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大到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小到個人日常生活用品的買賣,實質都為商品交換。在這其中,契約無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可謂合作的社會,有合作就需要契約進行約束,來達到最終的各取所需。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活動大都是通過契約制度來運營,或者可以契約制度來解釋,因而有人說這是契約時代的到來。
盡管“契約”充斥著整個社會,但究竟什么是法律上的契約?這是首先應該予以明確的問題。
一 契約是什么?
一般認為契約是一種合意,由兩個或多個交互行為意思表示的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契約首先是在自愿、自由且能互相理解相對方意思表示的情形下達成的一致,能夠設立、改變或消滅法律關系的行為。
今天漢語中所謂的“合同”,在中國古代甚至是在民國時期稱為“契約”?!墩f文》里有如下解釋:契,約也?!抖Y記》注:契,券要也。書契是民事關系的記載方式,中國早已有之。有史料記載,我國西周后期及春秋時期便已有過相當發達的契約制度?!吨芤状髠?系辭傳下》有言:“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發以察?!边@一時期的契約又可分為“傅別”、“書契”、“質劑”三種形式。“傅別”用以“聽稱責”,是解決“貸而生子”過程中的債權債務關系的,即有息借貸契約。“書契”用以“聽取予”。鄭玄注云:“書契,謂出予受人之凡要。”賈公彥疏:“取予謂于官直貸不出子者?!薄百|劑”用以“聽買賣”,即貨物買賣契約?!捌跫s”這個合成詞最早見于《魏書·鹿悆傳》:“還軍,于路梁話誓盟。契約即固,未旬,綜果降?!?/p>
那么,“合同”又是怎么來的呢?合同是古代契約演變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紙尚未發明時,契文是刻在簡牘上的,發明紙之后,則在紙上書寫契文。為了取信和對質,便在分別寫有契文的左右兩契并合處寫一個“同”字。這樣,立約人雙方的契紙上便各有半個“同”字。遇有爭議,便將兩契相合,“同”字齊合,則屬原契無疑。后來又索性將“合同”兩字并書,兩契之上各有兩字之一半,“合同”之謂,由是而來。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大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革,不僅文字改革,由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一些用語也發生了變化,“契約”一詞逐漸由“合同”所替代,即是其中一例。時至今日,在中國大陸從國家立法到日常用語已普遍接受了“合同”這一概念,僅在我國臺灣地區仍然使用“契約”一詞。當然,在今天的用語中仍有契約的少量使用,如“契約形基金”、“違約”、“締約過失”等等。
現今,官方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對合同的定義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因此,從官方定義的角度可理解為協議即契約,合同為協議的一種。但在日常法律事務處理當中,合同與協議基本可替代使用。
在西方,“契約”一詞源于拉丁文,拉丁文的原意為“交易”,隨著財產私有制、社會化分工的發展、商品交換的繁榮,契約制度也隨著發展并逐步成熟完善。甚至現代政府的出現,也認為是建立在契約制度的基礎上。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認為政府的成立是人與人之間的契約,而不是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國民讓渡岀一部分權利,這部分權利授予政府,然后選舉一部分人來執行政府的權力。國民讓渡岀這部分權利來交換政府的保護、穩定的秩序等等。
從法律上來說,契約的成立一般要經過要約邀請、要約、承諾等階段。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符合下列規定:“(一)內容具體明確;(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薄俺兄Z”是指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要約邀請”是指希望他人向本人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最簡單的訂立契約過程為要約人向有意向交易的對方發出要約,受要約人接受要約并作出承諾,訂立契約的過程便完成了。自動售貨機可視為一種要約,自動售貨機的設置須為特定人所為,自動售貨機一般標明了販賣的商品種類、數量、價格等,消費者按指示投入貨幣,完成承諾行為,整個契約的成立及履行便可由機器自動完成。日常生活中如商店里陳列的標價商品、室內的公共交通運輸、懸賞廣告等都屬于要約,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邀約邀請。
契約的生效與契約的成立在法律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契約成立了不一定表明契約生效,契約的成立只是形式上標志著契約的產生和存在,而契約的生效是指契約真正對締約方發生了約束力。特別是有些特殊的合同,比如附條件附期限的合同需等條件成立或期限到來時,合同才生效。所以我們平常簽訂合同時一定要注意,不要以為雙方在合同上簽字就萬事大吉了,一定要注意合同生效的條件。
