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飲食習慣
①精細喂養
有些嬰幼兒家長將食物打碎呈泥糊狀給孩子吃,長期的精細喂養會導致寶寶的咀嚼、吞咽功能得不到充分鍛煉。
②過度喂養
“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家長擔心孩子沒吃飽,總不停地給孩子喂飯或者喂各種點心,導致孩子進食時間過長,胃酸處于持續分泌狀態,消化器官長期超負荷工作,影響消化功能。
③飲食不健康
小朋友愛吃的零食大多高脂、高鹽、高糖,攝入過多,不僅無營養也會影響孩子的正餐進食。
④心理因素
許多家長采用引誘、強制進食、訓斥等手段干預孩子進食過程,易產生情緒障礙,導致食欲下降。在青春期,有孩通過節食控制體重,容易出現神經性厭食。
⑤家庭因素
產生挑食、厭食情緒和父母的飲食習慣有一定的關系,如父母不吃肉,也會變相讓孩子對肉類食物就不感興趣。
消耗過少
現代社會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學業壓力增大,孩子們缺乏足夠的戶外活動,無法完成高能消耗,不易產生饑餓感。
疾病因素
孩子身體處于疾病狀態時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挑食、厭食。一些急性的疾病,例如口腔潰瘍、鵝口瘡、皰疹性咽峽炎,化膿性扁挑體炎、肺炎、急性胃腸炎等,這些疾病導致的厭食多數能在1周左右好轉,隨著疾病本身癥狀的好轉,孩子的食欲也能逐步恢復。但有一些慢性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潰瘍、食物過敏、慢性腹瀉、肝病、微量元素缺乏等,不僅持續時間長,并且通常伴有其他的消化道癥狀:腹痛、嘔吐、腹瀉、口臭等。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就醫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