是,律師在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權益保護,特別是刑事辯護律師,一不小心就會讓自己陷入困境甚至吊銷執照,更嚴重的事身陷牢獄之中。
面對如此困境,刑辯律師應當如何以防范風險、保障自身合法權益,以更好的完成律師的職業使命。
一、律師刑事辯護執業風險的原因
1.1 律師刑事辯護執業立法的嚴苛
在刑事案件中,我國法律有明確標注,刑事辯護律師不僅僅要確保辯護方的利益不受損害,還應該明確自身的權益,規范公權力。我國《刑法》第三百零六條規定,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是對律師涉嫌妨害辯護人作證罪的特別規定,這條法律無疑懸掛在律師頭上的一把利劍,任何刑辯律師隨時都可能成為劍下“亡魂”,震動了整個律師界李莊案便是其中之一。詹安樂曾說到:即使李莊是被冤枉的,他沒有教唆龔剛模編造假的證言,也沒有指使相關證人作為偽證,但是李莊并沒有任何有效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無罪。作為律師的李莊在會見犯罪嫌疑人時侯太過于粗心,他根本沒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來防范可能出現的突變情況,就更不用說來保護自己了。這無疑是律師在執業中的一種無形壓力,使得律師不能發揮真正的水平和能力。雖然新《律師法》的頒布,擴大了律師權利,對律師權利保護有所加強,但并沒有根本改變律師執業環境,風險依然存在。因此,如何降低風險、加強自我保護成為刑事辯護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1.2 律師刑事辯護執業環境復雜
首先,現在仍有一些人對律師存在偏見,律師被人視為“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訴棍,“伶牙俐齒,顛倒是非”的偽君子,“喪失立場,助長腐敗”的罪魁,不理解律師是維護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其次,一些司法人員對律師存在成見,認為律師掙錢容易,有時就故意刁難律師。再次,有事律師對案件中的證據提出異議,偵查人員、公訴人便對律師產生敵意。有的審判人員和公訴人員認為律師接受委托為被告人上訴,是跟他們作對,讓他們丟了面子,甚至產生了對律師進行打擊報復的心理。
1.3 律師的個人因素
一些律師自身素質不高,表現形式有:一是律師有成名心切的心理,這會增大執業風險。有些律師幻想一舉成名,一案成名,當追求轟動效應的欲望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的非法要求一拍即合,往往為制造有利證據而作出違背執業道德的行為。二是律師作出不恰當承諾,有些律師見利忘義,以高額收費承諾為當事人包打官司,如果案件敗訴極容易引發律師與當事人之間的矛盾和糾紛。
二、提高刑事律師的自我保護意識
在刑事案件中,律師必須要明確自己擔負的責任,自己的執業道德素養,擺正自身的位置,要正確處理好自身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切記千萬不要輕易給當事人許下承諾,因為辯護中會出現很多的變數,刑事律師應該有自我保護意識,避免禍從口出;刑事案件中,辯護律師還應該從提升自我保護意識的觀點出發,保持自己與當事人之間的距離,嚴禁因為一些利益,做出違法亂紀的事,影響自身的職業生涯。
三、律師在刑事辯護中會見,存在諸多的風險
3.1 律師在收案時候的風險
收案時,一定要做好接談筆錄,核實委托人身份。也許許多律師,特別是青年律師會認為,接談筆錄無關緊要,大家都是基于彼此信任建立的委托關系,而且委托的事項和法律關系簡單,有無接談筆錄都無所謂,但就是這種僥幸的心理,往往后期給律師造成很大的困擾。特別是在刑事案件中,大多數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都處于在押狀態,我國《刑訴法》第三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監護人、近親屬代為委托辯護人。我們需要注意審查判斷是否是監護人、近親屬來委托。因為在許多共同犯罪案件中,有的是同案犯安排人來委托套取信息,比如一些頂包的“小弟”被羈押后,真正的“帶頭大哥”就會幫小弟安排“后事”,請律師,這將導致司法機關辦案受阻,律師也存在被追究責任的風險。
3.2 律師在遞交手續時的風險
法律規定,一般情況下,律師憑三證可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那么,是否意味著律師可以不用向辦案機關遞交手續,直接憑三證到看守所會見?實踐中,根據新刑訴法規定,律師接受委托后,應當及時告知辦案機關。因此,律師在接受委托后,應當先將委托人簽署的委托書、律師事務所公函及律師證復印件,遞交辦案機關,之后再安排會見事宜。根據法律規定,律師可以向偵查機關了解案情,了解嫌疑人關押的地點,如果不到辦案機關遞交手續,就無法了解這些情況。律師只要履行了遞交手續義務,辦案機關及看守所就應當安排律師到看守所會見。這其中存在的風險是,看守所可能會以律師沒有將委托情況告知辦案機關為由,拒絕律師會見。并且在當前“掃黑除惡”形勢下,涉黑涉惡案件一定要及時上報,完成報告備案。
3.3 律師會見中存在的風險
第一,律師在會見涉黑涉惡的嫌疑人、被告人的風險。
如在涉黑涉惡的敏感案件中,會見最好先向公安機關報告,如公安能陪同會見,可以要求陪同會見。還有就是涉及容易翻供的案件,比如毒品案件,前期會見最好要求公安陪同會見,因為往往毒品案件很容易出現翻供情形。