這里舉個比較有影響力的例子,福建首富陳發樹受讓云南白藥股份糾紛案,標的額達到了幾十個億。當時唐駿還在新華都擔任CEO,據說當時合同給到唐駿的手上時,唐駿只是花了十幾分鐘的時間看了看,覺得沒問題就交給老板陳發樹簽字了。但是協議里有這么一個條款:“如本協議得不到相關有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批準,甲方(紅塔集團)應及時通知乙方(陳發樹),并將乙方支付的全部款項不計利息,退還給乙方,甲乙雙方互不承擔違約責任?!?云南白藥是國有企業,在中國國有企業的資產轉讓是要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批準的。但是協議簽訂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始終未予批準,因此嚴格來說這份股份轉讓協議并未生效。正是因為這個條款讓陳發樹至少損失了30個億,因為當時簽合同時(2009年9月10日)約定陳發樹以每股33.54元的價格受讓紅塔集團所持有的云南白藥法人股6581.39萬股,之后這部分股份又獲轉增1974.42萬股,合計陳發樹投資云南白藥股份變為8555萬股。4年來云南白藥股價扶搖直上,2013年12月5日收盤價135.45元,8555萬股產生的股份投資收益近60億元,而陳發樹能分得收益近30億元。因為協議未生效,股份還在云南紅塔的名下,由于股價大漲,云南紅塔不愿再去辦理批準手續。最后法院僅判決云南紅塔返還股份轉讓款及利息。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要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特別是涉及到重大的交易,老板們還是請一個律師吧,相比巨大的收益和損失,律師費真不是個事。
二 契約精神
那么什么是契約精神,契約精神包含哪些內容呢?先講一故事,大家可能會聽到過。在美國紐約哈德遜河畔,離美國第18屆總統格蘭特陵墓不到100米處,有一座孩子的墳墓。在墓旁的一塊木牌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1797年7月15日,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不幸墜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絕,便在落崖處給孩子修建了一座墳墓。后因家道衰落,這位父親不得不轉讓這片土地,他對新主人提出了一個特殊要求:把孩子墳墓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保留。新主人同意了這個條件,并把它寫進了契約。100年過去后,這片土地轉讓了好幾手,但孩子的墳墓仍然留在那里。1897年,這塊土地被選為總統格蘭特將軍的陵園,而孩子的墳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成了格蘭特陵墓的鄰居。又一個100年過去了,1997年7月,格蘭特將軍陵墓建成100周年時,當時的紐約市長來到這里,在緬懷格蘭特將軍的同時,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墳墓,并親自撰寫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這個故事很好地體現了契約精神的內容:契約自由、締結方充分理解、契約方平等、信守契約。首先,契約的簽訂是自由的,買方可以選擇不簽訂這樣的契約,沒有人強迫他簽訂這樣一個契約;其次,契約的締結雙方在締約這件事上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一方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迫使對方接受不平等的條款;再次,雙方是在充分了解契約內容的基礎上簽訂的,不存在誤導、隱瞞對方的情形;最后,這個故事體現的最重要的是契約信守的精神,既然簽約,就要遵守契約的約定,而不能隨意違約。當然,還有一個內容,那就是契約救濟,當契約一方違反了契約,那就應該去相應的司法機構去維護自己應有的權利,主動且積極地去在法律范圍內尋找救濟途徑。
契約救濟精神是一種救濟的精神,在商品交易中人們通過契約來實現對自己的損失的救濟。當締約一方因相對方違反契約而遭受損害時,提起違約之訴,從而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終的保護,上升至公法領域公民與國家訂立契約,即憲法。當公民的私權益受到公權力的侵害時,依然可以通過與國家訂立的契約而得到救濟。
資本主義在西方興起跟契約精神是分不開的。契約精神本質上就是利用客觀的契約關系來束縛人性,將人的貪婪、懶惰加以控制。而同時,這保證了交易得以順暢、安全、健康的進行,避開了很多“人性”上的干擾,交易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陌生人和熟人之分,不需要各種關系上的打理和維系,商業就是交易的一個過程,交換的效益和代價要達到大家可以計算、判斷和衡量,契約精神是維持這種理性分析的基礎。它保證自由經濟得以充分發展,這就組成了西方社會的商業文明。契約精神保證了商業文明的發展,商業文明又反過來強化了契約精神。
