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是關于理財的政事, 也就是政府如何理財, 財政的本質是提供公共物品。 稅收是政府不用支付任何代價就可以從居民手里拿到的貨幣或實物。 財政和稅收是最古老的經濟概念, 可是財政政策卻是很近才有的事, 財政政策就是政府借錢、 花錢買東西, 以及變動稅收。
負債不一定就是壞事,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 大量的人失業, 東西又堆積如山, 賣不出去。 政府經常用發國債的方式借錢, 搞點赤字。 這不是壞事, 而是好事。
因為物品的邊際效用遞減, 消費者買得差不多就不會再買, 而是把錢留在手里; 企業有錢也不愿意投資, 因為東西已經堆積如山, 誰也不敢再生產。 你手里的錢, 閑著也沒有用, 正好可以借給政府, 還能生點利息。 政府拿了你的錢,就可以把堆積如山的東西買走一部分, 它這一買, 就會產生鏈式反應, 帶動別人買, 市場上剩下的東西就越來越少。 東西賣出去了, 就要繼續生產。 繼續生產, 就要把原來失業的人請回來。 經濟中的失業和東西過剩就都消除了, 雨過天晴。
財政政策是很有效的, 眼下金融危機能否結束, 主要就看各國財政政策的發揮了。
嚴格地說, 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家所說的經濟政策只有兩個, 一個是財政政策, 一個是貨幣政策。
人們經常談論的其他政策, 如產業政策、 收入政策, 嚴格來說都不是經濟政策, 因為它們不普遍,也不規范。
政策還有個特點, 即所有的政策都是短期的,都是“權宜之計” , 而不是長期的、 一成不變的。政策需要根據經濟運行的情況適時進行調整。
在短期, 一個國家均衡的GDP, 或者說最佳的產量, 是由總需求決定的。 所以, 政策的作用就在于調節總需求, 讓它達到適當的水平。財政政策的作用也在于此。
財政( public finance) , 全稱叫“公共財政” , 指政府的財政收支活動, 是與“私人財務” ( private finance) 或“企業財務” ( corporate finance) 相對應的概念。
財政是個古老的范疇, 可以想像, 自從有了國家, 有了政府, 有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也就有了財政。 在古代, 中國的中央政府一般有六個核心部門, 也就是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和工部。 其中的戶部, 就相當于財政部。 生活在今天的人, 對財政都不會太陌生。 比如各國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四個部門一般是內務部、 外交部、 國防部和財政部。
大家耳熟能詳的漢語的“財政” 一詞,意思是政府的理財之道。 古代中國把今天的財政叫做“度支” , 也就是計劃一下怎么花錢。
財政之所以不可或缺, 是因為它有重要的職能。 財政第一個也是最核心的功能是提供公共物品。
所謂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 私人物品, 是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物品。 排他性就是可以排除他人消費, 最典型的是用價格排斥, 你不花錢, 就被排斥了。 競爭性是說你的消費會影響別人消費, 比如一個蘋果, 我吃了你就不能再吃, 我和你就構成了競爭關系。絕大多數消費品都是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可以通過市場提供, 因為提供私人物品可以收費, 不交費的人便不能消費這個東西, 所以, 生產者可以賺錢。 我們衣食住行的多數商品, 都屬于此類私人物品, 如食品、 衣服、 房子、 汽車和飛機等。
除了私人物品, 人們還需要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非競爭性的意思是, 不管你怎么消費, 都不影響別人消費。 原因是我的加入并不會追加任何費用。
有這種商品嗎? 當然有。
