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這個詞是最近幾年新冒出來的,通俗來講就是你所生活過的那個家庭,有父母有兄弟姐妹,伴隨你成長的那個最原始的環境。原生家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以后的人生,如果是一個差勁的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往往在18歲以后。
為啥差勁的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在18歲后?
很多人把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種阻力和不幸歸結為沒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導致了自己的性格脾氣或者人生觀價值觀跟社會格格不入,這是一種最直觀的感受,比如父母經常吵架,經常打孩子,一方有著嚴重的性格缺陷,帶給孩子的傷害不亞于一次原子彈爆發,只不過,這種爆發是潛移默化的,那么為啥要在18歲以后呢?
這是因為,孩子在18歲以前,很難逃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沒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原生家庭以外的各種環境,在這個年齡段以后,孩子有了自立的能力,也有了明辨是非的水平,知道了什么是傷害,什么是好的原生家庭,這種強烈的對比下,很多孩子開始經受各種打擊,尤其是這3種現實面前,堪稱遭遇到了劫難。
第一種現實,跟外界格格不入
原生家庭帶給孩子一種生存法則去面對世界,由于父母自身存在缺陷,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所以當孩子去獨自面對世界時,就顯得格格不入,人家說1,你非要套用2來理解,這就導致孩子適應不了環境。打個比方,一個年輕人去工作,由于工作失誤,被老板訓了一頓,可能有的孩子會檢討自己,避免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而有的人卻覺得老板是針對自己,看自己不順眼,撂挑子就不干了,試問,哪種人更難適應社會?第二種人的思維模式和做法,都嚴重帶有跑偏模式,這很可能就是原生家庭的處事方式。
第二種現實,跟父母對抗
第二種現實就是,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可能來源于原生家庭,可能就會對原生家庭心生怨恨,繼而選擇跟父母對抗,把所有的不幸歸結為父母,這種孩子也會叛逆得多,讓父母很操心。
第三種現實,把這種影響帶給孩子
不管出自何種原生家庭,都會面臨結婚生子,如果不選擇跟這個世界和父母和解,那么很可能把原生家庭的生孩帶給下一代,很多人發現,即使自己痛恨父母的某些行為,卻下意識地也在做,你承受的痛苦,父輩和孩子也在承受,如果想要避開這個怪圈,唯有改變自己,把怨恨不滿化為內在的動力,讓內心變得平靜。
差勁的原生家庭中出來的孩子,也有很多優秀的,這源于內在的承受力,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慢慢糾正跑偏的人生軌跡,可能過程非常痛苦,也會很曲折,但這是必須要經歷的蛻變,才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如果不幸在這種家庭,我們要做的就是和這個世界和解,原諒父母,并且讓自己去影響其他人,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