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節是病毒性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各大綜合醫院的呼吸道門診已人滿為患,其中免疫力相對較弱的老人和孩子成為其中的“主力軍”,不同類型肺炎該如何精準用藥?記者就此采訪知名感染病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教授。
專家表示,引起成人病毒性肺炎的常見病毒各有不同,一般包括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針對不同病毒引發的肺炎,市民可以有的放矢進行
流感病毒性肺炎
流感病毒性肺炎,一般在流感發病急性期或感染后5至7天才出現肺炎癥狀,體溫持續在39℃以上,呼吸困難,可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嬰幼兒、肥胖、存在或潛在基礎疾病史者極易合并細菌感染。治療藥物可選用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帕拉米韋等)、血凝素抑制劑阿比多爾等。
冠狀病毒肺炎
冠狀病毒感染在全世界范圍內都非常普遍,以前認為使人致病的冠狀病毒主要有六種:可引發普通感冒的HCoV-229E與HCoV-OC43;可引發致死性肺炎的 SARS-CoV和MERS-CoV;可引發小兒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 HCoV-NL63和HCoV-HKUI。臨床上,多數冠狀病毒引起輕度和自愈性疾病,但少數可有神經系統并發癥。根據臨床研究,冠狀病毒的潛伏期一般多為2至5天。典型人呼吸道冠狀病毒感染呈感冒癥狀,以流鼻涕、不適為其特征。兒童患冠狀病毒感冒時常常伴隨著咽部充血。不同型別病毒感染癥狀也不盡相同。治療主要為對癥及支持療法。用藥時,廣譜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利巴韋林和干擾素聯合治療。
近期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名為2019-nCoV,也會引發病毒性肺炎,多數臨床表現較輕,為發熱、乏力等全身癥狀,伴有干咳,少數患者可表現為呼吸困難。臨床應給予對癥支持、抗感染、呼吸機輔助呼吸,重癥患者需要ECMO體外生命支持等治療。廣譜抗病毒藥物對冠狀病毒仍無確切療效,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對流感有效,對冠狀病毒則無效果。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初期可見鼻塞、咳嗽,后出現喘息,無發熱或有低熱,其高危人群有早產兒或3個月齡以下的嬰兒及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先天性呼吸系統發育畸形、先天性心臟病、免疫缺陷及神經肌肉疾病的患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預后較好,多在7至10天臨床恢復。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治療藥物可選用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干擾素等。
腺病毒肺炎
腺病毒肺炎多見于7個月至2歲兒童,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伴有高熱、喘憋明顯,中毒癥狀重、易累及其他器官,可見眼結膜充血、皮疹、扁桃體滲出等表現,部分發展為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和支氣管擴張。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有病毒亞型、繼發細菌感染、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噬血細胞綜合征等。治療藥物有抗病毒藥物、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如利巴韋林、阿昔洛韋、更昔洛韋對腺病毒療效不確切,不推薦使用。
專家最后提醒,目前正處于冬春季傳染病及流感高發季節,市民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盡量避免到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眾場合和人群集中地方,必要時可佩戴口罩,尤其要注意手衛生。如有發熱、呼吸道感染癥狀,特別是持續發熱不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在流感季節,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嚴重并發癥的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