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提到孫悟空,讓人念念不忘的有兩個關鍵詞 ,“金箍棒”和“緊箍咒”。說到“緊箍咒”,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悟空怕極了它,每每提及,腦海里都是電視劇里悟空疼的死去活來的畫面。其實,悟空怕的真的是“緊箍咒”嗎?恐怕不止這么簡單。
1、“緊箍咒”背后的勢力不可小覷
在書中第十四,唐僧收悟空為徒,二人西行路上悟空打死了幾個強盜,遭唐僧指責,悟空一氣之下甩下他走了,后經東海龍王勸告回到唐僧身邊,哪知觀音菩薩與唐增設計,加之當時的悟空如小孩子一般的單純心性與好奇,自己就戴上了“緊箍咒”,發現上當之后悟空是對唐增起了殺心的,原文中這樣寫到:他口里雖然答應,心上還懷不善,把那針兒幌一幌,碗來粗細,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長老口中又念了兩三遍。這猴子跌倒在地,丟了鐵棒,不能舉手,只教:“師父,我曉得了。再莫念,再莫念。”
取經路上,悟空能殺死唐僧的機會很多,但他后來并沒有這樣做,這一點我們原文中似乎給了答案:行者大怒道:“不消講了,這個老母,坐定是那個觀世音。他怎么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與我,他必然先曉得了。你若尋他,他念起來,你卻不是死了?”悟空真的只是怕觀音菩薩也會念“緊箍咒”嗎,也不盡然,他此刻已經明白,這“緊箍咒”并不限于唐僧,也不限于觀音,它背后的勢力是以如來為首的整個佛教,想到如此這般的關系鏈條,悟空自然也就收了心性。
2、孫悟空觀念的轉變
書中孫悟空第一次棄唐僧而去,行到龍宮時東海龍王對他說了這么一句話,“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其實,在東海龍王的這番話中,悟空讀到了有用信息,如果自己不保唐僧取經,到底是成不了正果的,沒準兒又被壓個五百年,向往自由的悟空是承受不來這一點的。所以,其實悟空在這里就已經轉變了觀念,若回去后未戴上那“緊箍咒”,他也會保唐僧取經。
3、“緊箍咒”并不一定真切存在
在書中,悟空幾次三番受到“緊箍咒”的折磨,印象比較深的當屬“三打白骨精”,我們知道悟空最后臨去前是希望唐僧能去了這咒的,奈何唐僧也沒有辦法,而后又有幾回悟空曾幾番想要擺脫這“緊箍咒”,直到最后修成正果他依然念念不忘,書中第一百回寫到: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么《緊箍咒》兒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這似乎可以讓我們腦洞大開一下,“緊箍咒”也許并不是戴在悟空頭上的東西,而是他心中的一份執念,悟空渴望自由,在意束縛,一路磕磕絆絆,內心幾番掙扎,終到修成正果才內外合一。佛語有言“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凈。”執念沒了,這所謂的“緊箍咒”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孫悟空怕的并不是“緊箍咒”,而是這背后的層層厲害關系,綁住孫悟空的也并不是“緊箍咒”,而是他自己的執念。正所謂“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我們如果可以冷靜客觀地面對一切,自然可以省掉不少麻煩,也算是成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