比如國防, 不管原來有多少人享受國防的保護, 現在又加進來一個人, 或者一些人, 這些新加入者, 對原有的人消費國防, 有沒有影響? 沒有。國防還是照原來的樣子保護原來的人, 后來的人也受著同樣的保護。 因此, 國防就具有非競爭性。
非排他性是說沒法阻止別人消費, 或者說阻止別人消費的代價太高, 以至于技術上不可行。 你要阻止別人呼吸, 即消費空氣是很可笑的, 也根本做不到。
非排他性的經濟意義是無法收費, 如果能收費就可以排他了。市場一般不會提供公共物品, 因為提供公共物品不能收費, 價格是零, 不會賺錢, 還會賠錢, 而市場的本質是追求利益的極大化。
如果你提供了公共物品, 那么提供的成本由你一個人承擔, 可是你不能收費, 而所有人都可以免費消費, 所以, 商品的好處大家共享, 應了那句老話: “辛苦你一個, 幸福千萬家。 ” 在經濟學里,這叫“搭便車” 。 你花了錢, 別人就可以免費享用。 而你自己不能獨享, 只能享受千萬分之一, 你當然不愿意。 即使現在愿意, 也不可能持續這樣。
破產自不必說, 別人也會把你當做傻瓜的。 一個人一生當中肯定會做一兩件傻事, 可是不會一輩子做傻事。公共物品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基礎教育、 環境保護、 基本醫療等, 它們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
最有名的是“海邊礁石上的燈塔” 。 1848年, 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最后舉了這個例子, 從此經濟學家就把燈塔作為公共物品最經典的例子了。 所有經過礁石的船只, 都受到了燈塔的照耀和指引, 可是卻不必付費, 同時收費也很困難。 燈塔, 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 個人或者市場不是完全不能提供公共物品。 比如, 有人會自己出資創辦希望小學, 但是這只是個案, 如果完全依賴私人或者市場的力量提供, 公共物品就一定會出現提供不足不夠的情況。 你不可能憑一己之力解決天下所有失學兒童的上學問題。 其實, 這是政府的義務。 所以,必須有非市場力量的介入, 也就是政府的主動介入, 而政府介入的含義就是政府出資, 也就是通過財政提供。
嚴格來說, 財政提供的只能是公共物品, 不能是私人物品。 由于歷史的原因, 在某些過去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 至今財政還保留有不少的私人物品支出。 這是違反公共財政的本來含義的, 也是不公平的。 在財政收入總額一定的條件下, 私人物品提供多了, 公共物品就會提供不足。
在資本主義大危機之前, 各國政府遵循著守夜人的角色, 差不多就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 中說的三條: 提供國防; 建立嚴正的司法機構; 建立有限的公共設施或者公共工程。 財政嚴守收支均衡的原則, 基本不舉借債務, 即使由于戰爭需要借債,待戰爭結束也會立即償還。
大危機使得嚴肅的學者和經濟學家不得不重新審視政府的角色, 政府干預經濟生活成了此后的常態。 財政也不再嚴守收支均衡原則, 而是發行國債, 主動造成財政赤字, 以增加總需求, 解決只有私人部門必然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于是財政在提供公共物品等基本職能之外, 又有了調節總需求的作用, 財政政策應運而生, 直到今天。財政政策包括兩個方面: 收入和支出政策。 收入政策就是稅收政策, 支出政策就是政府開支政策。
英國有句諺語: 只有兩件事情不可避免——死亡和納稅。 稅收的英文“tax” 源于拉丁文, 原義就是“必須忍受” 。
稅收是政府強制向居民和企業征收的貨幣或者實物。 稅收的必要性首先在于提供財政收入, 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一般達到90%以上; 其次,稅收還是重要的經濟政策手段。 稅收政策的調整關乎所有人的利益, 必然影響人們的消費和投資行為。稅收有三個特征: 強制性、 無償性和法律規范性。
強制性是說, 政府征稅并不問納稅人是否喜歡, 實際上征稅經常違背納稅人的意志。 理性的人追求的是自己利益的極大化, 現在, 自己的東西要被政府拿走一部分, 當然會不高興, 如果采取自愿交換的辦法, 政府就征不到稅了。 所以征稅采用的是強制的手段, 也就是說政府征稅最后依靠的是暴力手段, 而國家本質正是暴力。
