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Personality)
也稱個性,概念來源于希臘語Persona,原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后來引申為在人生舞臺上扮演各自的角色,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在心理學定義:人格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
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
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個體氣質、性格與能力等因素的總和。氣質和性格是人格的核心部分。
人格的特點
1、獨特性: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點。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穩定性:個體人格在一生當中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代表他的人格。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塑性
3、功能性: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
–“性格決定命運”
4、統合性:人格是由性格、氣質、能力等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受自我意識的調控。當一個人的人格各成分彼此和諧統一時,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人格分裂” 稱為“解離癥/間歇性人格分離”,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將引起內心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從整個精神層面解離開來以保護自己,但也因此喪失其自我的整體性。引起心因性失憶癥和多重人格癥。
心理學有許多學術發展的學術爭議,比如人格組成(弗洛伊德):
本我(id):人格結構的最底層,由先天本能、欲望組成的能量系統;
本我是無意識的,非理性的,不受社會道德的制約,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ego):從本我中分化出來,處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
自我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矛盾的。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superego):位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
超我抑制本我沖動,對自我進行監控,追求真善美。遵循“道德原則”
我們來舉個例子,設定一個情景:得到最喜歡吃的蛋糕,你的內在反應。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與少數同學朋友分享。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自己獨自享用。
超我:遵循“道德原則”,與所有同學朋友分。
后來弗洛伊德發現潛意識——冰山理論,人有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前意識可以通過夢境顯現,比如《夢的解析》。
潛意識蘊藏巨大能量。一些不被社會認同的愿望、恐懼、記憶和情緒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平時人們意識不到,卻可以通過口誤、筆誤和夢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通過催眠進入潛意識。
通常說,主要看“氣質”,所指的氣質是一種特有的,不可以學作,不可以模仿的內在的由精神到舉止的修養。氣質有些是天生的,但后天培養很重要。高雅的氣質令人賞心悅目。而心理學的氣質則不同,心理學中的“氣質”是人們常說的脾氣秉性。
氣質是表現在人們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的典型的、穩定的動力特征。
氣質是先天形成的、穩定的、可塑的,沒有好壞之分。
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
·社會文化價值體系 --- 道德體系、價值體系、社會規范體系、法律制度體系
·家庭中父母養育方式--- 父母享有的價值觀、親子互動、家庭氛圍、家中排行
·個人的成長經歷--- 成功、挫折、與重要他人的關系
·社會傳媒及社會影響--- 社會氛圍、媒體宣傳導向、社會發展與變遷
其中家庭教育的影響至關重要,也影響很深。性格是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做什么)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怎么做)。性格表現一個人的品德,受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有好壞之分。性格是后天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是人格差異的核心部分。性格也會隨同環境的變化,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性格也需要修煉。
(原創作者: 依云,積極心理學,語言美學訓練師,資深HR , 喜歡特立獨行,也喜歡寫溫暖走心的文字。更多暖文,關注個人微信平臺: yymx 521521)