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滿清跟西方列強的接觸交往,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自1793年英國使者馬嘎爾尼來華到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止,滿清自認為是天朝上國,西方國家乃是蠻夷,結果被列強虐了又虐,按在地上一再摩擦。
第二個階段是1860年到1894年甲午戰敗,這一階段為洋務運動階段,朝廷上下開始承認技不如人,西方國家船堅炮利,還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是還是認為天朝的制度是好的,韜光養晦,埋頭苦干學習西方科技,師夷長技以制夷就能干翻西方列強,直到甲午戰敗,老大帝國居然輸給了一個新興小國,洋務運動為之夢碎。
第三個階段是1900年庚子事變后到1911年滿清覆滅,朝廷總算認識到不僅僅是技術不行,制度也大有問題,經濟和制度密不可分,兩條腿一條往左一條往右是不是長久之計,開始下定決心改制,進行維新變法,對于戊戌變法諸人,不用其人而用其政,五大臣出國留洋考察君主立憲制度,開啟了清末新政時代。制度的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在清末出現了一個經濟發展的小高潮,宛如回光返照。到1908年慈禧去世時,清朝的財政收入為2.3億兩白銀(不含關稅,因為庚子賠款關稅被西方列強掌控了),而鴉片戰爭前所謂的康乾盛世清廷的財政收入最高也不過4000余萬兩白銀,1908年的財政收入是其六倍左右。
然而慈禧去世后,新上任的滿清權貴不舍得放棄手中既得利益,打壓漢人督撫和地方立憲派,搞了個皇族內閣,逆歷史潮流而動,最終在袁世凱等漢人實力派和革命黨的相互配合下,滿清小皇帝被逼遜位,宗室和八旗被歷史的車輪碾壓,跟白俄貴族類似,由特權階層淪為歷史的塵埃,如之前的鐵帽子王爺、鐵桿莊稼戶成為車夫、伙計者比比皆是??梢姴蛔鏊谰筒粫?,選擇決定自身的命運。
2
第一個階段以1793年(乾隆58年)英國派遣馬嘎爾尼為使節,率領使團來華,為乾隆祝壽為開端,之前清廷并未跟列強有個正式的接觸。
馬嘎爾尼率領100多人的使團來華,主要目的是希望中方開放口岸,跟中國通商。但由于禮儀之爭,清廷要求馬嘎爾尼三跪九拜,馬嘎爾尼只愿依拜見本國元首時的禮節,免冠單腿行禮。最后雙方不歡而散,乾隆拒絕了馬嘎爾尼的開放通商要求。但馬嘎爾尼一行也不是全無收獲,他們從北京天津一帶南下,走到東南沿?;貒@一路走來,馬戛爾尼對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記錄成書——《馬嘎爾尼訪華日記》。在日記中,馬嘎爾尼記載了普遍的、隨處可見的貧困和饑餓。使得西方了解到當時的中國并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天府之國,吃飽和穿暖仍是當時普通老百姓最大的夢想,而且由于貧富購買力有限,商品經濟發展滯后。
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是饑餓的盛世,靠的是億萬龐大數量的奴隸血汗堆砌的財富,供應一小撮官僚、八旗權貴享受罷了。滿清黔之驢的本色已經暴露在西方列強面前,而當事人仍不自知,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在40余年后的鴉片戰爭中被打得一敗涂地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了。雖然被稱作鴉片戰爭,但在當時人們并沒有認識到鴉片的危害,只不過是把之當做一種普通的商品,類似于煙草、咖啡、茶葉之類。滿清跟英法等列強之間爆發戰爭,主要還是規則、制度的不同,兩種文明之間的碰撞。例如滿清要求鴉片商人連坐的法律,不知曉也不認同通行的國際規則,一再毀約,甚至抓捕、殺害談判代表,是戰爭開啟和擴大的主要原因。
開戰之初,滿清上下盲目自大,認為英國不過是蠻夷小邦,不堪一擊。在戰局不利時,官僚階層欺上瞞下,上報給皇帝的全是“七戰七捷”之類的好消息,哪怕是林則徐也未能免俗——雖然林是清官,是睜開眼睛看外界的第一人,但是他也是科舉官僚體制培養出來的封疆大吏,自然也無法抗拒制度的陋習。
要說問題的根源,還是出在制度和皇帝身上。就像王小波在《花剌子模信使問題》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凡是給君王帶來好消息的信使,就會得到提升,給君王帶來壞消息的人則會被送去喂老虎。結果該國君王聽到的都是好消息,直到蒙古大軍兵臨城下紙包不住火了才得知,“百戰百勝”的軍隊早已被蒙古消滅殆盡。滿清皇帝也與之類似,那位大臣說實話,英夷船堅炮利難以取勝,只可和談,則必然被罷官下獄,反之則加官進爵。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上有所好,下面必然迎合,咸豐自然聽到的都是一片大捷,卻被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倉皇逃往熱河避難,連皇家園林圓明園都被燒了。咸豐先是死要面子,連使者不肯下跪都覺得丟份子,這下連首都都被“夷人”攻陷,為開國以來未有之大劫,淪為天下笑柄,氣急攻心之下,一命嗚呼,也結束了一個時代。
