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民晚報》上看到了一則報道,7月16日的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通訊》刊發了由上海交大趙立平教授團隊與中科院上海營養科學研究所劉勇團隊、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中心趙國屏團隊等單位的合作成果《終生節食對小鼠腸道菌群結構的影響》論文,該研究讓小鼠終生節食,并分析它們的腸道菌群結構隨年齡的變化,成果表明,節食可以增加與小鼠壽命呈正相關細菌數量。趙立平教授稱,這對于在人群中開展科學節食的膳食干預提供了很好借鑒。
“七分飽”鼠更長壽
趙立平教授介紹,科研團隊對小鼠模型進行全生命周期實驗,給小鼠分別飼喂低脂和高脂飼料,而每種飼料又分為自由取食、30%節食(七成飽)和自由采食加自愿運動三組。低脂節食組的壽命最長且在中年時期最為健康(體重、體脂、血脂、糖耐受等代謝指標顯示),其壽命中位數比低脂自由取食組增加了20%,最高壽命長達4年,比健康狀況最差、壽命最短的高脂自由取食組動物增加了50%。
增加腸道有益菌
趙立平團隊還通過相關分析,找出了與壽命呈正相關和負相關的腸道菌群。如具有保護腸屏障和抗炎等作用的乳酸桿菌及可以營養腸道細胞的短鏈脂肪酸等;而與壽命負相關的細菌類群中,則有許多可能與疾病發生相關的潛在病原菌。
趙教授表示,實驗結果說明高脂飲食引起的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與衰老和壽命縮短有很大關系,菌群的調節減少了腸道菌群抗原引起的炎癥,這很可能是節食延長壽命、延緩衰老作用機制的重要環節。
趙教授表示,節食是為了不讓過多營養到達腸道滋養細菌。“有害菌是吃現成飯的,”他解釋,適量營養被吸收后,就只有膳食纖維作為主要成分留在腸道,利于有益菌的生長;而如果營養過剩,蛋白質等豐富營養將助長有害菌的生長。
盲目節食不科學
研究成果對于在人群中開展節食膳食干預提供了很好借鑒,但趙教授表示,這并不代表盲目節食將有助減肥或帶來健康。“節食是為了吃得不要超過人體營養需要,而不是造成營養不良。吃多少正好夠用?營養是個性化的,不能根據‘經驗’僅憑一條建議去讓所有人操作,而需要用科學的方法讓數據說話。”
趙立平表示,團隊將開展臨床實驗,在人群中開展以腸道菌群為靶點的膳食干預研究,目前一些技術已有突破。他希望,在幾年內轉化基礎研究成果,使更多普通人能夠在醫院、體檢中心等機構方便地檢測,獲得個體腸道菌群的結構、菌群是否產生毒素、毒素是否影響健康等方面的數據,科學地將腸道菌群作為一項指標,通過調節飲食改善人類健康水平。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多吃素菜,少吃動物性食物。很多人總感覺不吃動物性食物會沒有力氣,但從未想過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長輩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動物性食物,平時一直都是低脂性的食物,不僅從事著繁重的勞動,也沒那么多的疾病。
第二,不要吃得過多。“飯吃七分飽”原本是我們先人長期生活積累的經驗性總結,這一養生法則通過科學研究表明是能帶來健康的、是有科學依據的。尊重科學,才能夠讓我們活的更加瀟灑和自在。
第三,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選擇吃什么、如何吃的時候,不要跟風,最好請相關的專家給自己提出一些個性化的建議,讓自己吃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