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特的地理環境 好山好水育好茶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群山逐峰相連,峽谷縱橫交錯,九曲溪水縈回穿越其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夜溫差大;典型的丹霞地貌,眾多山洞陡峭懸崖絕壁;巖凹、石隙、石縫筑石種茶,盆栽式茶園眾多;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因而得名;巖坑、巖崖、森林覆蓋率高的遮陰,茶樹承受喜歡的漫散射光,利于內含物質的聚集。
武夷山主要是火山礫巖、紅沙巖、頁巖、凝灰巖等,《茶經》即言“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爛石,風化養分齊全,結構良好,通透性好,土層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制茶有獨特的巖韻。
▼ 獨特歷史人文 富于文化特色
橫跨歐亞大陸的“萬里茶路”,是繼“絲綢之路”后又一條國際性貿易商路,歷史上被譽為連通中俄商貿友誼的“世紀動脈”,就是以武夷山下梅村為起點。據《崇安縣志》記載:“康熙十九年,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三百艘,轉運不絕。”
武夷山儒、釋、道三教同山,武夷精舍、天心永樂禪寺、止止庵,巖茶融合了儒家的中庸、佛家的空靈,道家的自然,一直豐富著武夷巖茶的文化內涵。理學大家朱熹“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天心明月”扣冰古佛望月開悟;白玉蟾云游武夷,“至一”“虛白”,止止,止其所止,正是茶人的精神寫照。
▼ 品種花色豐富多彩
武夷山素有茶樹品種資源王國之稱,豐富的茶樹品種資源是在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經過長期的雜交途徑進行基因重組與突變及先民們不斷的人工選擇,選育出千姿百態和不同品質特點的各種優良單株即單叢,又從中優中選優,形成名叢,又從名叢中逐漸更進一步選拔出優良名叢珍稀名叢,如現有的五大名叢“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半天腰”、“水金龜”等。
武夷巖茶品種繁多,品種資源極為豐富,茶家稱有上千個品種,據史料記載,武夷山茶樹有1187種,茶葉志上記載僅慧宛巖有名字可查的品種就多達264個。武夷山不愧為茶樹品種王國之稱。
眾多的名叢中,按春茶芽葉生育期的遲早分,有早生種、中生種、晚生種、特晚生種;樹型又有小喬木型和灌木型;有新叢和多年老叢。
這么多的單叢、名叢、品種株系,花色品名,讓愛茶人有了更多的選擇及小品種花色、不同時期的多樣性茶對比品鑒。
▼ 小山場小產區的精華
不知何時起,茶界里有了“小產區”、“小山場”、“小山頭”、“小場域”等等更細分的說法,而巖茶最能符合這種特征。傳統的巖茶按產地不同分正巖、半巖和洲茶。巖茶產地現在俗稱“山場”。而“山場”的命名,就主要表現在土壤和微域內的小氣候環境不同罷了。
武夷山山場的形成有著其獨特的復雜歷史地質原因,因而三十六峰、九十九巖,被巖石、斷崖、森林、溪水分割成不同的小微域環境。土壤、土層、氣候流動走向、品種等等不同,而有了著名的“三坑兩澗”---慧苑坑、大坑口、牛欄坑、流香澗、悟源澗為代表,還有慧苑巖、天心巖、馬頭巖、竹窠、九龍窠、三仰峰、水簾洞、象鼻巖、獅子峰、鷹巖等眾多山場。
喜愛巖茶的友僅以眾多山場不同,而把這些不同山場所產制的肉桂就戲稱為“馬肉”、“牛肉”、“豬肉”、“鷹肉”、“獅肉”、“象肉”、“水肉”等等,甚至鬼洞因鐵羅漢知名,就有茶友追求內鬼洞、外鬼洞的不同來細分;而吳三地的老叢水仙更是追求者何其多,可知每個山場、小微域所產制茶的滋味風格的殊異。
▼ 工藝精湛繁復 造就上等品質
