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2日電影《英雄本色2018》導演丁晟發長文質疑光線傳媒開始,這一出涉及3700萬影片宣發費用的糊涂大戲就正式上演了。在這二十多天的時間里,從丁晟個人懟光線發展到了丁晟與北京文化懟光線,而光線是說什么也不拿出相關費用明細。在外人看來如此簡單的事情,為何光線傳媒如此執著呢?這3700萬糊涂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整個事情的起因,就是因為《英雄本色2018》的宣發方光線傳媒被影片的導演丁晟質疑,并被要求提供《英雄本色2018》的宣發費用明細,用丁晟的話說就是“花多少,請給個明細,沒花完的,請退回來”。但是光線卻一直拒絕公布宣發明細,并稱丁晟作為影片并沒有知情的相關權力。但隨著事情慢慢發酵,影片的出品方北京文化也加入到了死磕光線的隊伍中來,在5月23日向光線拋出了十條關于電影宣傳費用明細的責問。
其實,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不斷發展,一部電影的宣發費用從曾經的不足10%,到如今的超過50%都已經是人之常情,但這錢花到了什么地方,干了什么,投資方也是一頭霧水。就像這部《英雄本色2018》,1.5億成本,包含了3700萬的宣發費用,卻只拿回6000多萬的票房,這對于本片最大投資方北京文化來說,顯然不能接受。但是,北京文化如果想要通過搜集證據來進行法律維權,非常困難,畢竟宣發費用在電影市場中一直是筆糊涂賬。所以只能通過制造輿論來維護自身權益。
那么事件另一方的光線為什么就決意不肯給出清單呢?一方面是因為光線自身占據這法律優勢,有恃無恐;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行業內一個不可言說的潛規則。在電影行業中,如今宣發方吞沒部分宣發資金已經成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一個情況,一般的時候,發行方對于宣發費用的使用情況也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不過這次的《英雄本色2018》可以說是血虧,光線有十分強硬,這才會讓北京文化如此激動。
實際上,光線想要拿出一份明細報表并不是什么難事,但是與其拿出清單被輿論甚至是監管質疑,還不如就堅持不給。但是,這3700萬的糊涂賬,還是反映出了國內電影產業缺乏成熟監管機制的問題,畢竟只有一個透明清晰的市場環境,才能讓行業得到更加良好的發展前景。就像P2P行業中的信息披露一樣,只有投資人能夠清晰掌握投資資金的流向,才能讓市場環境變得更加合規健康,進而更加放心的選擇P2P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