根據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 可以想像, 最初人民與剛剛出現的政府之間有一個契約, 人民自愿放棄使用暴力的權力, 而交由政府專門行使, 政府是暴力的壟斷者, 如果人民再行使暴力, 就是犯罪了。 一個人如果不納稅, 就可能面臨法律的制裁。正是強制性保證了政府取得收入的可靠。
無償性是說政府取得稅收后, 不用給納稅人任何回報, 拿了也白拿。 因為如果是有償的, 就沒必要征收了。 有一個口號說稅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 表面上看稅收是有償的, 但是這不是經濟學講的有償。 經濟學的有償指的是個別有償, 一對一的有償;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不是個人有償,而是整體有償。 稅收當然是用之于民, 不用于民,不然能用到哪里去呢。 但是對一個具體的個人來說, 你交不交稅、 交多少, 與你從政府利用稅收的支出中得到的利益, 并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
法律規范性的意思是, 政府征稅依據的是法律, 是預先規定好的, 不是隨意征收。 亞當·斯密就說過, 稅收再不公平, 為害尚小, 但是稅收稍不確定, 為害甚大。 如果納稅人不知道要交什么稅、 交多少, 橫征暴斂就不可避免。稅收的這些特征, 使政府能夠取得穩定足夠的財政收入。
對于稅收的傳統作用, 馬克思說得很形象。 他在《道德化的批評和批評化的道德》 中說: “官吏和僧侶, 士兵和女舞蹈家, 教師和警察, 希臘式的博物館和哥特式的尖塔, 王室費用和官階表, 這一切童話般的存在物, 早在胚胎時期, 就已經安放在一個共同的種子——捐稅之中了。 ” 稅收的傳統作用, 就是為政府供應公共物品提供財力支持。經濟大危機之后, 稅收開始成為調節總需求的重要工具。
稅收成為調節總需求的工具的原因在于, 當宏觀經濟出現總需求過剩, 存在通貨膨脹壓力時, 政府可以增稅, 這樣企業和個人用于消費和投資的收入就減少了, 消費和投資的減少, 就降低了總需求, 進而引起均衡GDP下降, 過熱的總需求就可以降下來, 經濟就會趨于穩定。
相反, 當宏觀經濟出現總需求不足, 失業嚴重的情況時, 政府可以通過減稅, 增加個人的可支配收入, 以此來擴張總需求, 增加均衡GDP, 增加就業, 就像當初凱恩斯所建議的那樣。政府開支是財政政策的另一翼。 政府開支是政府支出的全部, 包括政府購買支出和轉移支付。購買支出是指政府花錢后, 得到了相應的商品和勞務, 比如國防支出, 政府就得到了武器和士兵的勞務。
轉移支付是指支出后沒有相應的商品和勞務相對應, 相當于以政府為中介, 把一部分人的錢轉移到了另一部分人手里。 比如中央財政對扶貧地區的支出, 以及對下崗職工生活費的支出, 都屬于轉移性支出。
政府購買影響總需求這一點很容易理解, 因為總需求包括四部分: 消費者的購買、 廠商的需求、政府的購買和凈出口。 政府購買本身就是總需求的一部分, 政府購買支出增加, 總需求就增加。
轉移支付不能馬上影響總需求, 但是所有的轉移支付最終會變為消費者或者生產者的消費和投資, 當后者購買商品或者投入品的時候, 總需求就增加了。
財政政策之所以有效, 能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核心工具之一, 是因為財政政策有乘數效應, 也就是倍增效果。 乘數效應是因為宏觀經濟中的消費者和投資者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你的支出就是他的收入。
假如現在經濟處于蕭條時期, 到處是積壓如山賣不出去的商品。 有這么幾個人: 第一個人是賣手機的, 第二個人是賣ipad的, 第三個人是賣圖書的, 第四個人是賣電腦的。 第一個人想買ipad, 可是他的手機沒有賣出去, 沒錢買ipad; 第二個人想買幾本書看, 可是他的ipad沒有賣出去, 沒有錢買書; 第三個人想買電腦, 可是書賣不出去, 沒錢買電腦; 第四個人也是如此, 他也有想買的東西, 但是因為電腦賣不出去, 也買不了。這時, 人們都想要換新手機, 于是手機可以很快賣出去, 第一個人就有錢去買他早就想要的ipad了; 第二個人賣出去ipad,就可以買書看; 第三個人就可以買電腦; 第四個人的電腦賣出去了, 就可以買自己中意的東西。 最終對手機的支出可以引起一系列對其他產品的購買,這個鏈條在理論上是可以一直延伸下去的。 經濟中的總購買, 就可以是最初購買支出的若干倍。 而所有的購買都是總需求的一部分, 所以最初的一筆支出可以引起數倍于原來的總需求。