第二,律師向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時存在風險。
律師在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是什么話都可以說,什么問題都可以回答,什么要求都可以答應的。實務中,在偵查階段律師向犯罪嫌疑人提供咨詢過程中,律師只能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講清所涉罪名的實體、程序法律法規規定,應當讓其根據法律的規定,如實陳述案件事實,而不可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何陳述。如果律師教唆作虛假供述,律師將被投訴、處罰。
第三,律師在會見時解答方面存在風險。
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明確的問題,比如“我可不可以這樣講”、“這個我要不要講”、“我要不要交代”時,律師一般以這樣的句式來回答較妥:“你這個問題是涉及主觀方面的問題,關于主觀方面,法律是這樣規定的……”,“你這個問題涉及到犯罪對象是否適格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法律是這樣規定的……”,“你這個問題,涉及到犯罪事實認定的原則,即排除合理懷疑原則的問題,關于這個原則,法律規定和實踐掌握是這樣的……”。也就是律師回答犯罪嫌疑人問題,要用法律條文及法律條文的解釋、法律原則及法律原則的解釋、基本法理、實踐規則等。而不引導、不唆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虛假辯解。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按律師明確的回答去做而又造成不利影響,其會投訴律師;律師教唆、引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怎么辯解,也會遭到處罰。
第四,會見中被監聽的風險。
在會見嫌疑人是時,由于很多看守所條件有限,會見室只有1-2 個,導致有時律師會見需要在訊問室會見嫌疑人等。法律規定,律師會見不被監聽。但這并不意味著律師可以與犯罪嫌疑人無話不談,而這些談話是否可能引發不利于犯罪嫌疑人權利保障的后果?所以,律師在會見時仍要有被監聽的意識。雖然法律規定“律師會見不被監聽”,但實際上否有監聽或監控,律師是無法把握的。因此,律師有義務在會見時把該情況如實地告知被會見人。律師提供咨詢意見,要自覺地接受法律和職業道德的約束,同時也要告知當事人要謹慎地提出咨詢問題。這其中存在的風險是律師與犯罪嫌疑人無話不談所產生的弊端,當事人可能懷疑律師不遵守保密和忠誠的職業道德,從而遭到當事人的投訴。
第五,傳遞家信中存在的風險。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親屬的話,哪些可以傳遞給,哪些不能傳遞?律師是否可以帶“家書”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看?是不是與案情無關的都可以傳遞?是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讓其簽?實務中,律師不得秘密夾帶家屬的信件、物品進入看守所,不得傳遞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要帶給對方的“暗語”,不得讓犯罪嫌疑人簽署與其定罪量刑有關的委托書、授權書等法律文件。
刑訴法擴大了律師會見權,同時對律師的約束也加強了,對律師進出看守所的各種監控和檢查會更加嚴格。有些看守所規定律師不得向犯罪嫌疑人傳遞信件和物品,如果違反了,可能導致其向司法行政部門發出處罰建議書。
有些話有可能是有特殊含義的暗語,律師也要注意,不得傳遞,否則有串供之嫌。有些法律文件,涉及犯罪嫌疑人可能轉移財產,轉移贓款贓物,隱匿、毀滅證據,則不能簽,否則可能涉嫌幫助偽造、隱匿、毀滅證據罪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犯罪嫌疑人如有要煙、讓家人朋友登錄QQ、微信、微博、告訴家屬銀行卡密碼等不合理要求,一定要慎重,如確有必要,可先征得辦案機關同意。比如,登錄QQ,QQ可能就是其在犯罪中的一種工具或者是事后向同案犯傳遞某種信息的信號。
第六,律師在會見中,嫌疑人提出立功的風險。
如果嫌疑人提出的立功也需要謹慎,一般是告知被告人依法向相關部門舉報,切勿律師代交檢舉信等。如果涉及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內容應及時報告相關機關。我國《律師法》第三十八條規定 “律師應當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律師對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委托人和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有關情況和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但是,委托人或者其他人準備或者正在實施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嚴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事實和信息除外。”
第七,律師在核實證據方面存在風險。
