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向來講自然與人契合,所以每個日子倘若有名目,幾乎都與宇宙自然會關聯,二月二這種復日尤其如此(一月一,三月三,四月四等亦同)。其文化容量,遠非一句二月二龍抬頭可囊括。
很早的一個相聲吧,牛群縣長的作品《領導冒號》,官員們為了能吃一頓飯,便萬般思量納入諸多名堂。這類為了某個事件,強做概念,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做法居然流傳了下來,其實是傳統中國大大反對的,無它,無內容傳襲也。
受文明進步影響,民俗積習已弱,在這個日子里原本的含義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所引申的各類活動,從更廣地理面積來看,保留下來的不過十之二三。即使部分儀式尚在,也更多是心理上的一種暗示,而非具體內容上的,特別是對于城市化已過半的現代中國。
二月二,有些百度搜索到的網頁也會寫成“花朝節”,但這有一個BUG,袁宏道所云:“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尤厲”;此處應為二月十二。畢竟下文直接到了“廿二日,天稍和”了,兩者不可能相差很遠,帝國幅員遼闊,不同省份相同節日的日子會有所差池,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只是不能拿來當唯一答案罷了,古代的節日,大多本來就沒那么嚴謹。
每年這個時候,驚蟄之后,陽氣回升,百蟲驚走,萬物生發,從節氣影響人的心理而言,二月二,新出正月,一年從現在才算開始,盡管從月歷上看,已經三月有旬了。
萬物既生,今年丙申年從運氣上看又是有熱,所以還是要注意一下養生的節奏的。
養生現在成了顯學,凡是能拿來“養”的東西,基本上沒有被放過的可能,天生萬物必有用,所以其某一點被挖出來用來“養”人,也是有道理的,但人體既生于天地間,自有其中和之法,嗯,好比小狗難受了,就會吐,吐啊吐的就好了(詞好熟悉啊,星仔不是爺的時候的電影《大話西游》的臺本里也有),所以話分兩頭,也無需苛求一定要怎樣怎樣才算“養”到位,因為我們強調了比如“多吃豆類”身體好,很可能又在某個時節,比如孕期初至時,又要注意其是否會有后續病疾影響。
按黃仁宇先生《萬歷十五年》里所講,因干旱萬歷祭天求雨,步行往返天壇,萬民淚下,此為形容,同時也是皇帝作為首席大祭祀的工作內容,所以倘若在龍抬頭這個日子里,我們做了一些“形式”,其實也是這天我們所應做的“內容”。
簡單說一下二月二這個傳統民俗的一些形式與內容結合的舊事,以為饗樂
南宋周密有書《武林舊事》,提到這個日子的時候寫了這樣一個活動:
二月一日,謂之“中和節”,唐人最重,今惟作假,及進單羅御服,百官服單羅公裳而已。二日,宮中排辦挑菜御宴。先是,內苑預備朱綠花斛,下以羅帛作小卷,書品目于上,系以紅絲,上植生菜、薺花諸品。俟宴酬樂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后妃、皇子、貴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賞無罰。以次每斛十號,五紅字為賞,五黑字為罰。上賞則成號真珠、玉、金器、北珠、篦環、珠翠、領抹,次亦鋌銀、酒器、冠、翠花、緞帛、龍涎、御扇、筆墨、官窯、定器之類。罰則舞唱、吟詩、念佛、飲冷水、吃生姜之類。用此以資戲笑。王宮貴邸,亦多效之。
紅色的段落意思就是:二月二了,皇宮搞了一個挑菜活動,類似猜燈謎,把各種青菜放在盆里(其實是斛,一種容器,源自創作了“敕勒川,陰山下”民歌的那個敕勒族),謎底放在盆下,大家來猜他們各叫什么,各級領導、員工都過來猜,有賞無罰,獎品豐厚,以助興爾。
(這個活動不錯啊,家庭可以用來培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未來孔圣人,又可以用于公司年會,滿足摳門老板不發獎金的晦暗心理,發青菜就好嘍)
元代的《析津志輯佚》是有關北京的內容,寫道:二月二日,謂之龍擅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自此后,市人以竹拴琉璃小泡,養數小魚在內,沿街擎賣。
意思就是提醒二月二龍抬頭,用白色石灰引龍而來,但注意保護龍眼。
二月二自明朝后,更廣義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祭祀龍神,土地神,祈求豐收,祛除蟲害。(南方水多地少,更重祭祀)
對于城市化的人群,遠離農耕,已經談不上更多的民俗感情,但是燃香祈求順利,以避邪蟲,卻是要時刻提防的,畢竟四害現在還有……
對,燃香!
是一個很好的祈愿的形式,也是可接受的最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