財政支出也有類似的作用, 最初一筆不大的支出可以引起后續一系列個人和廠商的購買支出, 這就是財政支出的乘數效應。
正是因為有乘數效應, 財政支出不必很多, 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正如“四兩撥千斤” 的效果。
財政政策有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之別, 所謂擴張性政策, 是指擴大總需求; 而緊縮性政策是指縮小總需求。 擴張性財政政策包括降低稅收、 增加政府開支等; 緊縮政策則相反, 是增稅和減少政府開支等手段。
如果政府決定把稅收的總規模降低100億元,假定總需求和均衡GDP只增加了100億元, 那么這個效果就非常輕微了, 基本上沒有什么作用。 實際上, 當稅收減少100億元后, 總需求和GDP可以增加數倍, 比如500億元。
如果政府把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 嚴格來說是免除費用額, 也就是生活費) 提高, 從1000元提高到5000元, 每月收入在5000元之內的, 現在就不需要交稅, 那么其可支配收入和購買力就提高了, 消費支出也增加了, 比如增加了1000元, 這是對個人來說由于減稅而增加的直接的消費量。
而這個增加的消費一定會變成別人的收入, 別人的收入增加后, 也會去增加消費, 這個過程就如滾雪球一樣不斷進行。 所以, 一個單位消費的增加會帶來一連串消費的增加, 由于最初100元的消費增加, 可能最后全社會的消費支出會增加1萬元,這就是稅收的乘數效應。
企業也一樣, 如果政府決定降低企業所得稅的稅率, 企業的稅后利潤就比原來增加了, 企業跟消費者一樣, 也會因此增加對投資品的購買, 即增加投資。 某一個企業增加的投資, 即購買機器設備的錢, 會變成其他企業的收入, 其他企業也因此會增加投資, 這就是投資的乘數效應。政府購買支出也會有乘數效應, 其道理與個人消費者是一樣的。 如果政府增加購買支出, 出售這些物資的組織就獲得了來自政府支出的收入, 它們就會增加自己的消費或者投資。
當然政府購買支出增加與稅收的變動有區別,政府購買支出本身就是總需求的一部分, 只要購買支出增加, 總需求就增加, 其后還會發生乘數效應。 而減稅并不直接增加總需求, 它只有通過消費者或者企業增加自己的消費或者投資才會引起總需求增加。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政府購買支出的乘數要大于稅收的乘數。 因此, 減稅100億元和增加購買支出100億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后者更明顯些。
也因為政府購買支出的效果更佳, 所以當經濟出現衰退時, 政府往往采取增發國債、 造成財政赤字, 進而增加政府購買支出的手段, 以迅速扭轉經濟頹勢。
當經濟出現衰退時, 減稅也是可選擇手段, 但是, 減稅需要經過法律程序, 而且還要經過消費者和企業的中間環節, 取決于后者的反應如何, 所以效果要來得遲, 這叫做“政策時滯” 。 還有, 減稅的方案容易通過, 因為符合多數人的意愿。 但是,如果將來發生某些需要增稅的情況, 再增稅就困難了, 所以, 政府要慎重使用減稅刺激經濟的辦法。
康熙皇帝曾經下圣旨: 永不加賦。 從康熙51年, 也就是1712年開始, 新增加的人口不再交人丁稅, 也就是人頭稅( 每個人必須交的稅) 。 實際上這道圣旨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 從1722年開始, 康熙的繼任者雍正皇帝開始推行“攤丁入地” , 即取消人丁稅, 把其納入對土地的課稅, 總體稅負反而增加了。 所以, 永不加賦成了具文。 減稅很難。
當然, 如果減稅能刺激消費和投資, 讓總需求增加, 經濟繁榮, 即使不提高稅賦, 稅收自然也會增加。
