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12月18日中國時評】剛在新中國60周年大慶之際用封面文章盛贊“中國時刻”(China'Moment)的美國《時代》,再次肯定中國:出人意料地將“中國工人
有“世界史庫”之稱的《時代》這樣評價這個唯一上榜的群體:“中國經濟成功'保八',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并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蘇,首先要歸功于中國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普通工人。"——這種肯定并不過分,要知道,龐大的中國工人一向是共和國成立和建設的中堅力量,經濟困難時期的作用也就更易突出。
遺憾的是,頑強的中國工人,眼下的境況卻極為尷尬:當代中國已很少再出現“鐵人”王進喜似的公眾偶像;層出不窮的公眾評選中也很難見到工人的身影;曾經鏗鏘有力的《咱們工人有力量》聲音日漸低沉。
生存境況更令中國工人心酸:作為中國經濟的最前沿因子,他們為中國經濟增長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干得多、掙得少”成了普遍感受,甚至還要用危險的“開胸驗肺”來舉證求償,更是眼下金融危機的風險承擔者和犧牲者——被欠薪、減薪乃至因為經濟轉型而遭遇裁員。
當“工人”越來越與“農民工”劃上等號時——如部分華文媒體此次就將The Chinese Worker譯為“中國農民工”,中國工人更被打上了工種簡單、技能低下的烙印,承受著有意無意的蔑視。當此之時,來自西方主流媒體的贊譽,無疑是在幫中國工人正名:他們依舊有力量。
外人對中國工人的肯定,具體到每一個個體,并不會得到實質性獎賞,轉化為具體的利益提升,但或許能讓中國有所觸動,重新給予這一群體應有的正視。畢竟,“正是這些男男女女,他們過去的奮斗、現在的思考及對未來的看法,將引領世界經濟走向復蘇之路"(《時代》評語)。
在未來全球復蘇的道路上,中國仍將扮演"世界工廠"角色,自然需要更加倚重工人力量。但如果始終不能讓他們公平地分享到經濟發展的紅利,他們的工作動力又能維持多久,中國搶眼的經濟成績單又還能維系多久?
來自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1%受訪者愿當工人。這是一種警示,提醒中國盡快對工人們創造的價值給予應有的物質回報和精神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