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探索在現代是極為受到重視的,要知道其相比較地球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再就是航天活動的頻率增強之后將會大幅度促進科技的發展。眾所周知,航天被譽為是三大尖端科技領域之一,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非常高的要求,更為關鍵的是其還需要有源源不斷地資金支持,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發展航天事業。
對于航天的概念,是在二戰之后被提出來的,二戰后期,導彈以及火箭技術的發展為航天探索提供了可能。而促使人類開始探索太空則是在冷戰時期開始的,在二戰之后美蘇兩國在諸多領域展開了競爭與對抗,航天也是重要的爭奪領域,這也為后來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
二戰之后,美國不僅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反而得到了空前發展,一躍成為世界頭號軍事強國,而蘇聯在戰后也得到了快速崛起,成長到了同美國一樣的高度,俗話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雙方便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拉開了冷戰的序幕,使得世界各國都處于美蘇爭霸的陰霾之下。
對于冷戰結束的標志想必都知道,東歐發生了劇變,蘇聯解體,打破了兩極格局,結束了冷戰,對于蘇聯的解體眾說紛紜,當然這其中不乏說的就是蘇聯解體最為主要的原因在于同美國之間展開的軍備競賽引發了蘇聯的經濟崩盤難以為繼從而解體,而起到關鍵作用的便是航天探索,當時為了遏制蘇聯在太空的發展步伐,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而蘇聯為了保持其太空探索的先進便展開了更大規模的航天探索,最終導致了解體。
當然,對于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怎樣先不去考證,可以說繁復的航天探索對于經濟的消耗使得蘇聯難以承受導致解體也只能算是一方面的原因,但這也從側面表明了太空探索造成的影響,便是高付出。不單單是科技,更多的是資金的維持。
可以說在航天發展上,美蘇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進入太空之后才發現地球是渺小的,而相比其他星球來說,地球是極為特殊的,唯獨地球擁有生命,這也引發了關于人類適合生存的大討論,甚至開啟了關于尋找同地球有著相同特征的星球,在宇宙中尋找生命,這也是開展火星探索計劃的重要原因。
要知道,宇宙屬于真空環境,沒有空氣也沒有引力,而想要遠離地球軌道飛行進而探索其他星球,則需要更大推力的發動機將宇宙飛船亦或是航天飛機推射得更遠,而想要實現這一舉措便需要大量的資金維持,這也是為何現今只有美國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的關鍵。
?
就火箭發動機而言,目前掌握最先進技術的就是美俄了,現階段最具先進技術的就是俄羅斯了,其繼承了前蘇聯的先進技術,包括美國在內都在進口俄羅斯的RD180火箭發動機,當然這也可能是俄羅斯的戰略,畢竟目前俄羅斯的狀況是沒有資金支持其研制更先進的發動機的,如此一來便可以限制美國的火箭發動機的研制,保證差距不會被拉得太大。
然而近來,美國的一則消息顯然讓俄羅斯的想法幻滅了。美國的SPX太空公司公布了一段關于“猛禽”火箭發動機的宣傳片,相比較RD180來說,“猛禽”在推力上要高出200多噸,這也就意味著“猛禽”可攜帶的航天設備更多,不論是建立空間站還是進行火星探索都將會是更好的選擇,就長途飛行而言,除了大推力之外,還在于燃燒效率以及體積的改變,畢竟長距離的飛行是要保證燃料的持續供應,這也就意味著“猛禽”的出現將會對航天探索產生一次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