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10月24日消息,65歲的孟憲君曾是安徽的一名檢察官,他籍貫遼寧,有著東北人的火爆脾氣。臨退休時,因一起自己認為“明顯無罪”的案子因行政干預被辦成有罪,在二審判決結果出來了將近八年之后,他奔赴北京向最高檢舉報自己,最終換來安徽省高院對案件再審的決定。
四中全會閉幕了,旗幟鮮明地提出“依法治國”,“法治”引起了網民高度關注和熱議。央廣網此時曝光“退休檢察官舉報‘被行政干預’執法”這一新聞,說明行政干預司法公正確實存在,且危害性巨大:它可以黑白顛倒,可以無中生有,任意權大于法,同時也充分印證“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其實新聞中的司法“被行政干預”并不是孤案,只要留心報紙和網絡間可有很多案例,其特點有:一方面以各種政治和政策的理由(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服從組織領導、顧全大局等)對檢察院、法院的領導施加壓力,然后通過檢察官、法官內部的行政化管理機制影響辦理案件,最終左右司法裁判的結果。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對檢察官、法官個人的威逼利誘甚至打擊報復。其中,第一種是最常見、最普遍的。可見,官員行政干預司法活動一般不會以公開的方式進行,更不會通過組織行為向法官施壓,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打電話、寫紙條,所以,如果被打招呼的檢察官、法官不敢向上匯報,這樣的行政官員就很難受到制裁,則行政干預司法現象也難以得到有效的遏止。
行政官員之所以屢屢干預司法行為及其干預能夠得逞,很大程度緣于當前檢察院、法院在人、財、物等諸多方面受制于地方政府與官員,所以檢察院、法院缺乏抵制非法干預行為的底氣。盡管當前的行政干預司法行為表面上看只是部分官員的個人行為,但是,也正是因為法治制度的不完善才使得部分官員有了可以要挾法官的“資本”,才使得他們的干預敢于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其實對于行政干預司法的情形,法律早有明確規定。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也將“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列為法官的權利。很明顯,司法“被行政干預”是公然的違反憲法和法律。在這種情形下,避免非法干預出現的必要辦法就只能是通過制度設計,讓檢察院、法院擺脫在諸多方面對于地方的依賴,即通過改革法院的資金撥付等方式來增強檢察院、法院對于地方與行政的獨立性。維護司法活動的獨立性,必須首先通過制度設計實現檢察官、法官地位與經濟的獨立性。
面對司法“被行政干預”公正,2014年10月23日公布的《四中全會公報》明確了如何解決“被行政干預”問題:“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完善糾錯問責機制”、 “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因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總之,確保行政與司法各司其職,防范行政權對于司法權的干擾,只能通過完善制度設計進行法治改革,來確保司法權力的獨立性。
毋庸置疑,行政干擾、干預法律,其嚴重危害不言而喻。讓司法權真正獨立于行政權,根本祛除 “被行政干預”腫瘤,這是“依法治國”中一項重要的必要的法治改革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