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飯后一瓶酸奶有助消化”是在時尚女性中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有一則廣告:“XX活性乳酸菌,飯后來一瓶”。據說“XX活性乳酸菌含有兩種活性益生菌:活力C菌和黃金雙岐因子,雙益搭配,健康加倍。”
真相:自從出生那天起,人的身體就是一個細菌的樂園。即使是“講衛生”到了潔癖的地步,一個成年人體內的細菌總重量也約有1.5公斤重。一般認為,這些細菌的總個數至少是人體細胞總數的10倍。在小腸里還算地廣菌稀,每毫升還只有一千個的樣子;但到了大腸,就發生了“菌數爆炸”,一毫升里的細菌達到了上千億。
這些細菌中的絕大多數與世無爭,與人體和平相處。有一小部分不安分的,要搞點破壞“生態環境”的惡作劇,被稱為“致病細菌”;還有一些責任感較強,堅持“腸道興亡,細菌有責”的信念,代謝生成一些小分子有機酸、多肽以及維生素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從而被人類授予了“益生菌”的光榮稱號。
補充益生菌,數量和活性很重要
理論上,人是自己體內腸道菌群的上帝。本著懲惡揚善的目標,人們自然想到“補充”益生菌到體內來改善健康。在針對腹瀉、免疫、過敏、癌癥、女性健康方面,都有許多正性的實驗結果。
研究表明,益生菌的作用就像治安聯防隊,而不是特種部隊精英的性質。比如對于益生菌對于小兒腹瀉的影響,一項研究結果是這樣的:不吃益生菌的小孩平均72小時后好轉,正負誤差36小時;吃益生菌的小孩平均58小時后好轉,正負誤差28小時。
要想通過補充益生菌來改善健康,必須要“特定的細菌”、“保持活性”、“有足夠的細菌數量”而且“連續服用”。此外,不同的益生菌能夠產生益生效果的數量相差非常大。
目前研究的比較多的益生菌叫做“雙歧桿菌”。廣告中所說的“乳酸菌”是否能夠成為“益生菌”,科學家還沒有得出結論,不過一般認為它們能夠幫助雙歧桿菌安居樂業。
不過,廣告中說的“活力C菌”其實是一個商業名稱,是乳酸菌和維生素C等其他東西的混合物。初看起來,這個東西跟“益生菌”的理論符合,還加上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實在有點誘人。不過如果我們撥開試圖牽著我們鼻子走的廣告,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東東還是頗有一些疑問。細菌的存活是需要適宜條件的,這樣的活性菌飲料配方是不是它們的“溫馨小屋”?其中的活細菌到底有多少?對于消費者來說,麻煩的事情在于:現在對于益生菌產品里的益生菌還沒有質量標準和法定檢測。
改變思路,給好細菌提供營養也不錯
補充益生菌的思路是直接吃進活的細菌,類似于空投一些“好細菌”充實革命力量。此外,人們還想到通過提供好細菌喜歡的食物來扶持它們,從而壓制壞細菌。能夠實現這樣功能的食品成分就被叫做“益生元”。它們的基本特征有:必須完好達到大腸,也就是說在胃腸中不能被消化;不僅需要能被“好細菌”代謝利用,還得不能被“壞細菌”利用;還必須為人體帶來明確的好處。迄今為止,比較公認滿足“益生元”要求的有三種:菊糖(Inulin)、低聚果糖(FOS)和低聚半乳糖(GOS)。
廣告中所說的“黃金雙歧因子”其實不是細菌,而是益生元。“雙歧因子”是指能夠幫助雙歧桿菌生長,而對其他壞細菌沒有幫助的食物成分,“黃金”二字只是推銷噱頭。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叫做“白金雙歧因子”“鉆石雙歧因子”之類更酷的名字。把益生元和益生菌混在一起的東西,叫做“合生元”。 “黃金雙歧因子”其實就是一種低聚果糖(FOS)。一般來說,需要每天吃好幾克FOS才能顯示出益生元效果。也有一些人對FOS不耐受,吃進一克就能導致腸胃不適。
其實,FOS也存在于許多水果蔬菜中,比如香蕉、洋蔥、大蒜、小麥、西紅柿等。如果期待FOS帶來的好效果,補充這些蔬菜水果也都是不錯的選擇。
結論:不管是“飯后一瓶酸奶有助消化”,還是“XX活性乳酸菌,飯后來一瓶”,都不算是謠言。從科學概念上說,還算是“很有可能的”。雖然在科學證據上,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保健作用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定論”,但是這些東西也沒有顯示出對人體有害。如果喜歡它的風味,喝一喝也未嘗不可。
(摘自果殼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