如何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實證據?是否可以全部展示供其審閱?在實務中律師在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實證據時,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書證、物證、鑒定意見可以直接展示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其核對。對同案犯供述、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應就其中有異議的情節,通過口頭方式進行核實。
對于同案犯供述與辯解、證人證言等言詞類證據,如果直接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審閱,可能使其產生不實辯解,一旦翻供,律師將有面臨誘導之嫌疑。
第八,律師在接待家屬時存在的風險。
作為委托人的家屬,有權向受委托的律師了解工作情況。律師是將所有了解到的案情都告訴家屬呢,還是一點都不向家屬透露?不可以將案件細節透露給委托人,更不可以透露給委托人以外的其他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密法》規定,國家偵查犯罪的活動屬國家秘密。律師如果將國家偵查犯罪的活動泄露,可能被認定為泄露國家秘密的違法甚至犯罪行為而遭受處罰。同時,律師如果將案件細節告知委托人,可能會造成委托人因救人心切而去實施串供,偽造、毀滅、隱匿證據等違法犯罪行為,從而對訴訟造成妨害。一旦發生結果,律師難逃其責。
第九,律師在案卷使用方面存在的風險。
當案件在審查起訴后,律師可以查閱、摘抄、復制全部案卷材料,對這些材料,是否有使用規則?可否復制一套給委托人?可否全部給犯罪嫌疑人審閱?可否上網披露或以其他方式公開?律師可以通過復印、拍照方式復制案卷。原則上應當全卷復制。案卷材料在庭審公開前,不能通過上網等方式公開披露,不能復制給委托人;在庭審公開后,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部分,仍需保密,不得給當事人,不能上網披露。在公開審判前,案卷應屬國家秘密,復印給委托人,屬泄密行為。在庭審公開后,方可公開。如系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庭審后仍不允許公開。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內容和情節,在解密前,不得公開。否則,輕則受到處罰,重則被追究刑事責任。這樣的案例并不是沒有。
第十,律師在調查取證時存在有風險。
著名刑辯律師王思魯說:“《刑法》第三百零六條像是懸在律師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無疑是刑辯律師執業風險的來源之一,也是許多律師對刑事辯護‘保持慎戒’的罪愧禍首”。在偵查階段,律師作為辯護人,是否可以進行調查取證?是否有權將犯罪嫌疑人所提供的作案工具提取而拒不提供?實務中,在偵查階段,辯護律師除“犯罪嫌疑人不在現場、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系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三類情形”外,不得調查其他證據。如果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也可以全面展開調查的話,那就與國家機關的偵查權存在沖突。律師取到定罪或罪重的證據,不交出來是隱匿證據,很可能涉嫌《刑法》第三百零六條規定的幫助偽造、隱匿、毀滅證據罪,嚴重的將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如果將對犯罪嫌疑人不利的證據提供出來,那就是違反《律師法》中“律師的責任是提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和從輕、免除刑罰的材料和意見”的規定,是違反職業道德,也要遭受行業處罰。
第十一,律師出庭辯護存在的風險。
在庭審過程中,律師與法官意見很多時候會出現相互左的情況,律師在庭審過程中,應當規范辯護行為,聽從法官指揮,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在與法官意見不一的情況下,應當在表明意見后服從審判長指揮,不當場與審判長對抗。遇到審判程序違法情況,在庭后以書面形式提出。如果不聽從法官指揮,可能會被視為擾亂法庭秩序,導致被驅逐出法庭、罰款、司法拘留、建議進行行政處罰等結果。
綜上所訴,刑事案件中,辯護律師應該有相應的風險防范意識,要發揮其該有的水平,維護相關的法律權益,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上開展辯護工作,如此即有利于刑事辯護律師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樣有利于法制社會的建設。在刑事案件辯護工作中,控制好刑事辯護風險,也是促進司法的發展。而律師應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自我保護意識,在刑辯工作中凸顯律師的作用,維護當事人的權益,為法制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四川永熾律師事務所 沈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