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年前或許說“刷臉”,只是一句隨便的玩笑話。如今,它卻充斥在生活周圍,如車站里的“認證一體機”、公司里的人臉識別考勤、手機上人臉識別解鎖支付、銀行全款機人臉識別等,這一的背后都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
“人臉識別實際上是一種圖像識別,屬于計算機視覺領域中的細分技術應用。”
人臉識別,是基于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用攝像機或攝像頭采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并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的一系列相關技術,通常也叫做人像識別、面部識別。
近期,隨著新款iphoneX人臉識別+人臉支付全新功能的加入,人臉識別技術作為人工智能第一個廣泛普及的應用再次拉近人們視線,盡管三星、vivo等手機早已在自家手機上植入過該功能。盡管,許多消費者對蘋果人臉識別準確、安全等層面問題有所質疑,但作為人工智能落地的基本應用,該技術在許多場景下正在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所以,不要只停留在“刷臉”的層面看人臉識別,人臉識別是一項先進識別技術,不同于指紋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操作起來更為復雜。
其實,人臉識別技術屬于人工智能的一個分支,其需要加持核心算法、大數據等資源。當然,這一切都需要一個人工智能芯片所調配。據悉,iPhone X采用定制芯片來處理人工智能工作負載。這是一個雙核的“A11生物神經網絡引擎”芯片,該芯片使人臉ID身份認證功能模塊可快速識別人臉,從而解鎖iPhone X或進行購物。自此,華為、蘋果等巨頭已紛紛推出攜帶AI功能的移動計算平臺。此前,國內的寒武紀等神經網絡芯片也開始走向AI領域的前臺。
除了智能手機,其他領域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也很廣泛。
門禁系統
人臉識別門禁是基于先進的人臉識別技術,結合成熟的ID卡和指紋識別技術而推出的安全實用的門禁產品。產品采用分體式設計,人臉、指紋和ID卡信息的采集和生物信息識別及門禁控制內外分離,實用性高、安全可靠。系統采用網絡信息加密傳輸,支持遠程進行控制和管理,可廣泛應用于銀行、軍隊、公檢法、智能樓宇等重點區域的門禁安全控制。
身份辨別
如電子護照及身份證。這或許是未來規模應用。在國際民航組織已確定,從 2010年 4月 1日起,其 118個成員國家和地區,必須使用機讀護照,人臉識別技術是首推識別模式,該規定已經成為國際標準。可在機場、體育場、超級市場、銀行等公共場所對人群進行監視。
網絡應用
利用人臉識別輔助信用卡網絡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擁有者使用信用卡等。如計算機登錄、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
娛樂應用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一些人臉識別技術的開發者將該項技術應用到娛樂領域中,如應用開心明星臉等,根據人臉的輪廓,膚色,紋理,質地,色彩,光照等特征來計算照片中主人公與明星的相似度。
以人臉識別為立足點,以銀行、公安、機場、公司等地點為落地場景,未來人工智能下的人臉識別技術將會影響更多人。目前國內在人工智能領域人臉識別技術均有涉及,其中BAT為第一梯隊, 以百度為例,其提供人臉核身,人臉會場簽到等成熟技術,未來更多企業的入局,人臉識別應用會更加方便服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