3
經過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燒,滿清朝廷上下終于意識到,西方列強武力要勝過中國一籌,打是打不過的。怎么辦?朝廷上下想出了一個辦法,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制夷,這就是洋務運動的開啟。洋務運動并非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地方督撫發起,朝廷事后默認的運動,也就是說,并非是頂層設計官場主流輿論認同的改革,這也為洋務運動后來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在同太平軍的交戰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撫就開始跟西方列強合作,給下屬團練裝備洋槍洋炮。曾國藩能夠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南京),其九弟曾國荃功不可沒。曾國荃率領不到萬人的湘軍,孤軍深入南京城下,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領20余萬大軍回援,結果猛攻月余,卻拿雨花臺曾國荃湘軍營壘無可奈何,固然有曾九帥善守的因素在內,但湘軍武器精良、彈藥充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太平天國覆滅后,李鴻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撫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短短幾年中,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鑄鐵、煉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裝備了湘軍、淮軍。他們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操炮學堂等一批軍事學校,培養了大量的軍事人才。
洋務運動后期,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還將業務發展到外國,打破了外國航運公司的壟斷局面。之后,中國近代礦業、電報業、郵政、鐵路等行業相繼出現。輕工業也在洋務運動期間也得到了大力發展,1880年,左宗棠創辦蘭州織呢局,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鼻祖。中國近代紡織業、自來水廠、發電廠、機器繅絲、軋花、造紙、印刷、制藥、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建立起來的。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中國的民用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工業的基礎。
清朝的經濟在這其間迅速發展起來,依靠著經濟作為后盾,左宗棠也于1877年平定回亂,收復了新疆,清廷儼然一副中興的模樣。
然而,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制度跟經濟割裂的矛盾也開始逐漸顯露出來。就像一個人兩條腿走路,一條向左、一條向右,如果不能一致的話,早晚會跌倒。
洋務運動只是學習和模仿了西方的技術,并沒有對清廷的文化制度進行變革,文化、制度與經濟不兼容,問題越來越嚴重,雖然享受這西方技術帶來的便利,但是官僚權貴階層的主流思想是反西方文化制度的,清流們以謾罵西方文化和洋人為榮。
這從官僚權貴階層對待郭嵩燾態度就可以看出來。郭嵩燾曾經出任廣東巡撫,是中國首位駐外大使,曾經出使英國7年,郭嵩燾可謂是中國深入了解西方世界第一人,根據其出使英國經歷和日記,郭嵩燾整理了一本《使西紀程》送回國內。在書中他的觀念比起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派觀念更進一步,而是提出了“自強求富”的概念,以商代戰,學習西方的制度文化,虛心面對西方文明,尤其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郭嵩燾說西方列強也有2000多年文化,尤其是英國“政教、文明、大學教育”領先,不可以夷狄視之。
郭嵩燾
這可捅了馬蜂窩,洋務派學習西方的技術都算了,郭嵩燾居然說泱泱大國,需要像夷狄之國學習文化制度,這種“慕洋犬、漢奸、走狗”,自然要大罵特罵。連與他同行的副使劉錫鴻也出來揭發他,列舉其三條罪狀:
“游甲敦炮臺披洋人衣,即令凍死亦不當披。”
“見巴西國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為小國主致敬?”