契約信守是契約精神的核心精神,也是契約從習慣上升為精神的倫理基礎。在民法上,誠實信用被認為是“帝王條款”,在判定民事案件時,如果其他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發生了沖突,則優先適用誠實信用原則。在契約未上升為契約精神之前,人們訂立契約源自彼此的不信任,契約的訂立采取的是強制主義,當契約上升為契約精神以后,人們訂立契約源于彼此的信任,當契約信守精神在社會中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主流時,契約的價值才真正得到實現。在締約者內心之中存在契約守信精神,締約雙方基于守信,在訂約時不欺詐、不隱瞞真實情況、不惡意締約、履行契約時完全履行。
中國古代有許多遵循契約精神的故事,如商鞅立木為信,季布一諾千金。更多的故事則是告訴大家要變通、要“兵不厭詐”,比如田忌賽馬、《孫子兵法》中的“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等等。這里就有個問題,當為了保護更大的價值與契約精神相違背時,應該如何取舍?是道義比信守契約重要,哪怕是動搖了整個社會的信用根基,還是選擇守約,犧牲暫時的相對來說更大的價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和理由。作為法律人,我傾向于相信法律,當然法律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完善。
其實,在西方也有這樣的矛盾存在,莎士比亞在其所著《威尼斯商人》中,描寫猶太商人舍洛克貸款給安多紐的故事中有舍洛克所說的一段話:“我所要求一磅的肉,是我買來的,這屬于我,我必須得到;你們拒絕不予,就是唾棄你們的法律;這樣,威尼斯的法律又有什么威力?!倚枰?,……我這里有我的證件。”這段話表明這個故事不單單是個弘揚正義的故事,其實更應看作如何維護法律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很不幸,法官既承認契約有效,又使用詭計拒絕履行契約。其實,從法律上看,契約的內容違反了公序良俗,因而是自始無效的。但遺憾的是法官沒有根據這個理由,而是承認了契約的有效,又不許割肉出血。猶如法官承認了這塊地是你的,又不許你在這塊地上留下足印一樣荒謬。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1935年的冬天,是美國經濟最蕭條的一段日子。這天,在紐約市一個窮人居住區內的法庭上,正在開庭審理著一個案子。
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她衣衫破舊,滿面愁容。愁苦中更多的是羞愧的神情。她因偷盜面包房里的面包被面包房的老板告上了法庭。
法官審問道:“被告,你確實偷了面包房的面包嗎?”
老太太低著頭,囁嚅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確實偷了?!?/p>
法官又問:“你偷面包的動機是什么,是因為饑餓嗎?”
“是的?!崩咸痤^,兩眼看著法官,說道:“我是饑餓,但我更需要面包來喂養我那三個失去父母的孫子,他們已經幾天沒吃東西了。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餓死。他們還是一些小孩子呀!”
聽了老太太的話,旁聽席上響起嘰嘰喳喳的低聲議論。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嚴肅地說道:“肅靜。下面宣布判決?”說著,法官把臉轉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須秉公辦事,執行法律。你有兩種選擇:處以10美元的罰金或者是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臉痛苦和悔過的表情,她面對法官,為難地說:“法官大人,我犯了法,愿意接受處罰。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會去偷面包。我愿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個小孫子誰來照顧呢?”
這時候,從旁聽席上站起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說道:“請你接受10美元的判決?!闭f著,他轉身面向旁聽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進去,說:“各位,我是現任紐約市市長拉瓜地亞,現在,請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罰金,這是為我們的冷漠付費,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面包來喂養孫子的城市?!?/p>
法庭上,所有的人都驚訝了,都瞪大了眼睛望著市長拉瓜地亞。法庭上頓時靜得地上掉根針都聽得到。片刻,所有的旁聽者都默默起立,每個人都認真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長的帽子里,連法官也不例外。按理說,一個老婦人偷竊面包被罰款,與外人何干?拉瓜地亞說得明白——為我們的冷漠付費。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法律歸法律,情感歸情感,不能混為一談,否則就動搖了這個社會得以存在并發展的根基。
中國有楊白勞與黃世仁的故事,楊白勞由于無法過活向黃世仁借錢并簽訂了契約。但還債的期限到了,楊白勞卻無法還錢,故意出去躲債。這顯然是違反了契約精神,如果基本的契約都不遵守,又談何道義?當然如果契約訂立是黃世仁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強迫楊白勞簽訂的,那應當另當別論,契約在這種情況下則認為是無效的。
三 契約精神缺失的中國現狀
