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最近大小事也不少啊,大的呢,是在運輸過程中出現被掉包現象的茅臺;還有近期因為人工智能的崛起,劉強東宣布的“未來將全面實現“無人公司”,京東員工將從現在的16萬減少到8萬。”雖然在之后劉強東發布了聲明辟謠,但在大眾的心中還是無法抹去。當然最耐人尋味的還是京東最新發布的第一季財報。
隨著第一季財報的發布,我們在網上瀏覽的時候首先入目的就是“營收、凈利潤大幅度增長”。沒錯,京東2018年第一季度交易總額達到了3302億元,凈營收達到1001億元,同比增長33.1%,凈利潤達到15.2億元,創下了京東季度利潤新高。但是,小編眼睛一瞇,發現并不簡單。從京東創立以來,吹得最高的無非就是營收增長,哪怕虧損了10億,京東的營收和交易總額總是能保持60%以上的增速,可以算是京東的招牌了。但是,從2016年開始,這個優勢就開始走下坡趨勢,比如2017年,同比增長才達到40%。而且,在營收增長這方面,蘇寧在以前還是被京東按在地上摩擦的小萌新,直到2018年,蘇寧的增速成功的超過京東。
而在如今的資本市場,有人說現在最看重的不是凈利潤而是營收增速,即使你利潤下滑,交易總額降低,只要營收高速增長,依然是資本家的小可愛。所以,隨著京東的營收增速回落,造成的后果就是京東市值下跌。
當然,京東的財報也不是只有下跌,比如活躍用戶比起過去12月3.018億,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7.6%;京東旗下的京東物流基本完成了25.2億美元的融資,占京東物流全部稀釋攤薄后總股份的19%,仍為控股股東。京東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資金及短期投資總額達到499億元。而且京東金融也在5月達到了200億美元的估值。
看著其實京東過的也還可以,但是,稍微對比一下,看看京東的死對頭阿里巴巴,雖然交易總額達到2502.66億元,但營收增長達到58%創歷史新高,其中電商業務收入2140.2億元,同比增長60%。這么一個對比可以說是很扎心了,而阿里巴巴的月活用戶達到了6.17億,一下子比京東多了一倍。再來看看蘇寧的財報,營業收入496.2億元,同比增長32.7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2.15%。這個增速,可以說比京東高出了不少。這么一看,京東相較于阿里巴巴和蘇寧的飛速增長,在近年來一直都處于下跌狀態,并且回升希望不大。而且自發布財報后,京東股價直接下跌5.22%,大約蒸發市值218億元。
雖說京東現在給出的還是什么“八個季度盈利”“凈利潤創新高”“營收大幅度增長”等口徑,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京東在近年俞現疲態,而京東最近也開始轉向線下發展,未來的趨勢如何,還是要看京東自身能否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