“柏金宮殿聽音樂屢取閱音樂單,仿效洋人之所為?!?/span>
甚至連郭嵩燾招待外國人不用國粹的茶葉而上糕點、學習英文等等都被列為其罪行。
在滿朝士大夫的唾罵之下,郭嵩燾的《西行紀程》被朝廷下旨毀版禁止發行。即使如此,朝廷中那些守舊派還想治郭嵩燾之罪,得李鴻章、曾紀澤(曾國藩之子)救援才得以脫罪返回家鄉長沙。然而,等待他的卻是全城遍貼揭貼(大字報之類),辱罵他“勾結洋人、出賣祖宗”等等,1891年,郭嵩燾在極度的壓抑中病逝,終年73歲。
郭嵩燾逝世后,李鴻章為其請謚號,清廷不許。上諭特別強調:“郭嵩燾出使外洋,所著的書籍,頗受外界爭議,所以不為其追贈謚號?!弊鳛橐幻饨罄?,死后朝廷不給予謚號,連蓋棺論定的評價都沒有,是一種嚴厲的羞辱。
朝廷上下風氣如此,所以數年之后,因為盲目排外對11國宣戰,導致庚子大禍,也有其必然性。只學技術,不變文化制度,終究行之不遠。
4
甲午之戰,中國以四萬萬之人口老大帝國,居然敗于島國日本之手,不僅僅是一些人分析的慈禧挪用軍費、北洋艦隊多年購置新艦之類的表層原因,其實北洋的裝備更日軍各有所長,無論是艦隊還是淮軍的槍炮,并不存在技術代差,最初的戰斗雖然有所損失,但是也并未全面崩盤。只是在進行消耗戰時,淮軍和北洋難以持續而全面崩潰。從理論上來說,滿清是大國,無論是人力和財力均遠勝日本,消耗戰支持不下去應該是日本才對,然而事實上卻是恰恰相反。
這是因為日本已經是一個完成了制度變革的現代化國家,而滿清沒有制度改革,還是一個前現代化國家,地方督撫各自為政,管理和后勤系統的效率跟日本沒法比。李鴻章以北洋一個集團敵一個國家,自然難以維系,而且北洋和淮軍是李鴻章賴以起家的本錢,要是全部折損了就難以立足,所以最終不敢跟日本拼消耗而大敗。
甲午戰敗后,標志著只學技術、不改制度的洋務派運動破產,1898年,親政后的光緒和維新派人士開啟了戊戌變法,準備改制維新,結果僅僅百余日就失敗了。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一是在于維新派人士像康有為等人動機不純,只是為了權力而變法;二是光緒生在深宮,長于婦人之手,能力有限,操之過急,在百日內下上百道詔書,令地方無所適從;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閑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書被阻而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引發了整個官僚階層反彈。
光緒皇帝
改革并不是有個正確的方向就行,而是需要一個切實可行的步驟和路徑。就像一個人得了重病,需要徐徐圖之,而不能不考慮身體的承受能力。光緒和康有為等人變法的目的也不純正,有奪權的私心在內——作為一個皇帝親政后想掌握權力排斥舊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得穩步推進,光緒重用像康有為等沒有經過歷練的舉人士子,僅僅是因為支持變法就一步登天,難以得到整個官僚系統的認可。而且康有為的能力也有限,無法駕馭突發事件——像想出勸說袁世凱“圍園劫后”之類的餿主意,結果斷了光緒的前途和性命,可見其謀略水平之低劣。朝廷中像李鴻章等洋務派大臣其實是支持維新變法的,可是光緒因為受其老師翁同龢跟李鴻章的私人恩怨影響,把李鴻章排斥在外。
就連光緒的六叔,因為支持洋務派而被稱之為“鬼子六”的奕訢,在臨終時特別讓光緒提防一個人,此人是康有為。奕訢告訴光緒,“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也。”可惜光緒并沒有聽進其六叔的忠告。
奕訢
在戊戌變法失敗后,由于朝廷中支持變革的進步力量受到了清洗,保守派掀起了一波反彈,最終釀成庚子事變大禍。欲要其滅亡,先要其瘋狂。守舊派的自我作死埋葬了自身,在慈禧以“誤國”為由,把守舊派大臣拋出去作為替罪羊后,朝廷上下的守舊派遭到了覆滅性的打擊。清廷進入了清末新政時代,社會的風氣為之一變,之前人人把出洋看做苦差事,不愿送子弟入新式學堂、留洋,庚子事變后則人人爭先恐后送子女留洋,出使西方稱為爭搶的熱門差事。清廷的財政、經濟狀況也有所好轉,又一次出現了“中興”氣象。不過1908年慈禧去世后,日子稍一好過,滿清新權貴們又出來作死,又想著獨攬大權不愿跟立憲派和漢人督撫分享權力,打壓張之洞、袁世凱等漢人督撫,出臺皇族內閣令地方士紳大失所望,最終埋葬了清廷。這些在樓主的文章 《庚子事變啟示錄》和 《清末新政,帝國最后的回光返照》 等文中都講過,就不再復述。
洋務運動的失敗有其必然性,因為洋務運動只涉及技術層面,不涉及制度和文化層面的變革,只是一種不穩定的過度狀態,發展下去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進行全面的制度變革轉型;另一種是后退回到老路上,其實從歷史的大趨勢來看,后退也是死路,必然帶來經濟的衰退和動蕩,最終還是要轉到制度變革轉型的道路上來,不過是多轉了一個圈多了一番曲折而已。
就像庚子事變,守舊派想倒退的結果不過是禍國殃民害己,無改歷史的大趨勢。歷史就像大江大河,雖然蜿蜒曲折,但是大方向不會變,最終結果不會變,個人和各個集團的選擇只是決定的自身的命運而已。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制度、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既得利益集團,最終都將被歷史拋棄、碾壓,退出歷史的舞臺,不管其當時看上去是何等的氣焰洶洶、不可一世。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作為時代的見證者,只需要冷眼旁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