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好基友找筆者詢問關于電腦配置的問題,問到了該選擇什么樣的固態硬盤。筆者不假思索的便答道:“主流的采用標準2.5寸的固態硬盤,穩定便宜;追求極致速度和小巧,就選擇M.2接口固態硬盤。”于是,好基友在某東折騰一番,回過頭來說道:“我選擇的M.2接口的固態硬盤也不比一般主流的SSD快啊,而且還那么貴,是不是買到假貨了。”
筆者出于負責任的態度,親自測試了一遍,發現在讀寫速度等關鍵數值上確實只有一般固態硬盤的速度。于是卸下裝載在主板上的M.2接口,仔細一瞧,原來是通道問題。
到底何為通道?通道不同速度的差異為何如此之大?下面筆者就用兩款不同的M.2接口的產品詳解串口不同對于固態硬盤產品讀寫性能的影響,同時科普一下,不要迷信M.2接口,認準傳輸通道是關鍵。
SATA通道
SATA通道,全名為Serial ATA接口,使用此種接口的硬盤又叫串口硬盤,是在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的一種數據傳輸標準,并命名為Serial ATA 1.0規范,到如今已經發展到Serial ATA 3.0 6Gb/s的標準了。
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盤接口類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傳輸數據,使得數據傳輸效率更高、能效降低。然而局限性在于有極限讀寫速度的限制,就目前發展的形式而言,6Gb/s是理論峰值,在絲毫無損的情況下,讀寫速度最高不超過6Gb/s。
PCI-E通道
PCI-E通道,全稱是PCI-Express,它原來的名稱為“3GIO”,是由英特爾在2001年提出的。
基于NVMe協議的M.2 SSD內部通道為PCI-E
基于NVMe協議M.2最高可以利用4條PCI-Express 3.0通道來傳輸數據,帶寬高達4GB/s,相比SATA 6Gbps提升了數倍,成為新一代SSD傳輸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