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9日是世界腎臟日,今年的主題是“人人享有腎健康——關愛高風險人群,預防意外腎損傷”。
腎臟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之一。腎臟位于脊柱兩側,左右各一。腎臟的外形似蠶豆狀。每個腎臟重120~150克,長10~12厘米,比我們的拳頭稍長。
腎臟的工作量很大
大家都知道腎臟是人體的排泄器官。身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多種代謝產物,經過腎臟排泄,以保持體內不蓄積毒素。
其實,腎臟承擔的生理功能還有很多。腎臟負責排出體內多余的水分,調節酸堿平衡,是除了呼吸系統之外另一個維持身體酸堿平衡的臟器。
此外,腎臟還兼具內分泌功能,可分泌腎素、前列腺素等調節血壓的激素;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分泌活性維生素D3,調節血鈣、血磷平衡。因此,腎臟受損會導致排泄能力障礙,除了不能充分排除體內毒素外,還會影響水分排泄,產生水腫。
腎臟一旦受損,就會影響酸堿代謝,產生酸中毒。腎臟的內分泌障礙會導致高血壓,以及鈣、磷、鉀等多種離子的異常。腎臟擔負如此重要的功能,需要我們特別關注。
腎臟是沉默的臟器
腎臟生病了,早期癥狀通常不明顯,不像心臟有了疾病會疼痛,肺臟有了疾病會咳嗽。因為腎臟是個沉默的臟器,所以依靠癥狀來判斷腎臟病既不可靠也不準確。做檢查是了解有否腎臟病的重要手段,沒有癥狀就不看病會延誤腎臟病的診治。
篩查腎臟是否健康的方法并不復雜。大家可以對血和尿液進行檢測,了解腎臟情況。通過抽血檢測血肌酐,再根據計算公式得到估測的腎小球濾過率是目前最常用的評價腎功能的方法。抽血檢測項目中的胱抑素C,亦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是反映腎小球濾過率變化的內源性標志物,也是一個反映腎功能的指標。
尿液的檢查是發現腎臟病的重要手段,可以發現尿蛋白、尿紅細胞、尿白細胞、尿糖等尿液指標的異常。此外,腎臟B超檢查也必不可少,可以用來了解腎臟結構改變。
護腎是重中之重
大家該如何愛護自己的腎臟呢?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水分對腎臟至關重要。充足飲水后,尿液對尿路的沖刷可有效預防泌尿系統感染、結石。
白開水是腎臟的好伙伴,而可樂、果汁等含糖飲料可能會增加腎臟負擔,并不推薦飲用。喝水宜少量多次。
極度的缺水,如大量出汗、腹瀉后不及時補充,可能導致腎臟的急性損傷。
有尿意的時候應及時排尿,憋尿會增加泌尿系統感染的風險。
飲食以清淡為主,減少鈉鹽的攝入。
戒掉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避免藥物濫用等,均是保護腎臟必不可少的措施。
★定期檢查 腎臟正常的人至少一年進行一次全面的腎臟檢查,以便及時發現腎臟病變。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有些疾病特別容易損傷腎臟,導致繼發性腎臟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過度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積極治療這些疾病是預防腎臟受累的最重要手段,而血壓達標、血糖平穩、體重適宜、疾病得到控制可以有效減少腎臟病的發生。
患有上述這些疾病者應該更密切、更頻繁地監測腎臟指標,一旦發現早期腎損傷跡象,要及早干預、及早治療。
如果已經發現腎臟疾病,不要恐慌。大多數的腎病是可控可治的。
第一步,判斷腎臟病的程度和原因。
此時,只看前文所說的腎臟疾病篩查指標已經遠遠不夠了。醫生會結合病史、更復雜的化驗指標分析病情。醫生會建議患者做腎穿刺活檢、腎臟CT或核磁共振,甚至做基因診斷等多種檢查,綜合判斷。只有明確病因,治療措施才更加精準。
第二步,預防感染。
炎癥是誘發和加重腎病的重要因素。特別是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應該預防感染。如果存在慢性感染,如慢性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更應該積極處理。
第三步,飲食要求。
有些人認為,腎病患者不能吃肉。其實,腎臟病患者的飲食要求是根據疾病的程度和種類各有不同的。低鹽是腎臟病患者基本的飲食要求,有助于控制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腎功能明顯減退的患者要保證優質蛋白飲食且限制每日攝入蛋白質的總量。前面所說的不吃肉,準確的說法是要限制攝入蛋白質的量,這對延緩腎臟病進展有益。
第四步,遵醫囑治療。
腎臟病很多是慢性遷延的,治療周期比較長。患者要堅持遵醫囑治療,不隨意停藥,也不要盲目相信、使用療效并不確定的偏方。患者要謹慎使用有潛在腎臟毒性的藥物。當然,草木皆兵也是不可取的。有些患者害怕藥物傷腎,拒絕服藥,連降壓藥、降血糖藥也不敢吃。殊不知,控制血壓、血糖穩定對于腎臟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一些種類的降壓藥、降糖藥還有額外的腎臟保護作用。
(來源: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