現今中國,信守契約似乎不那么樂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在最近剛結束的兩會上發表的工作報告,2015年全國法院共受理案件1952.7萬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合同糾紛的案件。同時,在新聞中,會常常聽到“老賴”,“執行難”等詞語,或者出現了公共事件,政府出來辟謠,然而人們并不怎么相信政府。比如最近的價值幾億的假疫苗事件,搞得全國人民人心惶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個人認為有這么幾個原因:
一、契約制度是隨著商品經濟及社會分工而逐步建立起來的,而中國很長一段時間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并不需要大量的商品交換。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起步較晚,因而契約制度未能成熟發展,契約的理念未能深入人心。
二、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更愿意以關系去解決問題,而不愿通過訂立契約并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問題。比如,在朋友或兄弟之間借錢,我們中國人都是口頭說一下然后就把錢給對方了,總認為都是親戚朋友簽個協議什么的不太好意思,所以民間借貸發生的糾紛特別多。又或者夫妻雙方的婚前協議,很少有人愿意簽,現在開始慢慢多起來了,經常有人咨詢我這方面的問題。在西方,簽這種協議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你一旦發生糾紛了,有協議的優勢就出來了,當時怎么約定的,清清楚楚。
三、違約成本低,在中國違約成本太低了,由于中國還未建立信用體系,違約了可能只需賠償很少的一部分錢,或者雖然法院判你違約了,到執行的時候你把錢轉走了,結果對方還是拿不到賠償。最近很多地方房價在不斷上漲,很多二手房的買賣就出現這種情況:買方與賣方簽訂了房屋買賣協議,由于房價一天一個價,一轉身賣方又跟另外一個人簽了房屋買賣協議,并且辦理了過戶,你拿不到房子了。只好通過法院起訴賣方違約,法院判決賣方違約并支付你違約金,但是這對違約者根本起不到震懾的作用??赡芩u給另一個人比賣給你多賺了四、五十萬,而賠償你只是十來萬而已。所以大家都愿意去違約,因為違約沒有成本甚至是還有獲利。這里告訴大家一個技巧,為防止“一房二賣”的情況,簽完房屋買賣協議后趕緊去做房屋預告登記。新的《物權法司法解釋》出來后,如果已經做了預告登記的,未經預告登記人的同意,房屋是不能過戶給第三方的。大多數人會有這么個印象,西方人都比較信守契約,為什么呢?一是西方人都有宗教信仰,《圣經》都教導人們要守信;二是對違約的懲罰,你違約了不僅要承擔巨額的違約金,而且你的信用會有污點,信用有了污點,你可能寸步難行。而我個人認為對違約的懲罰才是更重要的原因,人們都是趨利的,在利益面前,沒有相應懲罰約束的法律制度是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的。
四、政府失信,政府也缺乏信用。出現了重大的公共事件,政府往往第一反應是掩蓋事實,而不是及時準確地發布信息。還有我國政府在國際事務的處理上也給人不遵守契約的印象,明明簽訂了公約或是國際間的協議,卻以種種理由不予履行,長期以往就給人不遵守契約的壞印象。所以政府的不守信,更加劇了人民的不守信。
契約精神特別是信守契約的缺失,使得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升高,為了達成一筆交易,前期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背景調查,不僅要查交易對方公司的背景,還要去查公司股東的個人背景。同時糾紛增多,相應的法院的案子也跟著大量增長,按照正常程序,一個案子至少要三個月才能審結,大量的資源被浪費在糾紛之中。
四 如何構建契約精神
如何能使國人遵循契約精神?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法律制度,特別是違約救濟制度,對違約的處罰適當加大,提高違約成本。
二、完善征信制度,全面實行信用登記制度,將生活的方方面面納入信用登記體系。人們可隨時查詢交易對方的信用,從而讓信用差的人無處遁形。
三、國人在自己的契約權利受到損害時,要積極并及時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利用法律去維護權益,使得不守約者得到相應的法律懲罰。法律的價值在于施行,你不去維護自己的權利,就等于變相縱容了違約者,法律也就沒有價值了。
四、加強政府信用,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及時發布重用信息,同時加強對政府行使行政權力的監管,法無明確授權則不可為,法律明確規定的政府才可行使權力。政府若濫用了行政權力,相應的責任人同樣要受到應有的懲罰。
上述措施只是從法律的角度拋磚引玉,當契約的理念深入人心時,契約精神才會被人們自覺遵守,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將會大大降低,交易效率也會進一步提升,從而為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微信公眾號:“sunnycollege”
聯系郵箱: felicyang@163.com
經濟、社會、哲學原創自媒體與每周三晚八點在線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