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男性功能在幾百萬年來一直在退化?因為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丁丁骨”。
100多年來,在人們提起生物進化的時候都會遵循這么一個概念,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來的。從發展的角度上看,生物進化的過程確實是逐漸地去適應當時的自然環境。而人類的進化從古猿再到如今的人類,最明顯的是我們擁有了智慧,擁有了思想,讓這個世界擁有了文明!當然也失去了很多,比如渾身的毛發又或者形態上的變化,無論是多了還是少了都是在更好地適應整個環境。但最近館長有了一個新的發現,男性的功能似乎沒有在遵循這一個規律!
之前有一個傳言,說男性比女性多一塊骨頭,隨后就有專家出來辟謠,表示中國男性和女性在身體骨頭的數目上來說是一樣的,都是206塊,只是男女之間骨架的結構是有區別的。都分為頭顱骨、軀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個部分。但是兒童的骨頭比較多,要比大人多11、12塊,就是說有大約217~218塊,而初生嬰兒的骨頭多達305塊。那傳言中的這一塊到底是什么骨頭?館長認為就是開頭說的那個“丁丁骨”。
“丁丁骨”,學名陰莖骨。這是大多數哺乳動物身上普遍存在的,為了配合丁丁,丁丁骨的形狀也是棒狀,平時藏在動物的腹部,當交配時會有肌肉將它們推出,將丁丁的肌肉組織撐起來,這樣丁丁在使用過程中就可以保持堅挺的狀態。那么這么有用的一塊骨頭,為什么會被淘汰呢?接下來我們來淺談一下丁丁骨存在的優勢和為什么我們會失去丁丁骨!
丁丁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45億年前至9500萬年前,這個時間段處在有胎盤和無胎盤的哺乳動物分化之后,但又早于靈長目和食肉目動物的共同祖先出現之前,所以靈長類和食肉類動物的共同祖先是有丁丁骨的。而靈長類動物有兩個物種在歷史的長河中把丁丁骨給進化掉了,它們就是人類和蜘蛛猴。就連與人類血緣最近的倭黑猩猩都保留了丁丁骨。說了這些,丁丁骨到底有什么用呢?館長了解后也是捶胸頓足,為什么這么好的東西就進化了呢?我們接著說!
丁丁骨的繁殖優勢
一,確保丁丁堅挺,丁丁骨并不像其他的骨頭一樣與其他的骨骼連接,而是一根獨立的骨頭,在準備進行基因交流的時候,丁丁骨被肌肉從腹中推出,頂在丁丁末端支撐著肌肉,讓丁丁保持堅挺的姿態。
二,延長交配時間,丁丁有了丁丁骨就不容易因為一些因素導致丁丁疲軟,從而導致時間太短。有了丁丁骨的加持,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延長交配時間。當然除了人類,對于自然界的其他動物,時間的延長可以大大提高雌性的受孕幾率,更加有效和快速的讓雌性受孕可以增加雄性自身遺傳物質的傳遞,也就是血統更加純正。
三,刺激雌性排卵,丁丁骨的形狀雖然是統一的棒狀,但不同的生物在丁丁骨末端,都有著不一樣的形狀。比如靈長目的環尾狐猴和倭黑猩猩的丁丁骨,分別只有幾厘米和幾毫米,而壯年海象的丁丁骨長達60公分,占到其體長的18%。形態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像叉子,有的像勺子,有的像有尖刺的笊籬,有的光溜溜的像一根細棍,有的邊緣帶有鋸齒;有的末端帶著鉤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奇怪怪的形狀?難道,自然界的動物也玩得這么花?并不是,這是因為有些動物沒有交配時是不會排卵的。例如貓和獅子,如果沒有進行交配是不會排卵自然就不存在受孕的情況,所以有些動物的丁丁骨為了刺激雌性排卵會長出各種形狀,增加接觸面,從而更有效地在交配中刺激排卵,提高受孕的成功率。
四,生育保護,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形狀的丁丁骨,那除了一些可以刺激排卵的其他的還有什么作用呢?該不會,自然界的動物就是玩得這么花吧?再次否定!形狀各異的丁丁骨用途肯定也是各異的,例如鉤狀的丁丁骨可以將前面交配的雄性精子清理出雌性體內,確保自己的繁殖幾率。有些可以更好地將精子送入體內,而有些則是防止外漏或者防止雌性掙脫。
從各種角度上的研究來講,動物進化出丁丁骨的目的就是為了繁殖,提高受孕率,并沒有其他的花樣。但同為動物的人類而言,丁丁骨的退化似乎不是一件好事,為什么這么多好處的丁丁骨偏偏被人類弄丟了呢?
弄丟的丁丁骨
從上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丁丁骨的出現并不是讓動物有更好的風花雪夜,而是更好地進行繁殖,那么為什么人類的丁丁骨會退化消失,也跟人類的繁殖環境和方式有著直接關系。
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這么一句臺詞“春天到了,萬物復蘇的季節,意味著動物們的交配季節也降臨了”,什么意思呢?在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動物世界里,動物們的交配并不是為了找快感,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為了提高幼崽生存率,所以大多數動物會把交配繁育后代的時間集中在某一個季節,那么會產生的問題就是,競爭性非常強!一年中往往只有特定的那么幾天集中能量辦大事,時間緊,加上野外環境時刻面臨危險,又要和同類之間進行競爭,因此就很需要丁丁骨的加持來提高交配效率和繁殖成功率!
而我們人類就不一樣了,除了我們人類沒有固定的發情期之外,對比其他的動物應對環境的能力也更強。再說內部爭奪,通常情況下一個在族群中居于主動地位的雄性都會擁有多位伴侶,而那些處于從屬地位,且身形較小的雄性則很少有機會能延續自己的種族。并且根據考古學家估計,人類在幾百萬年前的地猿時期就已經初步形成一夫一妻制度。也就是說,群體內部有了小家庭的區別。家庭的出現,減少了群體內部,為爭奪配偶而產生的競爭。內部更加團結。成年地猿的男性和女性長期生活在一起,組成一個個小家庭,男性開始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父親的加入,使母親擁有更多資源,撫養自己的后代,于是幼兒的成活率明顯提高,群體的繁殖變得更成功。長期穩定的繁殖條件使得人類的丁丁骨變得如此多余,這也是導致丁丁骨退化的直接原因,因為它感覺不到它的價值!
丁丁骨是原始社會的產物,在長期穩定的環境下根據《進化論》的解釋,優勝劣汰,退化是必然的,畢竟作為提高繁育率的工具并不是動物界拿來提高快感的。但回到我們現代的社會,人類的基因交流活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繁殖這么一個目的,那么丁丁骨會重新根據人類的需求進化回來嗎?答案不得而知,只能把它留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