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街頭隨機的現場調查,結果讓人很尷尬。石禎專 攝
從名牌大學畢業已4年的唐慧在公司開會做記錄時,總是不自覺地用手擋住本子,“經常字到筆尖就是寫不出來,只好寫錯別字或者用拼音代替,怕別人看到笑話我。”
像唐慧一樣遇到這種尷尬的年輕人不少。隨著傳統書寫形式正日漸被電腦、手機等先進工具取代,不少人成了只會敲鍵盤不會寫字的“新文盲。”
一篇報道引發一場大討論
據網上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現在83%的人有“提筆忘字”的經歷,74.2%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寫機會已很少,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提筆忘字”已趨向低齡化。
大部分受調查者認為,“提筆忘字”的現象值得關注,中華文明能夠傳承五千余年,靠的就是方塊漢字的文化凝聚力。但是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群體,以及和網絡親密接觸的青年一代,提筆忘字的感受越深刻。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大學老師比中小學老師更容易提筆忘字,歸根到底是因為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同。在中學里,每個老師都必須手寫教案,板書也很多,可大學老師都習慣用電腦教學,能熟練制作PPT,從網上下載海量信息。
昨日,記者在街頭隨機進行了一次現場調查。
記者挑選了6個在中學階段就能熟練運用的詞組,它們分別是“尷尬”、“奢侈”、“醬油”、“萎靡”、“蓮藕”、“精髓”,然后讓50名年齡在20至30歲、高中以上學歷的年輕人獨立默寫這些字詞。調查結果確實讓人很尷尬,在50名調查者中,沒有一人完全寫對,能寫對一半以上的只有13人,有兩人正確率為零。記者發現,大多數被調查者能大概寫出字形,可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寫成同音詞。例如很多人在寫“醬油”的“醬”時,把“酉”字底寫成“西”;將“萎靡”的“萎”寫成“委”或“葦”。更好笑的是,有些調查者明明寫對了,在最后確定時,又把它改成錯的,寫不出字,只記得拼音的也不在少數。
受訪者之一尹強是一名公務員,他說:“我現在忘字的時候,就趕緊拿出手機編輯短信,打出來確認是否正確后再寫,有時候就算寫對了,也會不自覺地用手機確認一下,就算寫出來了也懷疑它的對錯。”
原因:都是電腦惹的禍?
建議:讓書寫教育回歸日常生活
那到底有什么辦法能緩解目前漢字尷尬的境地呢?有人提出倡導五筆輸入法。因為五筆輸入法的原理是:每個漢字由字根組成,例如“好”字由字根“女”和字根“子”組成,所以我們如果能記住每個字根分布在哪個字母鍵上,那么打漢字便是很容易的事了。但也有人指出,五筆只能記住漢字的基本架構,但寫起字來也難免有時會缺胳膊少腿。
創作《滄浪之水》的著名作家閻真認為,提筆忘字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社會問題,但不值得大驚小怪,只要一離開學校,大部分人提筆寫字的機會就會很少了,現在的作家也一樣,大多用電腦寫作,如果刻意要求去練字顯然不太現實。閻真表示,寫字、練字的使命在學校里就該完成,因此我們的學校要重視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學生,無論是作業、筆記都應該手寫,少用電腦。
一筆好字讓我贏得姑娘芳心
講述者:宋先生(42歲,中學教師)
第一封信發出去,杳無音信。我牛勁上來了:非追到你不可!于是我又托學生帶去了第二封信。一個星期后,還是沒得到一個字的回音。這下我真的泄氣了。沒想到過了10多天,她回信了,信中表示愿意跟我交往!我欣喜若狂,星期六就跑到她的學校去,邀請她一起去郊游。這樣一來二往,我們就好上了。
后來我們結婚了。有一次她問我:“你知道我為什么會看上你嗎?”我搖搖頭。她說:“就是因為你信中的一筆字非常漂亮,我當時就想,這是一個有才氣的人。現在看來是受騙了!”我知道妻子是在開玩笑,幸福而得意地笑了:一筆好字,竟然讓我娶到一位美麗的妻子,多合算啊!記者 徐媛 實習生 吳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