為什么在美國過去100多年的歷史上, 戰爭期間美國的經濟情況明顯好于非戰爭期間? 就是因為戰爭時期財政增加軍費開支, 本身就增加了總需求, 而且政府的這種開支還有乘數效應, 使總需求成倍增加, 從而使總產出增加、 就業增加。財政政策在執行中, 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擠出效應” 。 當政府不斷增發國債、 增加支出時, 經濟中的儲蓄都被政府吸收過來了。
我們知道, 企業的投資最終來自于家庭的儲蓄, 當政府拿走了儲蓄的絕大部分, 私人部門或者企業能夠獲得的份額就會減少, 企業不得不爭奪這少部分剩余的儲蓄, 這時, 利率就會迅速提高, 利率提高的結果就是企業投資下降。
這就相當于政府用自己的支出和投資把企業的投資給擠出去了。 如果發生了嚴重的擠出效應, 比如說政府的100億元錢支出可以擠出企業的100億元投資, 則政府支出增加的政策效果就等于零, 因為它所增加的總需求與私人部門減少的總需求相當。 如果政府不拿走這100億元, 企業也會增加100億元的投資。
什么時候會發生擠出效應呢? 很顯然, 當政府的擴張性支出引起了利率提高的時候。 一般來說,當經濟中存在嚴重的失業和資源閑置, 比如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大量堆積賣不出去時, 擠出效應是不存在的。 因為企業不敢投資, 生產什么都賣不出去,企業的投資意愿很小, 不會去爭奪資金, 利率也不會上升。 此時政府應該大幅度增加支出。
當經濟中的失業不嚴重, 接近于充分就業, 同時資源的閑置也不嚴重時, 擠出效應就會出現。 因為這時經濟比較景氣, 企業對未來比較有信心, 會有增加生產、 增加投資的欲望, 利率會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政府支出會發生擠出效應, 但是并不嚴重。 這時經濟中出現的情況是, 均衡GDP增加, 同時價格總水平也上升了。 政府支出100億元, 也許只擠出了民間的10億元, 整個經濟的總需求還是增加的。如果經濟已經達到充分就業狀態, 基本沒有閑置資源( 如機器和設備) 可以利用, 這時候, 即使企業增加投資, 也不會增加產量, 因為在充分就業和沒有閑置資源的情況下, 經濟中的實際產出已經達到生產能力的極限, 增加投資只能提高價格水平。
比如, 在經濟接近充分就業的時候, 一個企業繼續增加投資, 增加雇傭工人, 但是閑置的機器很少, 失業的人也很少。 此時失業的人多是自愿失業, 就是說, 他們覺得現在的工資水平太低, 不如自己在家閑暇來得合算, 這才不工作。 如果讓他們工作, 就得付出很高的工資, 可是即使他們加入進來, 產量的提高也是微乎其微的, 因為畢竟人數不多, 而且由于這些人要求高工資, 原來已經在位的工人也要求同樣的高工資, 而工資是產品成本的最主要構成部分, 因此產品的價格會明顯上升, 于是價格總水平上升。 讓閑置的機器投入生產, 也有類似的效果。
所以, 在經濟接近充分就業的時候, 政府如果再增加財政支出, 只能加劇資源緊張, 造成價格上升, 而不會增加產出。 這時候的擠出效應就是100%了。
所以有人把凱恩斯開創的宏觀經濟學叫做“蕭條經濟學” , 因為凱恩斯當時寫《就業、 利息和貨幣通論》 的時候, 針對的是資本主義岌岌可危的時期, 而他的赤字財政主張, 就是要把資本主義從經濟蕭條的泥淖中奮力拽出來。 只有在經濟蕭條的時候, 財政政策才沒有擠出效應, 效果才昭彰, 財政政策是蕭條經濟的一根救命稻草。
還要提及的是, 凱恩斯的名言是: 在長期, 人會消亡。 所以, 他的宏觀經濟學不關注長期問題,只關注短期。 短期就是經濟有繁榮有蕭條, 而且交替出現, 經濟的主要問題是失業和通貨膨脹。 短期, 也就是經濟呈現周期性變化的時期, 宏觀經濟學所要解釋和解決的, 就是經濟為什么繁榮和蕭條, 如何防止經濟過熱, 如何讓經濟走出蕭條。 而在長期, 經濟將是平穩的, 無所謂繁榮和蕭條。 失業和通貨膨脹都不會存在, 比如沒有人會失業一輩子。
所有的政策都是為了熨平短期內的經濟波動,政策都是短期有效的, 所以, 政策的一大特征是經常變化, 就像孟子所說的: 此一時也, 彼一時也。
正因為如此, 財政政策的決策者需要對宏觀經濟情勢有正確的判斷, 該出手時就要出手, 該收手時也得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