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也稱為盤坐、打坐,在道家最早被稱為“坐忘”,在佛家被稱為“禪坐”、“禪定”。
一提到靜坐,一般人會聯想到這是道家、佛家的常見修身修煉方法,很少會聯想到與儒家有什么關系,但是最早關于靜坐的文字記載,卻是出自道家的《莊子·大宗師》,記載了一段儒家師徒關于靜坐的故事。
原文: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边@句原文的意思是:孔子問,什么是坐忘?顏回答道:“忘卻自己的肢體,去除自身的聰明。當這種心念離開外在的形體去認知大道,跟道相通,這就是坐忘?!边@便是著名的“顏回坐忘”的典故。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非常認同“坐忘”之說,他在《我說參同契》一書中說:莊子笑我們,所謂靜坐,說是“坐馳”,坐在那里開運動會,又想觀音菩薩又想西方又想東方,又想轉河車又想上下顛倒,在那里忙得很。所以莊子提到真正的靜坐叫做“坐忘”,坐到忘記我忘記身體了,那叫做修道。
在“顏回坐忘”的典故里,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顏回的“坐忘”功夫達致“同則無好,化則無常”境界,孔子謙虛地表示,“也請從而后也”愿意向顏回學習。顏回是孔子門下的第一大弟子,老師要向弟子學習靜坐、坐忘,說明在儒家學派里,靜坐是一門比較重要又比較普遍存在的修身修養的功夫。
心學大師王陽明先生的靜坐功夫,想來也是達到了非常高深的境界。
他在龍場悟道中““日夜端居沉默,以求靜一””,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一方面,是心境和物境兩種交互對撞的“生死一念”催生了這種大徹大悟,另一方面,也是陽明先生靜坐功夫達致一定境界,放下對身體的接觸式體驗和依靠大腦的生理性反應,內在的身之靈命的那顆心被喚醒,“離形去知,同于大通”,產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瞬間體悟如火山般爆發出來!
靜坐對于心學的學習與體悟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作用,知行合一里邊的知與行的功夫,都是首先要在靜坐狀態下才能獲得有效感知。知覺與行為的統一,是知行合一的基本功,要修煉出心學的基本功來,少不了修煉靜坐這一關。在靜坐中切實去感知這個世界,感知我們這個身體的主宰之靈明到底是何物,感知如何“省察克治”,去除“心賊”,培育“心俠”;保養良知,從而踐行良知。
儒家靜坐,或者說心學靜坐,有哪些要點呢?簡而言之,大約有兩點。
其一,守中主一。也就是堅守“未發之中”,回歸于寂,澄明良知,用“一個心思(良知)”來統領內外意識,并逐漸放大一。
王龍溪《水西別言》說,“千古圣學,只從一念靈明識取。只此便是入圣真脈路。當下保此一念靈明,便是學;以此觸發感通,便是教。隨事不昧此一念靈明,謂之格物;不欺此一念靈明,謂之誠意;一念廓然,無有一毫固必之私,謂之正心。直造先天羲皇,更無別路。此是易簡直截根源,知此謂之知道,見此謂之見易,千圣之密藏也?!?/p>
在這其中,對各種念頭,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自然念頭消去;以誠明的心態,連接內外,打通更廣泛的外部世界,直至“萬物一體”。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說靜坐“非如坐禪入定,斷絕思慮,只收斂此心,使毋走于煩思慮而已。此心湛然無事,自然專心”,
陽明先生在回答弟子時說“無欲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主其體也。戒慎之念是活潑潑地。此是天地不息處,所謂‘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體之念,即是私念?!?《傳習錄下》,《王文成全書》卷三)
其二,動中求靜,儒家修身功夫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動修,在日常生活和事物上時時歸正,在事務上體現自己的良知良能。日常的言談舉止、站立坐行走、禮、樂、射、御、書、數都是靜修功夫,都是在動中求靜、求正。儒家的這種動中靜修的功夫,是儒家思想的秘藏瑰寶。比如一個簡單的靜走修煉法,就讓我們在日常行走上體會到“未發之中”時身體、意識的各種反應,體會到腳部在歸寂守中狀態下的放松、舒適感受,進而擴散至全身,獲得身心的愉悅和能量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