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小小商學院!
事例:樂樂已經4歲了,是一個很活潑的小女孩,可是樂樂媽媽最近很煩惱,因為樂樂媽媽發現只要有什么事情惹樂樂不高興了,樂樂就會拿自己的腦袋朝墻上撞,而且這種行為已經不止一次了!樂樂媽媽當然不舍得女兒傷害自己,可是又怕如果每次女兒這樣做自己都妥協,那不是等于縱容孩子了嗎?
其實這是樂樂在表達自己的情緒。通常不當情緒的表達方式有三種:爆發型、壓抑型、自罰型,而樂樂這種就是典型的自罰型。樂樂為什么會做出這種自罰型的舉動呢?
原因:
1、想法決定情緒。無論孩子還是大人,發脾氣的時候肯定是因為他人或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產生了不開心的想法。
2、杏仁核動了,理性中樞的控制作用收到了抑制。我們大腦分為理性中樞大腦皮質和感性中樞杏仁核。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一旦遇到了讓自己生氣的事,感性中樞杏仁核就會動起來,阻礙我們理性中樞大腦皮層的思考。
3、把情緒做出來了,而不是說出來了。他不好意思或者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只好選擇了用行為來表達。
4、認為爸媽是愛自己的,傷害自己能讓他們傷心或妥協。像樂樂一樣選擇自罰型來發泄自己的情緒的人,很可能就是基于這種原因。
每個人都有情緒,每時每刻都會用情緒,好的情緒當然歡迎,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管理,將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危害。
危害:
1、影響人際關系。如果在家里,父母還能包容自己的孩子,一旦走出社會,他人不可能會給予同樣的包容。對于那些時不時就會爆發的“小火山”,估計大部分人都會避而遠之。
2、傷害自己。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除了傷害別人影響人際關系,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這對我們自己的傷害尤其大!“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不好的情緒對我們身體的傷害可能超過我們的想象。
3、在情緒失控時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當我們的情緒占主導地位的時候,做出來的事大多都十分沖動,沒有經過理性的思考,冷靜后,往往后悔不已。
那么用什么辦法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情商專家張怡筠博士告訴了我們一“停、想、行”三部曲,我們既可以自己來運用,也可以把它交給我們的孩子。當然,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我們最主要的是在面對孩子問題的時候運用這個方法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方法:
1、停。先深呼吸,然后自己數一數身邊有多少種顏色,大概數5到6種顏色就可以了,這時候主管我們情緒的杏仁核就會適當安靜。
2、想。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這么生氣這么傷害自己有用嗎?能解決問題嗎?第二個問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是想這么生氣,讓他不好過,還是只是想告訴對方,我想讓他用另一種方式對我呢?想明白了這兩個問題,我們就能更加冷靜。
3、行。可以把自己的情緒和對方說出來,而不是做出來。告訴他,他這樣的行為讓自己產生了什么情緒。同時提出自己希望他能怎么做。
結束語:
其實,最主要的是我們父母得先做到上面幾點,孩子都是模仿高手,如果你是管理情緒的高手,孩子也一定差不到哪兒去。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