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老子的“道、德、仁、義、禮”描述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甲、乙本,也就是后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老子五千言》,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高明先生采用歷史文獻學對其研究,發現當今社會流傳的各種版本,經后人篡改后已經失真,后潛心編寫一本書《帛書老子校注》,此書一出成為世人研究老子思想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老子的《道德經》(本為《德道經》,后人篡改為《道德經》)究竟是什么樣的一本書?它真是一本哲學著作嗎?

依據湖南長沙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等文物,可以知道帛書《老子》原為《德道經》,因為出土的文物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德道經》很有可能經秦漢篡改之后變成《道德經》,其內容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道家思想,而是摻雜了儒家思想,將《德道經》順序顛倒,章節打亂,修訂之后的《道德經》已然變成了“天書”。人們讀到《道德經》第一章的時候,往往會困惑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知道老子說的什么意思,從《德道經》第一章,也就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德經》開篇)來看,人們就會很容易理解老子要表達的思想,不再是一本“天書”,本文以《德道經》第一章為例,結合歷史事件,分析下帛書《老子》究竟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德道經》第一章(《道德經》今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痪悠鋵嵍痪悠淙A。故去彼取此。

白話文翻譯為:“上德”沒有“德”的內容,是真正有德(道);“下德”有德的內容,按照人為制定的“德”的內容,不去失“德”,其實是沒有“德”。“上德”無為無思,以“無”而為。“上仁”以“有”而“無為”。“上義”以“有”而“有為”。“上禮”以“禮法”而“有為”,眾人不愿意響應,就揮舞著臂膀強制推行。因此失“道”之后才有“德”,失“德”之后才有“仁”,失“仁”之后有“義”,失“義”之后有“禮”?!岸Y”這個東西,是誠信不足的產物,是亂世的開始。過去的“智識”,只是“道”表面的光華,而且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要吸取“智識”的深厚而不吸取淺薄,吸取“智識”的真實而不吸取表面的光華。因此要摒棄“淺薄光華”而吸取“深厚真實”。

通過以上翻譯,可以知道老子將人類社會的發展描述為五種狀態,分別是“道”、“德”、“仁”、“義”、“禮”,最美好的社會是“道”的社會,失“道”之后是“德”的社會,失“德”之后是“仁”的社會,失“仁”之后是“義”的社會,失“義”之后是“禮”的社會,當社會處于“禮法”的時候,誠信已經不足,就是亂世的開始。大丈夫要順應天時,吸取前人深厚真實的知識,并且摒棄淺薄虛假的知識,才能與時俱進。

老子這番話是《德道經》的開篇,闡述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強調與時俱進,大丈夫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種類似真理一樣的總結,至今仍在人類社會中發生著,下面以先秦歷史作為例子,論證下老子說的社會規律。

上古書籍《禮記.禮運》記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白話文翻譯是:在大道的運行下,天下都是公有的,選舉賢人治理天下,人人講誠信,人人很友好。所以人們不唯獨親近他們的親屬,不唯獨撫養自己的子女,讓所有人都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之類的人和身體上殘疾的人都有所養,男性有分工,女性有歸屬。憎恨商品將其扔棄在地上,不必藏起來占為私有;憎恨勞動中不肯盡力的人,不必為自己而勞動。因此陰謀詭計不會興起,偷盜、搶劫、殺人等行為不會產生,所以出門不用關閉大門,這就是大同社會。

《禮記》是一本上古書籍,經孔子修訂刪改后被后世儒家奉為經典,其實《禮記》并非孔子所作,其內容更合乎道家思想,《禮記》中多次出現“道”這個名詞,比如這篇《禮記.禮運》,開篇就說“大道之行也”,這種“大道”更符合道家思想,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更是“大道社會”。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皆說上古時期有個“大同社會”,要回到“大同社會”。儒家也認為有“大同社會”,只是認為“大同社會”不存在了。這種“大同社會”很有可能是上古黃帝時期的“大道社會”。

