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山陽縣是典型的旱作區。農業部門投入數百萬元在當地13個鄉鎮落實馬鈴薯高產種植面積并創建示范片,由政府免費發放地膜并以每斤0.3元的低價供應脫毒種薯,全面采用地膜覆蓋種植馬鈴薯這項主要農藝和保水保溫措施,這是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大好事,理應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用不著人們來說三道四。
可惜的是,為了給現場會“錦上添花”,為了給高產創建示范點“貼金”,我們的干部竟然不顧村民的切身利益,無視政府資助的地膜被白白浪費,花錢雇人玩起了空地覆膜的忽悠檢查者的“游戲”,讓“好事”、“實事”變成了“假事”,再一次露出了路邊政績、面子工程和形式主義的“羞”。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空地覆膜事件經媒體披露曝光后,陜西省農業廳和商洛市農業局立即組成聯合調查組調查此事,其“結論”竟然與“臨時工干的”如出一轍——暴露了基層干部不顧民意,挖空心思搞“面子工程”的不良政績觀,暴露了鄉鎮包村干部技術指導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而把基層的上級和上級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常識告訴我們,“空地覆膜”雖然發生在基層,但根子卻在上層,正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那些動輒被冠以“百、千、萬”的“××活動”,那些修起數百個只有半面的假水利工程,那些在公路沿線修建的“遮羞墻”,那些給荒山刷漆、在水泥地上鋪草皮等等,無一不是面子和形象工程的“杰作”,無一不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
不難想象,當官員把“面子工程”當作撈取政治資本的籌碼和仕途升遷、官場騰達的階梯時;當“面子工程”搞得越多,領導干部提拔得就越快成為“潛規則”時;當檢查成為走馬觀花的“簡查”,只為虛張聲勢時;當真正的“肇事者”每次都毫發無損時,“空地覆膜”之類的“糊弄秀”、“政績秀”就不會是最后的絕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