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的時候在辰山植物園結束了花境專題的最后一次課程,重點考察了辰山四季花環、巖石園和旱溪三大區域。
眾所周知,植物造景因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的不同景觀效果素來是吸引大眾的亮點,亦是景觀設計師在設計時需要重點思考的難點。
本期,小秋以辰山植物園的四季花環為例,簡要分析一下其造景手法和魅力所在。
四季花環位于辰山植物園的外圍綠環之上,由日本風景園林師稻田純一先生設計,從望山橋開始,一直延伸至溫室珍稀植物館,全長850m,總種植面積達2300㎡,是一個相對較大尺度的花境。
辰山花環結合了地形特點和整體走向,以四季為主題,以鋼琴的琴鍵為意象,將其轉化為429個條形種植槽,每個種植槽的寬度和長度不一,面積為1~4㎡不等,種植1~3種植物,但都垂直分布于道路兩側,并且相鄰區域都設都有停留空間。
植物材料上主要由花灌木、球宿根花卉和觀賞草組成,約有200余種,50000余株。
華東地區的花卉觀賞期主要是4—11月,辰山花環的植物種類選擇亦是保證該時間段內的持續觀賞性,其中又以五一和十一兩個時段的景觀效果最為豐富。
簡要分析一下四季花環的景觀特點:
1.植槽內僅種植1~3種植物,構架簡單、層次清晰
植物搭配類型如下:
觀花灌木+宿根花卉:紫薇+紫嬌花;穗花牡荊+松果菊;花石榴+紫菀+千鳥花;鷹爪豆+加州庭菖蒲;大葉醉魚草+千葉蓍+大濱菊;
修剪型灌木球+觀葉地被植物:小丑火棘球+大吳風草;金葉女貞球+闊葉山麥冬;銀霜女貞球+深藍鼠尾草;
觀賞草+宿根花卉: 蒲葦+美人蕉;細莖針茅+美麗月見草;斑葉芒+大濱菊;棕葉狗尾草+石蒜;
單一觀賞草或宿根花卉:大花金雞菊;大花萱草;天藍鼠尾草;藍冰麥;細葉芒;小盼草等;
2.植物品種豐富、色彩搭配合理,觀賞期長
辰山花環應用了兩百多種花境植物,品種的豐富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觀賞期需求,整體色彩基調則為觀葉植物的綠色,而開花植物間的色彩多以互補和對比為主,但看似簡單的搭配實際上要求設計師充分了解不同植物種類間的生長習性和物候變化;
3.種植塊面之間設置的停留空間
便于游客近距離觀賞植物的細部,營造出“人在花中游”的氛圍;大量的間隔帶減少了整體種植面積,同時也有利于園藝工人清除雜草和修剪殘花。需要注意的是維護成本低不代表不需要維護,良好景觀效果離不開日常打理,如宿根類植物都需要在花后及時進行修剪,而觀賞草類則需要在次年二月修剪;
4.植物應用結合場地微地形
辰山花環的最大高差為六米,而應用的植株開花高度范圍約在30-300cm,與一般植物造景突顯林冠線變化不同的是,該處的種植方式為波谷處的植物較為高大,波峰處的植物較為低矮,保持了較高處的視野開闊,尺度宜人;
5.可持續景觀設計
辰山花環采用的植物絕大部分都是抗性強、生長強健、栽培簡便的多年生植物,降低了栽培的難度和更換植物的頻率,景觀可持續性強,后期養護成本低。
一點思考:
場地內沒有大樹,如何處理夏季遮蔭問題?
如何在普通案例中進行類似的實踐?
附:辰山四季花環季相變化記錄
2018.2.4
冬季主要觀賞植物為:矮蒲葦、芒草類觀賞草,銀霜女貞、胡頹子、闊葉十大功勞、迷迭香等常綠灌木,大吳風草、金邊闊葉麥冬等常綠地被;
2018.3.24
初春主要觀賞植物為:噴雪花、郁李、連翹、皺皮木瓜、西府海棠等花灌木,針葉天藍繡球、紫花地丁、鐵筷子等宿根花卉;
2017.4.23
四月伊始、氣溫逐漸回升,植物也開始迅速生長,金葉女貞、赤脛散等色葉植物表現明顯,溲疏類、錦帶類、山梅花等花灌木以及馬藺、聚合草、白芨等草本植物進入花期,整體景觀效果逐漸豐富;
2018.5.3
五月初辰山花環進入最佳觀賞期,山桃草、大濱菊、千葉蓍、紫嬌花、金雞菊、毛地黃釣鐘柳、美麗月見草、柳葉馬鞭草以及鳶尾類等宿根花卉開始大量開花;觀賞草的長勢逐漸旺盛;
2016.6.2
六月的山桃草、大濱菊、大花金雞菊、美麗月見草、柳葉馬鞭草仍在花期,但由于花莖較高出現倒伏現象,需要根據花期情況及時進行修剪;
六月中下旬,大葉醉魚草、穗花牡荊開始開花,松果菊、翠蘆莉、火星花、黑心金光菊、蒲棒菊等展現出夏日的活力氛圍;
2016.7.17
七月盛夏來臨,天氣逐漸炎熱,大濱菊、金雞菊等春花植物已經結束修剪,紫薇、木槿、大花秋葵以及美人蕉類進入盛花期;
2017.9.16
九月依舊炎熱,山桃草、天藍鼠尾草、柳葉馬鞭草修剪過后仍在繼續開花;大部分觀賞草開始抽穗;
國慶期間,四季花環迎來下半年的觀賞最佳期,細葉芒、斑葉芒、花葉芒、矢羽芒、小盼草、矮蒲葦等各類觀賞草呈現繽紛秋色;美人蕉類仍在開花;
值得一提的是四季花環中的石蒜因陽地栽培花期推遲正于節慶期間開花,紅色的彼岸花搭配芒草到也是別樣風情;
辰山四季花環的景觀構架和效果就簡略分析至此,花境內具體植物應用的種類介紹,請期待下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