道家思想源于上古黃帝思想,經老子傳承發揚光大,形成黃老思想。黃帝時期,黃帝無為而治,率領炎黃子孫發展農業、手工業、建筑業等行業,建立了一個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的大同社會,這就是《禮記》描述的“大同社會”,在“大道”運行下,人人安居樂業,互幫互助,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風氣淳樸,人人幸福美滿。黃帝是天下的共主,引導人們開展日常生活,并不干預人們的實際生活,人們只知道有黃帝的存在,卻并不知道黃帝在做什么,這就是“無為而治”,人們的生活自然而然,就像在“大道”運行下正常運轉。這種社會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的社會,也是“大同社會”。

黃帝之后,由于人們生活的范圍開始擴大,社會的發展開始發生變化,東西方發生沖突,大道運行受到干擾,人們開始選舉出有賢德的人作為共主,比如選舉出有賢德的堯作為共主,堯之后便是舜,舜之后是禹,在堯舜禹期間,社會便進入了失道的社會,產生了以賢德的人為共主的社會,此時便是老子所說的“德”的社會。

堯舜禹之后,禹的兒子破壞了選舉制,建立了世襲血緣制,天下共主從此失“德”,夏朝時期的社會就進入“仁”的社會,什么是“仁”,就是以血緣關系作為“仁”的標準,形成了一個人倫社會,這種人倫社會就像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便是老子所說的“仁”的社會。

“仁”的社會歷經夏朝和商朝,到周朝得以強化,并且發展到極限,建立禮樂制度強化“仁”的社會,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便進入了失“仁”的社會,失“仁”之后就產生了“義”,春秋時期的歷史,就是“義”的社會,春秋時期講“義”的故事,比如宋襄公“仁義”的故事,歷史多有記載,這便是老子所說的“義”的社會。

到了戰國時期,連“義”也失去了,便進入了“禮”的社會,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禮”是誠信不足的產物,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戰爭中陰謀陽謀橫生,不講“道德”,不講“仁義”,“禮”的社會戰火紛飛,弱肉強食,戰國七雄爭霸的歷史就是具體體現,此時社會已經進入亂世,所謂的禮法和法律根本不起作用,所以孔子一直提倡“克己復禮”,希望用“仁義、禮法和法律”來拯救亂世,可惜孔子只是抓到了皮毛,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實質,失“禮的社會,已經病入膏肓,僅僅靠那些皮毛是不夠的。

到了秦始皇時期,依禮法治國,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禮法”,然而秦始皇只注重禮法,也是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實質,結果秦朝二世而亡,天下大亂,中國社會進入更加混亂的楚漢爭雄時期,直到漢高祖劉邦采用黃老思想,天下才進入“得道”的社會,之后文帝、景帝繼續采用黃老思想治理天下,漢朝達到盛世,此時又回到了“道”的社會。

老子所說歷史的發展規律,在之后歷史中多有體現,大道之下,天下便是盛世,比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太康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仁宗盛治”、“洪武之治”等,可以看到這些盛世,道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凡是失“道”的社會,要么走向衰敗,要么戰火紛飛。

老子描述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就像一個圓,道、德、仁、義、禮依次遞減,然后進入天下大亂的社會,大亂之后大治便會產生,然后社會便又回到了“道”的社會,如此循環,就像時鐘走動一樣,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韓湛海專欄】‖學習《道德真經》(十三)
黃帝四經 有一言,無一行,謂之誣——的 理解
老子為什么出關?魯迅說;是被孔子給逼的
《老子德道經》導讀報告
第三十八章之三上禮為而莫之應,則攘臂扔之
85.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失去道德 才講仁義(第三十八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文区| 界首市| 梁山县| 巍山| 余江县| 上思县| 吕梁市| 沅陵县| 宁晋县| 余江县| 株洲市| 香格里拉县| 丰镇市| 乐山市| 榆社县| 长泰县| 庆云县| 惠州市| 雅江县| 子洲县| 民丰县| 贡山| 吴忠市| 河北区| 襄汾县| 伊通| 武安市| 屏东县| 凤翔县| 永寿县| 西平县| 庆云县| 扎鲁特旗| 扎赉特旗| 徐水县| 隆昌县| 莆田市| 清水河县| 茌平县| 大化|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