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中記載著“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是孔子的名言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符合禮制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 。
這句話的語境背景是顏淵問仁。就是孔子的一個很有名的學生,問老師什么是仁的問題。孔子就說了,“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就是說,仁就是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學生顏淵又問,“請問其目。”,具體有什么要求呢?老師孔子又說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就出現了。
“禮”就是“理”。在孔子看來,人生于世,都會有欲望,合理的欲望叫天理,過度的欲望就叫人欲,所以要去人欲存天理!這四句話其實就是要人謹守內心的良知,知善則行,知惡則止,莫讓天理成人欲。如果一個人真正在這樣做了,就可能成為圣賢。
看客們看到此處可能就會些想法了,咱小老百姓,不求官不求財更不求名,求得就是一個自在舒適,成圣賢?多累啊。想怎么著就怎么著,才快活。曾經我跟一位八零后的美眉說起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話,反映是以很同情的表情望著我,說,姐,你別把自己過得太累了,有時候是你不欺負人家,人家欺負你,你管好自己有什么用?又曾經我跟一位近于九零后的美眉說起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話,反映是以很訝異的眼神望著我,說,姐,怪不得人家講你反映遲鈍,你腦子有霧啊,還人家打我我伸臉啊,我不去抽別人就對得起大眾了。因為年齡差異,沒有跟零零后的聊過,可以現如今的狀況,我有些擔心,零零后會不會以抽了別人或者是抽了多少人、抽了別人有多狠為開心取向、為人生目標呢?
我想傳統文化中是有不盡人情,需要拋棄的地方,比方一夫多妻、比方盲目迷信、比方苛捐酷刑。。。。時代進步了,自然而然地拋棄了這些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可“禮”還有沒有呢?是不是,沒有了禮的約束,人才能自由幸福呢?我看事實恰恰相反,不該看的看了,會心生歹念;不該聽的聽了,會徒增煩惱;不該說的說了,會招人記恨;不該做的做了,肯定會惡果自償。
老人們咕噥著天道輪回,佛家念叨著因果報應,就連觀家也頌揚著八榮八恥,其實禮不可廢,每個人心中都有禮,只是對自己少了些約束,只是過度關注了別人,忽視了自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