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三個朝代。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在滅掉商朝之后,實施了分封諸侯制度,大肆封賞皇族及有功之臣,如齊、燕等國就是這時候出現的。
然而,在周朝最先分封的諸侯國中,卻并沒有最終一統天下的秦國,那么秦國是何時出現的?又是如何“發家”的呢?
秦朝的先人大費(伯益)曾隨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后,舜帝給大費娶了一名姚姓女子,還讓他馴養調教鳥獸,并賜姓為嬴。在商朝時期,贏姓作為貴族時代輔佐商朝,替商朝保衛西部邊陲,商朝滅亡后,嬴氏部族便隱居了。
到了周孝王時期,伯益十六世孫非子因擅長養馬,被人舉薦給了周孝王。后來因養馬有功,周孝王將方圓50里的秦地賞賜給了非子,非子便以封地為氏,號為“秦嬴”,后人稱其為“秦非子”。此后,秦人世代為周王室養馬,并在戍邊對抗西戎。
周宣王繼位后,西戎進犯周朝,秦莊公奉命率領七千兵馬征討,并收復了犬丘。憑借功勞,秦莊公獲得了更多的封地,還被周王任命為西垂大夫。
經過上百年的經營,秦人逐漸適應了西垂的惡劣環境,各方面的實力也是與日俱增。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殺死在驪山之下,秦襄公等人響應幽王之子宜臼的號召前往勤王,并擁立宜臼為王,即周平王。
由于勤王有功,再加上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至新都洛邑,周平王感念其忠義,便將襄公封為諸侯,還將岐山以西的土地賞賜給了他,至此,秦國才得以正式建國。不僅如此,當時周平王還對秦襄公說了這么一句話:“戎人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戎人,這些土地就歸秦國。”
正是因為有這么一個約定,秦國從未停止過討伐西戎,由此獲得了大片土地,實力大增。公元前677年秦遷都城至雍,至此,秦國經過百年的艱苦創業,占領了關中平原的大片領土,終于崛起,成為了一個新興的強國。
秦穆公時,秦國參與中原爭霸,成為二等強國,僅次于晉、楚、齊;秦孝公時,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成為了戰國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孝公之后,秦國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最后一個諸侯國——齊國,中國終于進入了“大一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