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孩子不像以前那么聽話了?
為什么原本品學兼優的孩子,忽然就不想去上學了?
為什么他越來越不愛跟我們溝通,老是跟我唱反調?
為什么孩子的情緒變得越來越脆弱,受不了一點打擊?
為什么他總是沉迷手機、游戲?
……
不少家長都被這些“為什么”困擾著。
兒童的世界并非無憂無慮,也有不被看見的痛苦。他們承受著看不見的壓力,又因為年齡太小無法抒發負面情緒,只好把自己變成“問題兒童”來引起家長的注意。如果家長對此放任不管,孩子的問題會愈演愈烈,不僅出現行為上的問題,還可能出現心理上的問題。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的數據顯示,導致學生抑郁的因素中,除了人際關系外,家庭關系是造成孩子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占比69.57%。
圖源:《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
父母什么樣的行為容易導致孩子抑郁?下面這幾種教養方式值得警惕。
01/
父母的高期待,讓孩子對未來誠惶誠恐
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中有一位6歲的小嘉賓,名叫可馨。
在媽媽的安排下,她從3歲開始上課外班,5歲學小學一年級的課程,6歲準備接觸金融理財課。
可馨的一天都被各種各樣的活動、學習計劃安排得密密麻麻。
圖源:綜藝《老師請回答》
為了嚴格規范女兒,媽媽還立下家規,內容都是可馨對自己的要求。
可馨很懂事,雖然覺得媽媽嚴格,但是對媽媽的要求,都認真聽從,努力執行。
圖源:綜藝《老師請回答》
可馨在母親的高期待下一天天長大,身上的問題也漸漸暴露了出來。
比如她有明顯的強迫行為,擺畫筆時必須順序一致;她社交困難,基本沒有朋友;更讓人心疼的是,小小年紀的她在鏡頭前說“我不快樂”。
圖源:綜藝《老師請回答》
為人父母想要子女出人頭地,能夠有能力、有底氣走好人生之路,出發點是沒有錯的,但過高的期待,只會傷了孩子。
前兩天還看到一個孩子的故事:
13歲的小A,就讀于北京重點中學,成績保持在年級前20。除了成績優異,她的興趣愛好也很廣泛,擅長鋼琴、歌劇,熱愛閱讀,有上千本書的閱讀量。
這樣一個在外人看來十分優秀的小孩,卻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感,沒有自我。
她說:“因為母親,我沒有童年。她是名校的博士后,雖然躊躇滿志卻仍有很多遺憾,我就是她消除遺憾的工具。”
如同一個提線木偶般,一直被選擇、被安排。甚至在她確診抑郁后,媽媽還是把持不住控制孩子的心理。
圖源:《極限17:滑魂》
《少年派》中王勝男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最初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一個健康普通的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要求越來越高,胃口也越來越大,得隴望蜀貪心不足。”
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父母經過這樣的自我反思,那么也許一切還為時未晚。
圖源:《少年派》
02/
父母的高掌控欲,讓孩子找不到價值感
北大教授徐凱文曾講過一個高中生小B的故事:
小B的父母都是北京高校教授,父母是高知,家境優渥,按理說,這種家庭出身的孩子應該比其他孩子少很多煩惱。
可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孩子竟然曾經兩次爬上樓頂,想要跳樓,所幸最后被救了下來。家人非常不理解,為什么好好的孩子,養著養著就抑郁了?不得已,父母帶著孩子去做家庭團體咨詢。
還沒開始咨詢,一家三口便開始吵架。父母認為,他們給孩子提供了更高質量的生活,孩子吃得飽、穿得暖,人生已經很幸福了,為什么還要尋死覓活?
小B一聽就急了,說:“難怪你們一天到晚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從來就沒感受過吃不飽穿不暖的不幸,怎么會覺得吃穿不缺就是幸福呢?”
父母問:“那你覺得什么才是幸福?”
小B說:“幸福,就是能夠被你們尊重,平等對話。僅此而已。”
父母一聽也急了,我們怎么不平等不尊重了?怎么不民主了?什么都讓你自己做決定,什么都讓你自己做選擇……
小B崩潰大吼道:“對,你們是什么都會讓我發言、聽我意見,讓我做決定。但是你們一定會證明我的決定是錯的!我的意見從沒被尊重過!”
證明孩子的選擇是錯的,不都是升學、選專業這樣的大問題,而是一些生活的小細節。
比如前兩天我在公交車上聽到的一對母女關于晚上吃什么的對話。
媽媽問女兒想吃什么,女兒說隨便。媽媽說“今天你來做決定”。
女兒說,吃炸雞和漢堡。媽媽說,這是垃圾食品。
女兒說,那吃水煮魚?媽媽說,這個太油膩。
女兒說,吃肉夾饃好嗎?媽媽說這個沒有蔬菜,營養不均衡。
女兒不說話了。
媽媽繼續問,吃什么?女兒看都不看拋出一句,隨便。
回到小B的故事,其實很多父母都能意識到要尊重孩子,但是到真正的操作層面卻執行不了,這就是“假民主家庭”。
父母的眼界、經驗、閱歷相比于孩子當然更優越,他們確實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這種看上去幫孩子避開了很多岔路和雷區的行為,同時也抹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
過于束縛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往往會讓孩子內心反復受挫,也更容易出現精神和心理類疾病,陷入不良情緒的漩渦。
每一個孩子,最終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世界。他們需要更多的嘗試和經歷,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才有了理解世界的智慧、對抗挫折的勇氣和做出選擇的能力。
03/
父母的貶低和打擊,讓孩子的內心孤立無援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題目是“為什么孩子會離奇的抑郁?”
