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如下:
不久前,湖北省棗陽市一名小區業主,因用相機拍錄某法院執法活動被拘留,法院簽發給的拘留決定書上寫著:非法用攝像機錄制法院執行活動,干擾法院執行公務。而該法院院長接受采訪時說,雖然沒規定說拍攝執法可以拘留,但是習慣性這么做的。
眼下,公權“習慣性動作”是踐踏法制的一大表現,嚴重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法定權益,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大障礙,必須堅決予以遏制。
“自選動作”甚多
我們看到一些掌握公權的部門動輒做出一些“習慣性動作”,謀私利。例如,習慣性抓人,一些工作人員身上帶著手銬,隨便抓個人是小菜一碟,無須出示文書,而交點保釋金,又可以立馬放人;工商部門掌握核發營業執照的權力,不聽話就習慣性地吊銷營業執照;就連供電部門也是習慣性地拉閘停電,不需要事先通知。
所有這些“習慣性動作”,褻瀆法規尊嚴,損害公民權益。法規是用來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保護公眾利益的,是在特定條件下才允許使用的“規定動作”。而個別掌權者卻拿法規當兒戲,用就像從水果籃里挑桃子那么簡單,或如揉捏橡皮泥那么隨意,“自選動作”甚多,玷污了法規的神圣意義。于是就有“我可以攝你,你不能攝我”這樣經典語錄。公權在握,誰敢“攝”我?是在公然威脅民眾,是在公然炫耀權力的至高無上。即使是于法無據的“習慣”,只要你不習慣我的“習慣”,就讓你親自感受一下。
公權本來是用來維護公民權益的,卻被某些公權擁有者用來回避職責或漠視公民權益。當公權包辦一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時候,公民本應具有的權利必然被擠得失去了存在的空間。
權力制約的問題
權力一旦失控,就像是關在籠子里的老虎一下子沖出來,隨意咬人吃人,傷及無辜。而公權濫用為習慣性動作,這些“習慣”究竟是怎么養成的?其原因有多方面。
自身偏見。濫用公權是公權執行者的自身偏見所為。從理論上說,公權是民眾的公共權力,具體執行是授權給有關部門。公權擁有者往往把民眾授予的公權視為自己的私人對象,任意使用。剛開始可能還有點拘謹,不太放肆,時間長了,習慣則成自然,有的草菅人命還渾然不覺。少數公權執行者甚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權謀私,習慣性動作成為斂財工具。
管理部門失職。公權部門習慣性違法,也是“慣”出來的。有所謂“溺愛出佞子”,睜一眼閉一眼,除非事件惡化,一般情況下都是從輕發落。正因為權力制約出問題,于是公權部門習慣性動作時有出現。
社會默認。在公權“習慣性動作”面前,社會顯得非常渺小。在公權使用過程中,缺乏民主監督就會使公權偏離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標,而社會對公權的監督又乏力。時下,人們對公權部門的習慣性動作已經見慣不驚,習以為常。還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社會劣根性也助長了公權的習慣性動作,鮮有“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見義勇為者。
公權要有規范
公權不是任人擺弄的魔方,大致總有個穩定的模樣。這種穩定性,就是“有法可依”,使習慣性變成規范性。
為了從源頭上預防公權的私用、濫用,就必須健全完善權力制衡機制和制度,將集中的權力分散化,彈性的權力規制化,隱蔽的權力公開化,最大限度地減少權力變異的可能。
實踐證明,要保證用權者公正行權,關鍵在于建立一套便利、管用、有約束力的機制和制度,有效地規范公權的行使,這是防止公權變異的根本措施。要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完善法律體系,強化對權力的監控與制約,有效地遏制公權錯位現象的發生。要健全民主制度,保證人民民主權利,以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形成強大的合力,防止和糾正公權濫用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