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手工制作技藝被確認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精湛繁復,采摘的早晚不同、標準不同、方式不同、貯運不同,從開始就影響著巖茶的后期品質風味。
曬青、晾青、反復做青、初炒、初揉、復炒、復揉、初焙、揚簸、涼索、揀剔、復焙、燉火、歸堆、篩分、拼配等十幾道工序,層層工夫深,制作茶品精。
天氣不同、鮮葉不同、師傅不同、機械人工不同、制作場地不同、溫濕度不同等等,看青做青,又會形成不同的巖茶滋味湯感,變幻無窮。
好的原料,精湛的工藝,方能成就巖茶的精品。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滲透著制茶人的心血、汗水和幾代人的傳承匠心。喜歡巖茶,亦喜歡這種有溫度的手工技藝傳承,每一泡巖茶里,都是溫情的傳遞。
▼ 焙火的深邃神秘變化
武夷巖茶傳統獨到的手工制作技藝,主要在做青和焙火兩個階段。而傳統的焙法,則是用木炭為熱能,至今已三百來年。這種焙法,工藝獨到,焙師技藝高超。所以清兩江總督梁章鉅多次考詢武夷茶事后,在《歸田鎖記》發出感嘆“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傳統的武夷茶炭焙法,既用于焙揉后的濕茶索,俗叫“走水焙”,又用于焙干茶,俗叫“補火” 、“吃火”、“燉火”等。“走火焙”的火功要高,幾乎接近明火,使茶索迅速散去部分水份,然后攤晾,以防濕茶變紅發酸。翌日交女工揀去茶梗再焙干,然后裝箱,待春茶“下山”(結束)后,挑到茶行(莊),進行篩簸、復揀和“補火” 、“吃火”、“燉火”等精制程序。
在焙火上,根據毛茶焙火的程度可分為輕火、中火、重火三類。炭焙的技術主要全靠“經驗”。從炭焙技術上來說,很多的焙茶師傅的做法不盡相同,其操作技術復雜多變,1、受市場消費需求,2、茶葉品種,3、毛茶情況,4、溫度,5、時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傳統的巖茶炭焙法,在毛茶、精茶制作階段均要用之。這種用手工炒揉、炭火焙出的巖茶,呈蜻蜓頭、田螺尾,表面油潤,寶翠,佳者顯紅、黃、綠“三節色”。其滋味醇和、香氣純正、焦糖味明顯,葉底軟亮,并有紅邊或紅點。
武夷巖茶炭焙法是傳統制作工藝的關鍵之一,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法焙出之茶,不但味醇氣正,獨具風韻,更為耐泡,便于久存,而且具有暖胃功能。
焙火方式的不同、輕重的不同、次數的不同等,又會形成不同風格的清香型巖茶和傳統型中足火巖茶。不同的風格,以適應不同茶友的喜好,讓喜歡巖茶的友有了不同的選擇。
▼ 香氣的魅力
巖茶以不但香高,而且富于變化著稱。
武夷巖茶因小山場氣候所致、品種花色眾多決定、工藝不同影響、焙火方式的改變、沖泡方式的各異,都會形成獨特殊多的地域香、品種香、花香、花果香、果香;杯底香、掛杯香、湯底香、蓋香;蘭花香、水蜜桃、奶香乳香;叢味、棕葉味、木質味、苔蘚味等。每一杯茶香的曼妙變化,都深深吸引著愛茶人去探索。
▼ 滋味的層次多樣性
巖茶以滋味霸道知名,特別是焙火到位、存放良好的巖茶,更是風味獨特,茶友常戲稱巖茶為“男人茶”。
巖茶的滋味,苦澀、甘鮮、純爽、濃強、明銳、醇厚等等,愛茶人在不同風格的巖茶中都能有深刻的體會與領悟,以口品、以身品、以心品、以韻品,總能讓人感受到來自巖茶滋味的層次多樣性變化。
▼ 橙黃湯色的液體流動
從清澈艷麗的黃色,到金黃、橙黃、橙紅,再到老茶的紅透明亮,流動的茶湯律動,跳躍著品茶人的味蕾和身心。
透過流動的茶湯觀照,是山場、人文、風景秀麗,是開山的號子、采摘的秀麗身影;是制作的手工溫情傳遞,是傳茶人的愛意分享;是泡茶人專注的神情用心。
▼ 巖骨花香的巖韻吸引
巖韻是“山骨”、“喉韻”及其“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是“香清甘活”,是地土香、風土香;是石頭味、粽葉味、青苔味;是杯底香;是“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