底下有個高贊回答:
小時候,走在路上被車撞了,會被罵為什么不躲開。
錢被同學偷了,會被罵不誠實,亂花錢還撒謊。
考試時,眼睛和鼻子被別人惡作劇弄傷,血流不止,可挨罵的仍然是自己:“為什么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被“貶低式教育”傷害過的孩子們。圖源:網絡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說孩子幾句沒什么大不了的。還有一些父母覺得“驕傲使人退步”,出于“言語打擊以歷練其志”的初衷,希望通過打擊教育能激發孩子的斗志。
父母的出發點是為孩子好,但是,過度的打擊和貶低,讓孩子深受其害。
當孩子發現遇到任何事情,都成了自己的錯,遇到困難和挫折,父母給他的只有指責和貶低時,他的信心會被一點點消磨掉,自尊被一步步打擊。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評價是他認識自我的通道。孩子在父母那兒都得不到認同感和存在感,那他的價值感和安全感又從何談起呢?
這不僅影響孩子形成健全的心理和正確的價值觀,甚至還會導致他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畏畏縮縮,無法自信的社交。
前陣子有一個新聞,湖南張家界一名12歲的小女孩因為不能忍受媽媽的“貶低式教育”離家出走了。
警察和她聊天時,她一點都不自信,反復說“我的成績很差”“我沒有給媽媽爭氣”。
實際上,女孩的成績雖然不是班上第一、第二,卻也名列前茅。但在父母的貶低教育下,她覺得自己真的很糟糕。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語言虐待”,語言虐待因為看不見傷痕,留不下證據,所以不如身體虐待容易引起注意,但它的傷害可能比身體虐待更加嚴重。
圖源:微博
愛孩子,就真的要好好說。
父母消極否定的話語,可能摧毀孩子心底生機勃勃的綠蔭;父母積極鼓勵的語言,可以成就孩子向陽而生的人生。
04/
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忽視,是另一種“家庭暴力”
43歲的吳月琴(化名)是一位抑郁癥孩子的媽媽。大女兒13歲那年,她生下了二胎。2020年,大女兒被確診為抑郁癥,之后轉為“雙相情感障礙。
在社交媒體上,吳月琴寫下超過8萬字的日記,反思著自己教育的失敗,家庭的裂痕對女兒造成的創傷。
從她的日記敘述中發現,因為家庭拮據,兩口子一直在努力掙錢,讓家庭變得更好,不自覺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一次又一次忽視中,孩子的狀態變得越來越差。
其實,大女兒在小時候就向父母抱怨過:“為什么上班不能陪我,放假更不能陪我。”
圖源:吳月琴的日記
父母在努力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卻忽略對孩子來說情感陪伴與回應同樣重要。
貴陽,一個13歲的小男孩患上了抑郁癥。在他確診后,他的媽媽還一直在旁邊抱怨:“你有啥好抑郁的,我們掙點錢,全都給你花了,我們現在這么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嗎?我們一天天的壓力多大啊,你還抑郁了,你愁死我算了。”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與這個世界最深最緊密的鏈接,而糟糕的家庭關系,得不到的理解、關注、關愛,成了斬斷這個鏈接的利刃。
很多人都有童年情感被忽視的刻骨記憶:
考到好成績興奮地回到家,卻沒有得到表揚。
興致勃勃向父母分享學校發生的趣事,而他們只是專注自己的事情。
和朋友們鬧了不愉快,滿臉沮喪回到家,但在廚房里忙碌的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你的異樣。
想和爸媽多呆在一起,但他們卻因為工作繁忙無暇顧及。
有了弟弟妹妹,總覺得爸媽對自己的愛少了一點。
……
當孩子的分享和情感傾訴得到的只是敷衍時,久而久之,孩子會在這種環境下變得沉默,不愿意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所見所得,從而導致親子關系變得疏遠。
情感忽視大多是無意識造成的。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吃飽喝足,還要情感上的滿足。當孩子在父母的陪伴、關懷下,情感需求被充分滿足,他的內心才是豐盈的,他們也才更有勇氣直面人生的種種挑戰。
孩子是那個說出真相的人。不管是抑郁癥,還是其他身心問題,它是來提醒你:你的家庭可能生病了,它需要修復,需要幫助,需要治愈。
它是來告訴你,核心問題是:這個家里的情感聯結斷了,家人之間沒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們找不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所以比起批判和對立,我們更需要的是理解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