是武夷山茶農、茶人評論武夷巖茶的感覺“不輕飄”、“有骨頭”、“厚重”、“長久”、“齒頰生香”、“過喉潤滑”等。
是茶界泰斗張天福高度歸納其因果的“由于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境的熏陶,遂使巖茶品具特殊的‘巖骨花香’的‘巖韻’”。
是黃賢庚的“茶水厚重潤滑,香氣清正幽遠,回甘快捷明顯,滋味滯留長久。”
是武夷山中“爛石加青苔發出的氣息”的“巖韻”最直接、最明白的感覺。
“韻”,是一種詩意的表述,是韻至心生,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好東西。是詩韻、文韻、風韻、氣韻、神韻、余韻等等。如安溪鐵觀音之“音韻”,普洱茶之“陳韻”,潮安鳳凰水仙之“山韻”,臺灣凍頂烏龍之“喉韻”,嶺頭單樅之“蜜韻”,黃山毛峰之“冷韻”,西湖龍井之“雅韻”等等。這些茶韻當都有其內涵,只是有的易于感覺,有的難于言傳而已,但恰恰給了愛茶人各自心底里最適合自己的內心關照和感覺,每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 四地烏龍茶中 以湯感韻深突出
烏龍茶按產地及形式不同來分主要有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茶友常言“春飲花、夏品綠、秋飲青、冬飲紅,一年四季喝烏龍”。可見烏龍茶受眾之廣,而四地烏龍茶又風格明顯不同,閩南以鐵觀音代表的球形烏龍,廣東以“孤高奇香”花香豐富的鳳凰單叢為代表,臺灣是以清香型為主,也是走香為吸引人。而閩北烏龍,特別是武夷巖茶是以湯感韻味厚重突出。
巖茶的韻味,特別是體現在“火功甲于天下”的焙火,以致使巖茶的湯感滋味變化層出不窮,不僅是香,更多的在于醇厚的湯感,又較多的比其它三地烏龍茶更耐存放。
香高的茶抓人,但總感覺“輕浮”“飄搖”“捉摸不定”“太過艷麗”,而韻深的茶才細品入味、動情、走心、耐人尋味。
▼ “巖茶之王”大紅袍的帶動效應
大紅袍的名聲,海內外著稱。盡管它被很多不識茶的友稱為“紅茶”,但“巖茶之王”的桂冠至今無人替代,以致于巖茶目前標準分類就是:大紅袍、名叢、肉桂、水仙、奇種五類,大紅袍被單獨成巖茶一個品類,可見其地位穩固。
正是太多的喝茶人,不知“巖茶”稱謂、不曉烏龍茶之類,但并不妨礙他們喜歡大紅袍、常品常飲大紅袍、送禮必送大紅袍、朋友之間傳播大紅袍,哪怕連劉曉慶大姐都微博說“我在朋友家喝了一泡紅茶大紅袍,很好喝!”,不知者不怪,且不管她把大紅袍歸到“紅茶”中去,但大V的影響力傳播及雖不懂巖茶,但亦喜歡、知曉大紅袍,可見市場知名度。
▼ 隔年陳的時光轉變
“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武夷巖茶,暫不論有沒有存放、隔年陳后品質更好的理論依據、科學論證,但至少制茶人、賣茶人、茶友間是深信不疑的,巖茶可存放,并且存放一二年后,滋味、湯感更順滑細膩,火氣降低不再燥感十足,品茶人的口感驗證著“隔年陳”的時光改變,也讓賣茶人、買茶人,一時賣不完、喝不完而不用擔心品質變得不好或無法品飲。
▼ 泡法的簡單 易于入門上手
由于巖茶的精制,特別是近幾年來更多的走向恢復傳統制法,使得所產巖茶,更加的韻味足、耐存放、湯順醇厚,采摘標準成熟、工藝精良、焙火到位,因此,一泡巖茶,即使是初次接觸者,按尋常泡法,不論水溫高低、器具如何、浸泡長短、可泡可煮,皆能簡單的燒水、投茶、沖泡、出湯,而成一道美味,滋味湯感不會太大明顯的落差或難以下咽。
▼ 安全衛生 讓人品飲放心
獨特的環境、小山場無法擴種、種茶制茶人的惜茶愛茶、繁復的工藝、文火慢焙、耐得高溫水泡等等,都讓巖茶品飲起來更加的放心和安全衛生。
▼ 養生功用的價值
每一種茶,在安全衛生、原料好、工藝正常、保存得當的前提下,都具有對人體的相應保健和藥用價值。比如消除疲勞、提神益思;消食除膩、止渴生津;利尿排毒、殺菌消炎;補充營養、增強體質;減肥健美、強心健體;調理脾胃、三抗三降等。
巖茶作為烏龍茶的代表,半發酵茶類,不涼不燥,中性溫和,適應大多數人的體質,特別是存放一二年后的老巖茶,更是溫順醇和不刺激、茶韻下沉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